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审美,都体现在他们的画作中,比你想象中更有趣森雅艺术馆 2020-04-19 15:54:27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d8d29e34d1b478c93d2025cc617a4e8)
宋朝(960—1279年) 人们最想穿越的朝代,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宋朝大概是什么样? 在历史课本中, 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 ▼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a4669fd9abe4bb597b2cf63925e9ce8)
在人们印象中, 宋朝又是一个备受理学荼毒的时代。 ▼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2baf6f318c534012934badf8d1014e9b)
可大量文物又表明, 这是一个商业经济极度繁荣、 民间财富激增的时代。 ▼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a313d447db0466fa684a38efb4dfb3c)
一批批的文人又告诉我们, 这还是一个个性彰显、审美极高的时代。 ▼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da665eb3c2e47efababc15e73ec6ff4)
宋朝人更在意天性,美得自然。 而他们的趣,也比想象中的更有趣! 极简主义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2e493d19bae492da83b8b5f6b5b75ef) 宋瓷冰裂纹
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 宋汝窑,就是一千年了不起的大名牌!唐三彩都是花花绿绿的,但宋敢在花花绿绿中提出素朴风格。 你以为越复杂越好?岂不知,越简单越难。 至今天,全世界还在仿宋瓷。 冰裂纹,本来是烧坏了,但宋人觉得里面有种沧桑美,经历时间后,叫开片,他们用不同火温去烧出开片。 本来是败笔、损坏却变成美,这就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f75b0c7a7bd143ff97ccaf91f0b9f7c5) 《春宴图》局部 宋代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现代人喜欢、崇尚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岂不知 1000 多年前的宋人已先行一步。 长 5.7 米的宋代名画《春宴图》,记录了一次宴会。 它以唐代十八学士雅集为典故,再现了宋人聚会的真实场景——朴素的器皿,简单的食物,没有其他奢华物品,一众好友围桌而坐,相谈甚欢。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5a33c35a17f475caabd85fb34b566da) 《春宴图》局部
《春宴图》描绘的,并不是偶然场景。 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在《会约》中记录过一次相似的聚会,在那次相聚中,12 位友人都是已经远离官场的致仕之人,其中官职最高者曾至宰相。 他们本可奢华相叙,但事实恰恰相反—— …… 为具务简素, 朝夕食各不过五味。 逐巡无下酒时, 作菜羹不禁。 …… 聚餐时,筵席上的用具,力求简单朴素。一日两餐,菜品不过五种。 倘若菜羹被吃尽扫光,随时可以再补充。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345157f823149e295f6c1a674f2c059) 《春宴图》局部
像这样的聚会,邀请方式也独具宋人特色。 待某一人做东时,他只用一张通知单,写明聚会时日,然后差人逐个去往友人家照会,本人签下名字代表一定会去参加。 在约定之日,东家不再催促等候,每个人都会按时到来。 这种场景和行事方式在木心的诗中也曾出现:“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只学会了宋人表面上的简,却丢了他们的诚。 胸中有山水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6122af84c6be47afb19a838ffd4a553b)
李成 晴峦萧寺图 (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宋人向往山水,向往自然。山水、自然是他心中的品性。 众所周知,宋代山水画达到了最高水准。 而宋人山水画的生命与灵魂,其魅力在于不仅跃然纸上的外在,更在于其笔墨以外,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气韵及其理想境界的追求。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677a8420881419fb76026b58adae11f)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不仅仅是心中有山水,更是有一种让自己体验生命快乐的智慧。 他们即使在朝为官,也并不全是整日追逐财富与名利。心中依然向往自然,知道春天来了应该去看看花,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fa1df1229c24a3f9a321628b72d5123) 宋代赵喦《八达游春图》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9ff6ae0c3bc402d9560170e8eee2900) 宋代马麟《秉烛夜游图》
而这种向往自然的秉性,不仅只存在也上层的小部分人。 在宋朝,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旅游成了寻常市民的时尚。《岁华纪丽谱》中,就收录有宋代成都人从正月初一到冬至日的“游乐路线图”。 一个社会为什么很茫然,很慌乱,很彷徨?因为大家看到的都是贪婪的东西; 当下的我们,科技先进,产业发达,人们奔波于机场和高铁之间,忙忙碌碌,甚至是灰头土脸。 我们比宋朝更知道什么是美?更知道什么是生活的意义吗? 生活失去了品味,生命就失去了快乐。你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都没有意义,你有再多的知识也没有意义。 没有品味的知识反而变成你的负担。 显然,宋人比我们更知道这一点! 藏而不露的趣味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6b59e4910ecc4e729222a840b282d371) 《雪景寒林图》 宋代 范宽 天津博物馆藏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幅天字号重宝,最有趣的就是被范宽隐藏在树林中的签名。 与它相似,《雪景寒林图》的签名也被隐藏了起来。 画中前排树干中,隐约可见“臣范宽制”的字样,由此可知,这件作品极有可能是范宽隐居前所画,并且是其专为宫廷所做。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e8e50b393e2446fb83f7b13769fe69c)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45586e7344be43568642856ee4af9436)
