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的散文里,我们认识了一个长残了的天才儿童,他叫方仲永。他五岁作的诗,文理可观,到十二三岁,反而泯然众人矣,令人感喟不已。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同一个时代,还有一个长得根正苗红的神童,他也五岁能文,十四岁入殿试中了进士,十五岁便开始加官进爵了。他,就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他从十四岁以神童身份获得进士头衔起,一生仕途通达,浮多沉少,钱多人闲,被誉为词人中的富贵闲人。
1
清平乐·金风细细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又到了恼人的秋天,西风尚轻,梧叶已残,淡淡的萧瑟在院子里弥漫。新酿的绿酒最易惹人沉醉,没酌几口便招来小窗下的一顿好睡。
醒来又是无聊,依着斜栏,看夕阳照着紫薇和朱瑾的残瓣,微微有些惨淡。这个时节,巢北的燕子又要南归了吧,昨晚触着卧室里的银屏风,已觉出些许寒意了。
好一个百无聊赖的闲人,偌大的别墅,雕栏玉砌;宽广的庭院,高梧团花;豪华的家居,银屏翠灯;优渥的生活,小酒浓睡……全诗未着金玉,却处处华贵,词人描摹的是富贵的气象。
北宋前朝,物资丰厚,市井繁华,小资情调充彻帝都,炫富炫才炫闲成为一种时尚。传说晏殊最看不起嵌金带玉的诗句,认为是拿铜臭污了诗文的洁雅。
有书生写“轴装曲谱金字书,树记花名玉篆牌”,被他斥为“乞儿相”,那是没见过钱的暴发户;连寇准老爷子写的“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都被他一票否决,云“此非富贵语矣”。
在晏殊的词中,富不是带在身上的某些显性的东西,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一种气质,贵不是趾高气扬的某些矫情佩饰,而是举手投足间的一种自然格局。
“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荷塘淡淡风”,在他的词里,清风朗月是富贵,杨柳燕子是富贵,琼楼雕栏更是富贵。
除此,还有一个更高的标配,那就是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闲愁。
2
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燕去了,雁去了,莺也去了,又一个春天走完了。细细算来,这人生犹如泡沫,除了结一些零乱的愁绪,还能留下什么?再长的人生也不过是春梦一场,到头来灰飞烟灭,风吹云散,谁还会去追寻那些曾经的足迹?
那些如文君江妃一般情比金坚的女子啊,以为可以和你们结成永久的神仙眷侣,但是等到归去的时候为什么挽断了衣袖也苦留不住往日的倩影?算了吧,就在这花天酒地中烂醉吧,何必非要做那个独自清醒的人呢!
吟成此曲时,词人怕是八分酒意,十分朦胧了。李白在这个时候,也曾歇斯替力地喊过,“杯莫停”,“但愿长醉不用醒”,他的心里有怀璧其罪,无人能识的寂寞;那么此时晏殊的心里呢,是对苦留不住的前尘往事的深切怀恋,还是对精致到无聊的庸常生活的无奈宣泄?不得而知了。
其实晏殊也不是什么富二代,他的富贵都是自己挣来的,而且他似乎也没有为子孙谋福利的实业精神,这点从其子晏小山的困顿生活中可以得到引证。他是属于赚得多花得快的那类人。
晏殊的少年生活还是很清苦的,就是在十五岁出道做官的时候,还是十分清贫。想当年真宗为了炫耀国家富泰,鼓励官员在闲暇时光摆宴招饮,一时国内充彻红灯绿酒,歌台舞榭,而晏殊却在家里为弟妹讲经论道,成为当时一股清流。
皇帝闻之,大加赞赏,提拔他为太子伴读。晏殊很诚恳地说,不是我不爱宴酒歌舞,只是家贫,没有能力承办罢了。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等他有了能力的时候,他便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不但玩出了与常人一样的热闹富态,而且玩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境界格局。
他的一生,得到的东西甚多,其实失去的东西也不少。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历了丧父、丧母、丧妻的连番创痛,由于真宗对他的重视,他甚至都没能为父母守满孝期。他在仕途上获得的荣光无人分享;经历的风险也无人同担。
相传他刚入仕途的时候,年纪虽轻,但心思缜密,处事圆润,深受同僚敬重。皇帝问他问题,喜欢用纸条传递,他用另一张纸条做了答案后,再附上原纸条一并交还,表示自己严守君臣秘密,不留证据,所以真宗对他格外器重。
他二十多岁便从侍臣升到员外郎、太子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左庶子,步步扎实,路路通达。
但是在他残留的词稿里,铺天盖地的是浸到骨子里的浓愁。“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场愁梦酒醒时”,“无穷无尽是离愁”。
我想,这些愁,是他一路走来得失悲喜的心灵烙印,也是他内心深处对于人生宿命的无奈反映;这些愁,和他美酒高楼酲梦一起,组成了他富贵之上,苍凉之下的独特气质。
3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填一曲新词,斟一杯薄酒,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我在这里闲坐了又一个流年。夕阳西下,又过一天,几时回去呢?
