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高楼建筑,以及其“模型”——明器陶楼原创 大白读史 2020-02-11 10:45:27
汉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各行各业都繁荣发展,建筑业也不例外,大型宫室和城池不断兴建。其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当属“楼”。楼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兴起,但研究材料匮乏,对先秦时期的“楼”仅能从考古遗址和零星的文物图案、文献来推测形制。汉代文物材料迅速增多,且文献材料也逐渐丰富,为复原汉代“高楼”建筑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汉代的楼的起源楼这种建筑来源于“阁”,即一种单独(单间)房屋,形状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二层建筑。这种二层建筑在西汉时期也有广泛应用,一般为皇家或官府建筑,如汉长安城内有麒麟阁、天禄阁,供皇家藏书之用,阁的建筑外形方正、体量大,采用庑殿顶等高等级屋面,体现着皇家的尊贵。但也因为阁多是官府建筑,所以形制与体量皆有详细规定,在建筑外形的变化与艺术化造型方面比较单一,没有太多创新之处。 汉城湖景区兴建的汉式建筑大风阁
而“楼”则不然,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楼”逐步从阁这一建筑形式中分化而来,但早期的楼与阁这两种建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故此常常“楼阁”并称。按照《尔雅》:“狭而修曰楼”,《说文解字》:“楼,重屋也”,可知楼的最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狭长高挑,即建筑高度超过建筑的宽度、长度,这也是楼与阁的主要区别,第二是楼必须是“重屋”——即至少有两层的房屋,而今所见汉代一般的楼均超过两层。 春秋战国时期抬梁、穿斗、井干、干阑等各种形式的木结构建筑方法已基本形成,初步解决了大体量建筑的问题,多层木结构建筑有了初步的发展。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楼”的记载,《孟子》:“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荀子》:“志爱公利,重楼疏堂。”西汉时期木结构建筑技术继续发展并与夯土建筑技术结合,这促进了高台建筑的普遍产生。 而且世人的价值观以天人合一、长生富贵为主流,建筑物高、大、广成为全社会追求的潮流,小家富户不能超越礼制修筑大体量的建筑,因此普遍修筑楼这种“修狭而高”的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富贵。正是因为这些大、中、小型的地主阶级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地域文化来修筑“楼”,才使得汉代楼的造型纷繁复杂、各具特色,称为汉代建筑中一道亮丽的建筑风景。 推测复原的汉代望楼
二、汉代楼的建筑种类与功能汉代楼的实例建筑虽然没有保留至今的,但是从汉画像砖、明器陶楼结合考古发现可推测复原。汉代楼房的结构形式有井干式和重楼式两种,井干式为多层木架构相互叠搭而成,形式西汉时期修筑的井圈叠搭状态,故称“井干式”,这种建筑费工费料,一般民居不可能应用,仅仅限于皇家建筑中,《汉书·郊祀志》载 :“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但是这种楼的架构紧密、各层之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做成大体量、极高层的建筑,且能做到建筑外形富于变化,文献所载“辇道相属焉”就表明这种楼可以通过空中道路直接进入而不需要从底层进入后再层层登楼。 重楼式,由单层构架重叠成楼,利用本身的自重相挤压而保持稳定,仅是每层楼面的结构独立采用井干原理进行架构,所以上、下层间的柱轴可以不对位,因而这类楼所表现的外观形式非常富于变化。这也是其流行于民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按照功能来区分,汉代的楼一般有五种: 第一种是住宅用的楼(宅楼),建筑平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和曲尺形等多种,屋顶多为四阿顶,多见二、四层的住宅楼,为保证建筑平稳,均设计建筑成下大上小的形式,楼宅的每层均有不同功能,一般第一层作为会客厅堂,第二层作为高等级聚会所用,三层以上为主人接见身份高贵的亲朋私用; 宅楼
