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米
2019年十月我开始写作,为了更好地上手,我开始大量看书,从写书评开始。可是写着写着发现问题来了,有的时候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千个字,可是文章却经不起认真推敲,内在逻辑及思想深度都不尽如人意。
我想着去按照一些所谓的模板去写,可是没有“内核”的文章,即使语言华丽,结构完整,其实做的也都是“假把式”。
后来看到劳伦斯的一句话,他说写作是没有公式的,别人的写作方式不一定适合你。
也就是说,对于新手写作者而言,想要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式,形成自己的精神内核,不是复制大师的写作方式和习惯,而是要从拆解大师的作品开始,去学习这些成功作品中的写作亮点和技巧。
用“作家视角”去阅读,久而久之,就能把名篇中的干货为己所用了。
于是,我决定从汪曾祺的文章开始拆解。
为什么选择汪曾祺?或许是因了这句话:“相看两不厌,唯有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作为超一流的“文章圣手”,给整个文坛带来了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他更是以通俗而又优雅的笔调给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
并且汪曾祺不仅只是带给人们心灵的安慰,他的文章其实已臻化境,语言炉火纯青,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温润而有韵味,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当时,于现在,尚无出其右者”。
汪曾祺的散文内容包含深广,大至国家、社会、人生、小至花鸟、鱼虫、琐事、絮语,细微之处皆见诸笔端。
最近重读汪曾祺的《翠湖心影》,被他高超的写作技巧所折服,匠心独运却又毫无斧凿痕迹,文章浑然天成,天然隽永,自在风流。
林语堂说过一句话:“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汪曾祺的文便是如此。
然而我们在习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写人记事,交代介绍走过场;写景状物,浮光掠影粗线条”,这都我们写文时的通病,可是如何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文章呢?
那么,就让我们从深度拆解汪曾祺的这篇《翠湖心影》来学习吧!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拆解,分别是立意、构思、语言及思想内核。
一、千古文章,立意为上,于细微处见真知立意的高远、深邃和智慧,是好文章的前提和保证。
而要使立意足够深刻,就需要写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能够做到深入思考,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出具有本质性,启发性的思想。
契诃夫说:“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了习惯。”
汪曾祺正是对生活中的观察精细到如明察秋毫之末,所以在写作中能够将事物描写得非常细腻。
朱自清曾说过:“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
汪曾祺不但能写出来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地方,而且每次写到一个事物,就仿佛拿着显微镜,将事物拆开来看,拆穿来看,直到诠释出其中奥秘。
《翠湖心影》中说到:“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他不是如常人一般把翠湖上的人笼统地去写,而是把人分成两个群体,分别是行人和游人。行人的模样,想必是匆匆忙忙的样子,或许面无表情,或许眉头紧锁,总感到一种奔波的苍凉感。
而提到游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便会浮上心头,此时翠湖上“行人”与“游人”仿佛很远,但又似乎有所重叠。而正是翠湖的存在,让行人卸下来心中的枷锁,成为了“游人”。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匆匆忙忙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放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行人”和“游人”,构成了整个翠湖上的人物群像,这也让翠湖更有“存在感”。
文中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因为翠湖的存在,让终日忙碌的人群仿佛也参透这世间浮华,越过繁琐,走进了这心灵深处宁静的殿堂。
从而让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亲切的熟悉感,又有一种生活中不曾留意的美感。他仿佛为读者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大门内有着独特的魅力,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久违的鸟语、花香、虫鸣,让这片翠湖成为每一个人内心的心影。
可见,汪曾祺能够于细微之处见真知,立意深远,观察细腻可见一斑。
可如何立意好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苏东坡有言:“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意思就是说,寻求客观事物的奥妙底蕴和生动意象,如系风捕影一般困难;能深刻认识、理解事物的人,少之又少。既能深刻认识、理解事物,又能生动形象地将之表达出来,就叫做辞达。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那文章自然就有文采了。
很多人在没想明白要写什么就动笔了,结果导致文章就像一盘散沙,这其实是我们在刚开始练习写文章的一大通病,如何更好的立意?
罗丹有一句话,他说“所谓大师,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身上能够发现美来。“
所以,要想写好的文章,深远的立意是基石,就如前文所说,我们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并且学会跳出个人生活的圈子,去关注广阔的社会,体察纷纭的外部世界。
比如汪曾祺的文中看似写的花草虫鱼、粗茶淡饭,但是其实是对生活最诚挚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最敏锐的洞察。
汪曾祺有一句话令我很是感动。
他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能使人感情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这便是我从《翠湖心影》中拆解的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写作的基石,立意为上,于细微处见真知。
二、巧妙构思,创设意境,情与景的交融当我们认真观察,确定好选题和立意,搜集了很多素材的时候,接下来如何把素材有效的组合起来,写出生动的文章来呢?