风乍起,残花片片飞坠;天乍暖,旧燕剪剪归来;几多无奈,几多欣慰?在这暮春的小院留一个我在小路上独自徘徊。
传闻晏殊写这首词的时候,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当他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候,颇为得意,可是思路却在得意处鲠住了,怎么也对不出一个更得意的句子来。
这时下属中有一个叫王琪的人脱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令他茅塞顿开,援笔立就。从此也就下寮王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写这首词的时候,晏殊正被外贬。真宗死后,晏殊的人生也有过几段曲折。
因反对上司张耆升迁被弹劾,阻碍刘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被贬陈州亳州,被仁宗发现自己身世而受牵连被贬颍州、陈州、许州,晚年时又因和欧阳修政见不一而被外调到西安、河南……
这些地方都离京城不远,不影响生活,不影响交友,不影响宴饮,只是有闲的日子更多了,愁绪也更深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毋庸置疑,这句蕴含了极为通透的人生感悟:花谢花开,燕去燕来,这是都是不可控制的自然现象。就像人的命运,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你无奈也好,你欢欣也罢,它就在那里,不即不离。
4
清乐平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蝇头小字,桃红薛笺,密密麻麻堆叠的是我对你的相思。可是啊,雁在天上飞,鱼在水底游,这一番惆怅的情愫到哪里向你传递?
在夕阳里独倚西楼,遥远的山峰在窗外隐隐绰绰。去年的桃花已然怒放,而去年的人面而今何处?物是人非,唯有那一江春水依旧汩汩向东流去。
鸿雁在云鱼在水,再多的情话,也传递不到思念者的耳朵,这一种惆怅,在晏殊的词中,常常依稀可见。
在他永恒的“愁话题”中,除了闲愁,还有离愁。离别之愁,离别而不得见之愁,不得见而越加相思之愁……
拥有高官厚禄的他,生活当中却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遏制他勃发的自由,让他有余心而无足力。
少年时代的晏殊家境清贫,父亲只是县衙小吏,但是由于他年少才高,声名远播。
早在13岁的时候,当时任洪州知府的李虚已就捷足先登,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晏殊,小儿女家情投意合,十分恩爱,可惜红颜薄命,李家小女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后来,作为青年才俊的晏殊在朝廷名望与日俱增,当时在朝中执掌重兵的王超大人也把女儿下嫁给他。
当时宋人特别重视人才,达官贵人有榜下捉婿的风尚,钓个金龟婿,做了官后又可以抱团发展,相传晏殊自己挑女婿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文物各挑几个,以备不时只需。
王家女儿武将出身,性格稍显强势,而晏殊也恪守礼仪,约束举止。
相传他曾经有一个知书识礼的侍妾,两人感情甚笃,晏殊常常招她宴饮陪唱。这事让正妻王氏很不高兴,每日哭闹,最后还把侍妾贩卖了出去。晏殊为了后院安宁,只得由她,唯将这千般不舍,诉于这红笺小字了。
后来,他那一生风流的朋友张先知道了这件事,便写了一首《碧牡丹》嘲笑晏殊。里面有“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的句子,真切地写出了他“逡巡不敢有所动”的软弱心理。也就是这一句激发了他的男儿气概,最后他终于下决心把侍妾赎了回来。
作为一个感性的读者,我们常常沉浸于诗句中那些惆怅绵软的情愫,但是剖深了看,越是情真意切的离情文字的后面也许越藏着一颗懦弱敷衍的心,这就是文字和现实的差距吧。
5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木兰花
帘旌浪卷金泥凤。宿醉醒来长瞢忪。海棠开后晓寒轻,柳絮飞时春睡重。
美酒一杯谁与共。往事旧欢时节动。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
传闻晏殊是宋朝著名的高产词人,他一生作词10000多首,赶超了南宋陆游,可惜大多散逸不见了,只留下130多首,这有限的几首残曲中,就蕴藏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这句“不如怜取眼前人”。
不如怜取眼前人,有人说,这是一种理性的豁达。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还在远方,不如抓住当下,把这一刻活成美好。
不如怜取眼前人,我觉得,这似乎也是一种软弱的妥协。心有愿而行未动,在梦想和现实的夹缝里醉生梦死,这样的快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所以晏殊,只在他的富贵里编织闲愁。
(文中插图均来自于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