第二种是具有军事用途的望楼,望楼最先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军事要塞中,最初的台基均为夯土建筑,在夯土顶端用木结构搭建亭、台用以瞭望。汉代的望楼则发展为全部使用木架构搭建,望楼的形式较宅楼显得高耸、通透,形体纤细且上下各层大小一致。后世城池中的角楼、中央高楼皆属于此类。画像砖和明器陶楼中的望楼一般带有武士的画像或塑像,比较容易区分; 望楼
第三种是市楼,位置在市井中央,《三辅黄图》日:“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又有当市楼,有今署以察贾货财买卖之事”。一般用夯土作为台基,楼高二层,中间置钟鼓以便发布开市、关市的信号命令,后来演变为城市中报时所用的钟鼓楼; 第四种是城楼,城楼是在城墙的基础上加盖楼而形成的,作为一种专门的军事防御设施,城楼与城的联系紧密,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东汉的函谷关东门图显示出汉代城门楼的建筑形式,即在夯土的门道两侧,沿边密排对柱础,在其上立“排叉柱”然后上梁,再在其上修建木结构的门楼。最后在门楼左右两侧对称设置高大的城楼。作为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防御设施,城楼一直沿用、发展,称为后世城墙上必不可少的一种建筑; 城楼
第五种是仓楼,主要用于储存粮草,是在汉代粮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兼具储梁功能的长方形楼,屋顶多为四阿重檐屋顶,其重要特征就是屋身上部通常开有窗,这是为通风干燥以便存粮,门前或有台阶或有楼梯,为方便运输粮草,可见仓楼的一层一般不存粮,而是由守卫或管理人员居住,二层以上才用于粮食储存,以保证粮食安全。 仓楼
三、汉代明器陶楼的艺术特色汉代使用明器陶楼随葬的风气流行全国,以陕西、河南、四川、山东、湖北最盛。这些地区皆是农业发达的核心地区,地主庄园经济发达,所以形成了各种具有地方风格的庄园,楼作为其中重要的建筑必不可少。 今日出土的这些陶楼具造型独特、精美,可谓是明器中的艺术精品。首先是色彩多样华美,陶楼多有彩绘装饰,这些彩绘有很强烈的装饰性和审美性,常见的纹饰有直线纹、竖线纹、斜线纹、网面纹、菱格纹、斜网纹、三角纹以及曲线纹。这些几何纹饰大多使用黑 、白、红 、黄 、蓝等颜色 ,通过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 ,以及各种色彩的交叉运用,形成了虽然简单却极具装饰效果的纹饰和装饰带。还有用彩绘在陶楼上绘出侍女、武士、家畜等形象,写实地反映出汉代世人的生活场景。 汉代彩绘陶仓楼
其次是造型精准美观,从今考古发现的陶楼来看,全为手工捏制,简单的单体陶楼一次成型,而大型多层陶楼则先捏制单体,然后拼合粘制而成,也有的和一些院落、堂屋、水井、猪圈等组合摆放而成。陶楼的比例合适、造型生动,细部刻画到位,窗棂、大门、兽脊、飞檐斗拱无不一一体现,与真实世界的楼建筑几乎一致,这种仿真微缩模型反映出汉代高超的泥塑造型艺术水平。 如陕西潼关吊桥杨氏墓群出土釉陶材质陶楼,属于宅楼,红胎绿釉四层楼式建筑,楼阁分层制作后再垒叠,下层屋前刻阴线以示出檐,作斜十字镂空花窗,窗的上面有对称的 圆孔,两山壁上各有方形窗。第二层以上正面檐下,两角都有斗拱形似云朵状,屋顶作瓦垄和云纹瓦当,三、四层设平座,正面有方形菱纹格子窗。山墙有长方形窗内一俑以手扶窗向外望,楼阁从下至上逐渐收小,外观高大。所以立体形式存在的陶楼文物为我们研究汉代“楼”建筑提供了直观、珍贵的一手文物资料。 杨氏墓群出土宅楼
四、结语高楼建筑是汉代重要的建筑之一,这种建筑从“阁”这种建筑演化而来,其主要特征为“痩”、“多层”,汉代国家统一富强,高层建筑技术已经完善,所以楼这种建筑逐渐普遍起来,与阁型建筑同时存在于一个时期,但民间更偏好采用这种不受礼制约束的建筑。按照建筑方式来看,楼有井干式和重楼式两种;从建筑功能来区分,楼有宅楼、望楼、市楼、城楼、仓楼等五种不同功能。明器陶楼是今天推测恢复汉代楼建筑的重要依据,陶楼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是当世社会建筑的微缩模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