一是要注重顺序的编排及素材之间的交相呼应。
二是要把这些素材和自身经历或者真情实感联系在一起。
01. 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翠湖心影》这篇文章中写景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汪曾祺是怎么安排景物的出场顺序的呢?
前面写了翠湖上的行人,那么随着行人的脚步,沿着他们行走的过程,由远及近,分别写了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以及红鱼,这么来写这几种景物最为顺当,和前文的关联也建立起来了,让人感到浑然天成,非常自然。
而这种前后段落的关联,正是我们需要花心思的地方,也正是汪曾祺匠心独运的地方。
除此之外,汪曾祺更是将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完美的结合起来,起初写的湖水是极清的,水不深的,柳树是绿的好像要滴下来的,在色彩中,绿色经常和宁静联系在一起,而湖水的清,粉紫色的浮莲也都是作者用来写“清”与“静”的。
但是后面写到红鱼的时候,刚开始写的是“整天只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可是忽然笔锋一转,他写下“到了夜晚,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就像是一个安静的长镜头,在收尾的时候忽然给人“呼啦”一声动作,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这种动静结合,将翠湖的闲静写到了极致。甚至让人有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韵致。
02 .一切景语皆情语
汪曾祺在写湖水、柳树、浮莲、红鱼这四种景色的时候,除了写了这几种景物的样子、特点外,还写到他们一年四季的变化。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来到昆明,到1946年才离开,所以说汪曾祺在这呆了七年之久。可想而知,汪曾祺对于翠湖一年四季的变化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
因此,汪曾祺在写景的时候也加入了很多自身的经历。
比如,在写到湖水的时候,引发了他的回忆,"夏天的夜晚,我们在湖中漫步或在堤边漫步或在堤边浅草中坐卧,好像都没有被蚊子咬过。”
写到翠湖的水不深的时候,汪曾祺联想到之前的一位同学,因为失恋想要投湖自杀却最终投河无果的事情。
写浮莲,则是加上自己对浮莲的认知,写红鱼的时候,更是把自己带入画面中,被晚上突然跳起来的红鱼吓一大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带着情感去看一切景物,那种滋味一定会让你忍不住落笔成文。景物引起了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这样的文字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
汪曾祺在写风景的时候,不是单纯地把景物展现在眼前,而是会处处留有人的痕迹。有一种烟火气,也有一种有节制的美。烘托出一种烟火人间,温暖和谐的意境来。
这救是我从《翠湖心影》拆解的第二点,写作需巧妙构思,精细编排,做到情景交融。
三、锤炼语言风格,平淡而有韵味散文的语言表达着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尤其能真切地表现出作者“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
所以,学会品味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对于我们写作大有益处。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品味,比如说从用词、修辞、表达方式、句式、标点符号、语言特色.......今天我们主要从句式、用词和语言特色来简要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素来以“短句”出名,句子的长短其实也带动了整个文章的节奏感,长句显得气势磅礴,短句则灵动轻快。
短句更能衬托出翠湖明爽的基调,而汪曾祺写翠湖的背后其实写的是自己对翠湖几十年的感情,正是那些挥之不去,忘却不了的人与事。然而,他却将如此充沛的感情冲淡开来,具有独特的魅力。
沙叶新对汪曾祺的评价是:“他重视文字,精于遣词造句,但写出来又是大白话,毫无斧凿痕,亲切地使你想拥抱它。”
汪曾祺在《翠湖心影》中,对人物的描写亦是颇占笔墨。他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汪曾祺在文中写到的图书管理员。记得在第一次读完本文时,我就对这个图书管理员的印象尤为深刻,以至于多年后我都能清晰的记得。
汪曾祺是这么写的。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的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过两三个小时,他又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
图书管理员的上下班方式有点古怪,又有点滑稽,让人从他“喀啦啦”拨挂钟的动作中,似乎看到了图书管理员”任性从容“的样子,也让人对前文所提到的“图书管理员是个妙人”更加的感兴趣。
这个图书管理员是一副怎样的模样呢?文中是这么形容他的----“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
陈老莲是谁?他是明代书名书画家,尤工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尤为突出。
汪曾祺用陈老莲画中的人物来类比,此时,一个性格怪异,遗世而独立的图书管理员的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此外,作者还写了“空荡荡”的“轩”中的卖“糠虾”的老婆婆;记账方式的特别的茶馆,还有不那么斤斤计较的“堂倌”以及做恶作剧扔碟子的同学......对他们的描写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而不寡,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情感在里面。
汪曾祺说,他的生活本来就是淡的,所写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是自己的亲身感受。“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
这种淡,就是真,这种淡,也是浓。汪曾祺一直认为“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这篇《翠湖心影》语言上的节制,就透漏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平淡而非深刻。而平淡对于汪曾祺来说,不只是一种文风,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汪曾祺对于自己的语言也是不断地去锤炼。
