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这段历史的真相,课本只讲了一半原创 审度 2020-06-01 16:03:38
美国又乱了,不过没想到的是,170多万确诊人数没把美国搞乱,反倒是一起美国白人警察与黑人公民间的惨剧彻底引爆了民众情绪。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小冲突如此容易引爆为灾难,表面上看是所谓的“美式民主”在作祟,实际上,其本质还是阶层间的矛盾。正如历史上著名的“二八定律”所说的那样,美国大资本阶层掌握了社会绝大部分资源,大众受苦受累为富豪们创造价值也就罢了,不料连自己的生存权都无法保证,这谁受得了?
常言道“万恶的资本主义”,历史课本上就有这样一幕:大萧条期间,资本家宁可把成吨的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分享给穷人。长期以来,此事被视为资本家利益至上、本性丑陋的铁证,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在给西方资本主义开脱,正相反,接下来要讲的这段历史反而会让这个群体显得更加狡猾狰狞。
为啥要把牛奶倒掉呢?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适度缩减供给反而更有利于维护市场运作,同时资本家也可以极大地减少损失。这种说法听起来貌似很有道理,还牵扯到了“市场的本质”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教条,然而事情远比“供给和需求”这一命题复杂得多。
把时间往前推100年,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那会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沉浸在盎然的生机之中,社会生产力的爆发极大地充裕了社会财富,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不少。因此在当时,许多产品,尤其是工业产品的普及程度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杆之一,这其中就有一个重要指标——有多少人能喝上牛奶。
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牛奶一早就成了美国人民生活里最普遍的消耗品之一,相应的,美国畜牧业和乳业也进入了爆炸式发展期。以1929年为例,当年,每100磅(约45公斤)牛奶的市场价为4.79美元,奶农从中获得的毛利润占到了46%。加上乳业周期短发展快,不少人转而向畜牧业和乳业投资,其中就包括大批农民。于是到了1929年底,美国牛奶产量突破了天花板,达到了可怕的110.5亿美国加仑(约为418.3亿升)。
大家可能对这个数字没啥概念,咱们具体讲讲。那会儿的美国畜牧业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在养殖业发达的威斯康辛州,境内约70%的农场已转行专门养奶牛;而农场的面积又占到了该州总面积的65%左右,可以想象:如果开车在威斯康辛州转一圈,就会发现这里遍地都是奶牛。更可怕的是,由于这个产业丰厚的回报,养殖户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其他农户也在盘算着转行。对于基层百姓而言,眼下哪条路能赚到钱就走哪条路,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然而他们根本没意识到一场可怕的灾难已悄然降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最先意识到大萧条逼近的正是那些操控着金融数字的大资本家。这些人深谙市场崩盘的后果,但他们又不能放任一切走向毁灭,最起码得保障自己的生活水准吧?于是,资本家们想出了一个非常阴险的点子。
1930年初,在美国政府的默许下,几家乳制品巨头联合提出了一套市场保护规则。他们利用了10年前政府根据乳脂含量和其他标准对乳制品提出的产品分级制度,把奶农也进行了层次划分。大部分奶农获得了“独立奶农”的身份,这叫法听起来还不错,似乎有种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感觉,实际上,所谓“独立”就是自负盈亏,就算饿死也没人管。只有一小部分奶农是有保障的,因为他们的产品品质足够高,符合上层社会的需求,政府会直接派人来收购。
讽刺的是,大资本家还特意为乳制品定了一个高于当时市场价的“参考价格”,借此稳定军心。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这套规则制定几个月后,牛奶零售价就开始暴跌。1930年中旬,原本逼近5美元的单价已跌至3.48美元;次年初,牛奶零售价又跌到2.25美元。牛奶价格越低,独立奶农就越着急,继而继续降价。如此一来,乳制品产业就进入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2年后,每100磅牛奶的售价已跌破1美元——这跟白开水都没啥区别了。
在资本家舍大家保小家的过程中,政府曾试图唱红脸。美国政府曾多次投入大笔资金补贴独立奶农,但独立奶农数量实在太多,加上亏损太大,每个人到手的利益杯水车薪。1933年4月,纽约州商业部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牛奶的实际收购价格已无法维持奶农生活,大部分奶农无法承担生活必需品。”通俗地讲,这些倒霉的奶农快要饿死了。
当民众发现自己被骗,愤怒随之而来。1933年中旬,纽约州西部开始出现大规模示威活动,奶农以“集体罢工”为要挟,试图让政府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不生产牛奶,那么高层的大老爷们就没牛奶喝了。然而正如刚刚所讲,资本家们早就为自己做好了打算。眼看抗议无效,几个月后,一伙独立奶农在示威现场当场倒掉数千桶牛奶。在愤怒情绪的激化下,群众最终对现场维护秩序的警察动了手,结果有200多人被捕,警察和平民均有受伤,数量难以统计——这一幕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人要问,既然牛奶是没可能卖出去了,奶农为啥不免费提供给穷人呢?咱们先把那套经济学的理论抛开,就单纯地讲几个现实问题,便知道这有多么不现实了。
首先,从奶牛身体里挤出来的牛奶不干净,不能直接喝,需要消毒灭菌,这需要钱;其次,牛奶的保质期很短,尤其是盛夏季节,奶农要储存牛奶,或者把牛奶运到能让穷人取到的地方,这个过程中需要钱;即便把牛奶都做成保质期更长的产品,加工的过程还是需要钱——自己连饭都吃不上了,谁还有心思去做慈善?于是,课本上倒牛奶的那一幕,便在美国各处越来越频繁地上演了。
其实,纵观这段历史,咱们只需自己想想就会发现,资本家根本没必要自己动手去倒牛奶。正所谓“杯满则溢”,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地减少过度供给产品的产量。抛弃没有利用价值的独立奶农,任由他们自生自灭,逼迫他们倒牛奶的同时把责任推给“完全自由的美国市场”;或是以极低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收购牛奶再自己倒掉,还要背负“剥削”和“浪费”的骂名,两种方式一比可谓是高下立现。
这便是那段历史真实的模样,虽然牛奶不是资本家亲手所倒,但祸因他们而生,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辩白的;至于那套“供给与需求”的市场规律,把它强加在“倒牛奶”这种事上,恐怕就有点刻意粉饰的意味了。有趣的是,罗斯福总统上任后,其“高明”的拯救措施也是换汤不换药:政府以勉强公道的价格从独立奶农中收购牛奶,然后……还是偷偷倒进了下水道。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