在汽车发明之前,四轮马车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货运车辆。在速度,载重成本方面达到完美的平衡,在19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时期马车的使用达到高峰,当时的各国使用四轮马车动辄上十万,承担起陆地物流的主要职责。
到第一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军方才认为有必要用卡车来替代马车,所以四轮马车的使用居然从古罗马帝国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四轮马车
可偏偏在古代中国,四轮马车的使用一直不普及,其原因说法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没有发明转向装置,所以马车前轮不能转弯,只能靠牲口生拉硬拽转弯,所以在晚清之前中国不使用四轮马车。
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因为"需要乃发明之母",发明不是从天才头脑里蹦出来的,绝大多数科技发明都是因为有社会上存在这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能得到奖励,才促使人们去不断改进,才最终普及。
例如蒸汽机的发明,一般会归功于英国人詹姆士.瓦特,但实际上瓦特并不是第一个发明蒸汽机的人,他实际是在修理一台托马斯.纽克曼制造的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想法,这种蒸汽机发明于57年前,到瓦特的时候,全英格兰已有100多台,而纽克曼蒸汽机实际上又是英国人,托马斯萨福于1698年获得专利权以后才发明的的,在更早之前,法国人和荷兰人都已经提出过蒸汽机的设计思想。
詹姆士瓦特被后世认为是发明者,是因为1769年他大大改进了前人的设计,所以蒸汽机才开始普及到社会各方面。而为什么数百年来有人不断去改造这种机器呢?因为蒸汽机最早的目的是要抽出煤矿里的地下水,企业主们会对发明这种机器的人提供奖励!
跟蒸汽机相比,四轮马车转向装置要简单得多,实际上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在罗马大道上跑的四轮马车上已经有转向装置了。以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技术实力来看,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中国的工匠们发明不了转向装置。
所以只有一种解释:
四轮马车的使用并不普遍,很难引起工匠的注意去改进它。
中国古代其实一直有四轮畜车,宋代孟元老曾经记载有十几种民用的货车,比如串车(独轮),浪子车(两轮),羊头车,江州车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四轮的"太平车"。
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驾车人在中间,两手扶捉鞭里驾之,前列骡或驴二十余,前后作两行;或牛五七头拽之。车两轮与箱齐,后有两斜木脚拖夜;中间悬一铁铃,行即有声,使远来者车相避。乃于车后系驴骡二头,遇下峻险桥路,以鞭唬之,使倒坐缍车,令缓行也。可载数十石。官中车惟用驴差小耳。
太平车
这种车的优点是载重大,但首要缺点是实在太慢了,一天居然走不了三十里,所以才叫"太平"。另外是成本太高,需要七到八头牛甚至二十几头驴来牵引,这一天下来要吃多少饲料?所以太平车应用并不广泛。
如果你是宋朝的工匠,想改进这种车辆,首要问题是给车换"发动机提速",但宋代偏偏缺马严重,不解决这个"发动机"问题,车速无法提高,至于转向问题反而是次要的,反正牛的力气大,硬拉着转向就好。
宋应星《天工开物》
到明代,马匹没有宋朝那么缺乏,开始有了四轮马车。宋应星记载:
"大车有四轮和二轮之分,其四轮车可载五十石,由马或骡牵引运行,或十二匹,或十匹,八匹马骡不等"
明代的四轮大车可载重五十石,用马或骡牵引运行,用马骡八到十二匹。速度应该比宋代快得多,不过他也说出了这种运输工具的缺陷:"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路亦止。
在明代,四轮大车对地形要求很高,宋应星说这种车只有在徐州,兖州,汴梁之间方圆三百里的范围内最为普及。
大明如此之大,为何偏偏是徐州,汴梁,兖州(济宁一带)这三地之间?我找来地图一看,这个三角地带正好是没有山也没河 ,方圆三百里内一马平川。
而且,这个地区又靠近明代南北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有很多繁荣的城镇,从运河上下来的南北商品在这里下船转为陆运,所以速度快,载运量又大的四轮马车成为经济上的首选。
明代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不计成本的皇家才用得起四轮马车
牛车和马车的优缺点
在古代,马的价格比牛贵得多,牛的力气确实更大。但马的用途却比牛多,可以骑乘,驮货,拉车更具灵活性。特别是速度比牛快,在运输商品价值比较高的纺织品等"轻货"时,用马车很有优势。宋应星还特别提到:在山西,牛车更为普遍,用来运输而体积大,对速度不那么看重的粮食等货物。
根据《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万历年间,北京的马价平均为二十两,而牛仅为五到六两。
所以,宋应星谈到的,由"八匹到十二匹"马或骡牵引的四轮大车,运费有多么昂贵可想而知,能负担这种高昂运价的商人,一定是要争分夺秒,比竞争对手早一日到达目的地,才能把手头的商品卖出高价。
牛车载重高,但速度慢不适合讲求效率的商业运输
所以,影响明代四轮马车的普及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几个:
第一,这个地带商贸是否发达,是否有大量价值高昂的商品需要运输。(地广人稀的山西陕西不合适)
第二,地形以平原为主,道路情况好。(西南地区没指望了)
第三,不存在可替代的水路运输(江南没必要用)
第四,马匹获取成本不能太高。
最后只有商贸相对发达,地势又平坦,又缺乏水运的华北平原,四轮马车才有用武之地。
至于技术问题反倒比较好解决,可以发明改进,可以引进学习,只有有这种需求就不是问题。
注意英格兰的地形---也是平原
看到这里,就有疑问了,作者你说得不对,欧洲地形比中国更复杂,为何四轮马车能行得通呢?
