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大和”装甲有多强,看美军实弹射击解真相舰猫 2020-06-01 00:50:10
本文是“舰猫”第4篇原创文章。全文共1198字,配图6幅。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前两天提到“雾岛”在铁底湾被“华盛顿”暴揍,看到大伙提到如果当时日本派出的是“大和”,结局是否会不一样。之前我也没想过,但大伙提到了,就一起来探讨下哈。
准备进入平行宇宙,刺溜~~~~~~~~~
1942年11月14日深夜,第三次所罗门海战,铁底湾。
呼叫“华盛顿”、呼叫“华盛顿”。我正被“大和”围攻。看在美利坚的份上,拉“南胖”兄弟一把吧。
“华盛顿”准备攻击“大和”,此时“大和”未发现“华盛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在日本吴港海军基地发现了数块26英寸(660毫米)厚的大和级战舰装甲板。推测是原本用于建造“信浓”号主炮塔正面的装甲板,将其带回美国后在弗吉尼亚州达尔格林的海军试验场进行16英寸主炮射击测试。
陈列在美国海军纪念博物馆中的“信浓”号主炮塔正面装甲板正面
对装甲板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钢材上有很多细小的污垢,其质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研发的VC型(Vickers Cemented Armour Plate,渗碳表面硬化的镍铬合金钢)装甲钢相同(VC装甲钢在“金刚”号战列舰首次应用,并在此后日本获得许可生产)。日本后来自主研发了与VC装甲钢化学成分相同,但改变了热处理方法的NVNC型装甲钢(“大和”级舷侧下部使用)。后为缩减装甲钢制造工时,进一步开发出VH型装甲钢(“大和”级战列舰炮盾、炮塔、舷侧等部位使用)。增加表面淬火硬化层的深度,添加一些铜,去除一些镍(日本缺少镍),添加少量钼以进一步提高淬透性。装甲版的表面非常光滑,与VC的粗糙,卵石状表面不同,比较像美国海军“ A”级装甲。
陈列在美国海军纪念博物馆中的“信浓”号主炮塔正面装甲板侧面
共进行两次射击测试,结论如下:
测试1
时间:1946年10月16日
弹药:MK8 Mod6穿甲弹,带有惰性填充物
角度:接近0度
命中时速度:607.2米/秒
结论:完全穿透,该装甲板陈列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海军纪念博物馆中。
陈列在美国海军纪念博物馆中的“信浓”号主炮塔正面装甲板后面
测试2
时间:1946年10月23日
弹药:MK8 Mod6穿甲弹,带有惰性填充物
角度:接近0度
命中时速度:502.3米/秒
结论:仅穿透21英寸,弹丸完全没有损坏
陈列在美国海军纪念博物馆中的“信浓”号主炮塔正面装甲板侧面
个人结论:
“大和”那晚将会凶多吉少,虽然“华盛顿”击穿不了“大和”主炮塔正面装甲,但其他位置窟窿少不了。尤其在遭到“华盛顿”的头几轮高精度炮击时(MK3火控雷达带来的技术优势),可能“大和”将失去反击能力,因为交战距离太近,对日本人来说发生的太突然。毕竟没有等敌人准备好了才攻击的道理嘛。
陈列在美国海军纪念博物馆中的“信浓”号主炮塔正面装甲板弹孔
注(摘自wiki、navweaps.com):
“衣阿华”的MK7型16英寸炮发射MK8型穿甲弹,炮口初速762米/秒;
“华盛顿”的MK6型16英寸炮发射MK8型穿甲弹,炮口初速701米/秒;
9144米MK8型穿甲弹打击速度632米/秒;
“大和”侧舷装甲带(最大)410毫米,炮塔(正面)650毫米;
“华盛顿”与“雾岛”在铁底湾交战距离为7300米;
资料来源:
美国海军《日本重型装甲板的弹道测试和金属成分检验》,报告编号5-47,1947年11月
日本战后出版的《海军炮术史》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