汪曾祺曾经提到:“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转弄,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写小说,要把全篇大体想好。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都想好。在写每一段之间,我是想得几乎能背下来,才写的。写出后,如果不满意,我就把原稿扔在一边,重新写过。我不习惯在原稿上涂改,我觉得很别扭,思路纷杂,文气不贯……。曾见一些青年同志写作,写一句,想一句。我觉得这样写出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语言,终究来说,就是表情达意。让读者能从语言中领悟到我们的写作意图与人生态度,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正是我们需要不断锤炼的地方。
这是我从《翠湖心影》中拆解的第三点,写作要学会不断地锤炼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寻根、求真,拥有滋润生命的温暖列夫托尔斯泰说:“任何艺术作品中,最重要、最珍贵,并且对读者最有说服力的东西,便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个人的态度,以及根据这种态度所写到作品中的一切。”
散文不仅要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要借助这些“人、事、景”来展示真实的自我。即林语堂所说:“个人之性灵之表现。”
《翠湖心影》中大段篇幅都在讲回忆。说到回忆,就不得不提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上学的那段时光。
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大学。西南联大“民主、自由、开放”的校风和治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宝贵的精神传统。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这里作为汪曾祺文学的起点,对于汪曾祺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汪曾祺亦在回忆散文《西南联大中文系》中曾言:“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西南联大对于汪曾祺来说,就是他的根。
在《翠湖心影》中,汪曾祺就记录了与大学同学在图书馆看书、茶馆喝茶以及翠湖“穷溜”的趣事。
在写到与同学一起去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对于图书馆管理员这么滑稽的上下班方式,他们竟然完全没有意见。
可见,虽说此处写的是图书管理员,但其实折射的却是汪老自己,从他们在图书馆“没有目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便可以看出他们那种永远活在自己的时区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淡定和从容来。
他们在图书馆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那里去只是享受一点安静,可见在西南联大的这段时光,给了汪曾祺一种 “无用之用”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再比如汪曾祺在写与同学穷溜的时候,他说这“穷溜”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溜,一是无穷无尽地溜。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溜溜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乘着那月色,极具浪漫色彩。
西南联大自由的学术环境,让汪曾祺有了更多的自由倾听自己的声音,努力发声而不落窠臼,对于作者来说是极其宝贵。所以汪曾祺的文字里充满了自由的气息,汪曾祺崇雅尚异的名士气质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而成的。
汪曾祺始终“保持着诗意的光辉,珍惜生命真实的乐趣......以诗心对抗环境。“并且汪曾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关照到不同类的人,同时抱着一种平等并且开放自然的态度与他们交往共处。
所以汪曾祺笔下的图书管理员,老婆婆,堂倌,大学同学。虽然他们的差异很大,但却在翠湖这个空间中共同生活着,共同构成一幅即具有层次性又和谐的画面。
常怀一种悲悯之心,洞察世间百态,却始终以”仁心“观之,汪曾祺在各种风格流派风起云涌的当代文学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他的作品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立场,写着平平常常的人和事,从普通老百姓身上发现人性之美。
寻根、求真、拥有着一种滋润生命的温暖,这就是我从《翠湖心影》中拆解出的汪曾祺的思想内核,也是写文的“文心”,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才能让文章富有生命力。
结语杨青曾评价汪曾祺说。
“这样一个集文、字、画、诗于一身的文人雅士,又通俗得那么优雅温暖,真是个异数。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代表着的中国大夫这个稀有品种也彻底绝种。汪曾祺的文章”不浮,不滑,有一种生命的温暖“,他一直在,而且一直滋养着一代代人。错过汪曾祺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汪曾祺的散文也好,小说也罢,耐嚼,有看头,经得住反复的推敲。
在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拆解名家名作中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心,找到自己的根。这才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寻的,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作者:苏米,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读书、写作、种出生命的小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