其实罗马帝国时期之后,中世纪欧洲的四轮马车也一度失去了踪影。马车的重新普及是从英格兰中部平原开始的。
英国地势的特点是西北多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特别是英格兰,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
在中世纪史专家郎博(JohnLangdon)教授的著作《马,公牛和技术革新,英国农业中挽畜的使用》一书中计算,马的使用成本远远高于牛。马的"年维护成本"是24先令,高出牛三倍还多,所以在12世纪以前,英格兰和中国一样,马匹稀少贵重,民间牛车更为常见,
但从12世纪后,却开始了一场"运输革命",马车开始取代牛车成为运输的主力,马车首先在英格兰的中部平原农业区密德兰地区开始普及 ,到15世纪之后,各种马车在全英格兰取得了统治地位。
密德兰地区有什么独特之处?除了地处平原外,这里很早就流行"三田制"。
我们中国人古代有"春荒",即秋收收获的粮食,如果积蓄不够,吃到春天时就会断粮。而中世纪的英国人一样有这个苦恼,于是会把土地分为三等分,一分在冬天种小麦,另一份在春天种下燕麦,另一分空着恢复地力,第二年再轮换。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小麦青黄不接的时候,燕麦又收获了不愁饿肚子。而且燕麦是非常好的马饲料,马一般不用和人抢夺食物,这样马饲料的问题解决,农夫就能大胆养马了。养匹马的用途可比牛有用多了。既可以耕田,也能把收获的粮食运到市场上去卖,平时还可以骑着当交通工具。于是到十五世纪后,在英国农业运输中马车几乎彻底取代了牛车。
燕麦在北欧的历史上,对马匹的普及有很重要的意义,相反在欧洲南部和地中海地区某些地区气候不同,不适合种植燕麦,所以牛一直都是农业运输的主力。(很可惜中国古代燕麦只种于塞外地区)
没错,就是你现在吃的燕麦片
如果看过我以前发的文章《成为海洋国家----16世纪英国何以崛起?》的应该知道,英国以前是个农牧为主的国家,从16世纪的都铎王朝开始,英国才逐渐走上成为海洋国家的道路。开始注重商贸,为了海外市场的需求有意识的调整国内产业,从此国内的城市和商贸逐渐发展起来。
到17世纪,即1620年,明朝天启年间。伦敦出现了第一家四轮马车出租车队,尽管整个车队才有四辆马车 ,但是车夫们穿着统一订做的制服.行驶于街道上还是引来了众人的关注,这就是今天出租车公司的前身。
四轮马车从此在英国成为日常货运和客运的主力运输工具,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欧洲各地全面普及。
19世纪伦敦的马拉公交汽车
道路网的更新
我们前面说过,制约四轮马车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形因素,那在平原以外的山区又是怎么办呢?
答案是人工改造自然-----修路!
16世纪-17世纪,英国国内的城市越来越大,之间的交通需求越来越大,由于重型四轮马车已经成为道路上的主力,那么就要为了这种车辆的行驶重新建造道路了,这就像现代为了适应小汽车的普及,大力普及高速公路一样。
中国古代北方一般都是土路
为什么需要硬质路面?因为土路上会压出很深的车辙,无论有没有转向装置,四轮车都很难转向。
17世纪开始,英国开始全面更新国内的道路系统,原先的土路被换成适合重型四轮马车行驶的硬质路面,筹备资金的手段和20世纪中国普及高速公路的方法一样---建收费站,谁投资谁受益。
这么做当然弊端少不了,但几十年后,英国的道路系统焕然一新,由于道路的完善,英国人惊喜的发现,原来需要四匹马才拉得动的货物,现在三匹马就够了。而且伦敦已经通过公共马车与王国的各个" 边远地区" 联系起来 ,公共马车就像今天来往于城市的长途大巴那样有固定的班次。
由于道路状况的良好,夜间行车也变得可能,四轮马车的行驶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英里(16公里),从伦敦到爱丁堡650公里到旅程,在18世纪缩短到44小时,在还未出现工业革命的世代,这是非常惊人的速度。
而且这种速度的普及是惠及全民的。在1782年,即乾隆四十七年,一位德国人游历了英国。当他打算按在德国的方式徒步旅行时,却发现身边人觉得他很奇怪,因为在英国,哪怕是下层阶级,旅行也会乘坐公共马车。
在那个时代 ,英国人自傲地说: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 , 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 。谷物 、煤炭 、各种货物的运输, 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 。一切都 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 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这就是四轮马车和英国工业革命来临之前的"道路革命",四轮马车没有在古代中国普及,其原因和影响可能比我们原先想的要复杂很多。
参考文献:
明代交通运输散论
三圃制与中古英国的运输革命
罗马帝国时期信息网的建设
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