树干中隐约可见的“臣范宽制” 范宽好酒,不拘世故,为画画而隐居终南山、太华山中,终日坐于山林,纵目四顾,以求真实的山野之趣。 但如果不是将这件作品放大再放大,那隐藏在气势苍茫的雪景中的签名恐怕不会被人发现。 当然,在宋代,并不是只有范宽一人这么做,崔白也有类似作品。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1a4fb9247ab462d898a7c276485fe5c) 《双喜图》 北宋 崔白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双喜图》描绘的是寒风萧瑟,枯木衰草,落叶凋零的深秋景象,看一眼,便会令人顿生寒意。 画中一只野兔和两只灰喜鹊,以古树、枯草和荒坡为背景。 在秋风的吹动下,老树的枯枝败叶与衰草竹枝顺势倾斜,生动异常。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48ce82dce2249868033550066d246d5)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e40004cf5c140c0bd783fedb9d988af) 《双喜图》局部
这幅蕴含着天然而真实画趣的《双喜图》,曾一直不知道作者是谁? 直到 20 世纪才有研究者在画面右侧树干上发现有“嘉辛丑年崔白笔”的墨笔题款,最终认定此画为崔白的作品。 宋人的趣味。 有马远《寒江独钓图》的孤寂、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博大,也有《双喜图》和《雪景寒林图》的藏而不露。 生死轮回的观念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d6e58b3de24453c9b373be28080842c) 《骷髅幻戏图》 南宋 李嵩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画中,《骷髅幻戏图》是一幅很特别的作品,画中有两具骷髅,一大一小,但整体氛围还算平和。 绢面上,最左侧的是一位正在哺乳的母亲,右边是身旁摆着卖艺家当的大骷髅,他用线操纵着一个小骷髅,而地上向前爬行的婴儿正要伸手去触碰小骷髅,身后的夫人伸开双臂,似乎想要拦住婴儿。 这幅画,人物描画十分生动细致,细细看来,仿佛能听见他们各自的声音。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feed193ecf674017a3f54950beb8f954)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9020091912f4b31bfbcbbdcfda7a220) 《骷髅幻戏图》局部
对于这样一幅画,100 年后的元代画家黄公望曾题词说: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 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 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这首散曲已把所画内容说得非常清楚,那是宋代流动卖艺者演出提线傀儡戏的场面。 画中抱着小儿正在喂奶的妇人,是艺人携妻带子为生活奔波的真实写照。 这里的“堠”,为古时官道旁记里的路标,用土堆砌成,每隔五里设一堠,画面上的“五里”二字,即是他们走南投北的象征。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7a0e9276b1794761a233732d71f0a5a8) 《骷髅幻戏图》局部
除此之外,这幅画更深层的反映了受道释文化影响的宋人,关于生死轮回的观念——婴儿与骷髅分别代表了新生与死亡。 向骷髅爬近则说明了死亡的必然性。 被哺乳的孩子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而母亲正淡然的看着这一切。 踏地而歌的欢乐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68eee2c79cd4ce4b384def65ce4387f) 《踏歌图》 宋-马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无论宫廷,还是市井瓦肆,流行一种民间舞蹈——“踏歌”。 这在唐诗中可窥其一斑。 最有名的当数李白在《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到了宋代,踏歌这种舞蹈依旧受人们的喜爱。 马远的《踏歌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写正是“踏歌”的情形。 画中,一袒胸露乳、憨态可掬的老者拄杖,抬起左脚踏地而歌,时而向后面的跟随者望去。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4fa4287bd5724aefa0f71f5d0532e026) 《踏歌图》 局部
他的身后有一中年男子也一足提起踏着节奏,一边拍手,一边唱歌与老都呼应,身边的另一男子也准备加入。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81b9df96d0ea4f6591c149086ca12b33)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26c293dfebdf42b2a3c6ba42c9ab523c) 《踏歌图》 局部
田埂另一头,有一妇女带着小孩儿驻足观看,小儿已激动地跟着舞起来。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ee5d9dbc4284c9081f3373211bf935a) 《踏歌图》 局部
画幅正上方有宋宁宗赵扩题写的王安石诗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拢上踏歌行。”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07e1dd50f44248158ad64c5f5f96956e) 《踏歌图》 局部
整幅画正好是此诗中“丰年人乐业,拢上踏歌行”完美表现出来。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f0685a73fb649c5a5bd13b4feaef39c) 《踏歌图》中的 4 位老农
4 位老农手舞足蹈,仿佛正踏着一致的节拍正在欢快前行,下面是根据马远的这件作品做出的踏歌动图,你可以体验一下他们的欢快——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