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577|回复: 1
收起左侧

[诗词写作技巧] 古诗中的用典技法:借典故之意,诉诗人之心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98 名

发帖:NO. 98 名

在线:NO. 88 名

快乐人L 发表于 2020-6-9 21: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古诗中的用典技法:借典故之意,诉诗人之心原创 国风美诗文 2020-05-28 22:50:55
北宋名臣王安石隐退江宁时,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峰交往甚密,并为其写了不少诗文,诸如著名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第一首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更是广为流传,为人所称道。
众所周知,这两句之妙处,在于诗中拟人的手法。护、送二字,将“一水”、“两山”化无情为有情,将居所周围的环境,描写得鲜活有趣、动静有致,且在无形中,体现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品性和志趣,可谓妙手天成。






更令人称颂的是,诗中的“护田”、“排闼”,并不仅是对景物描绘,还蕴含了两个典故。前者出自于《汉书·西域传序》“轮台、渠梨,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后者出自于《汉书·樊哙传》“哙乃排闼直入”。
两个典故,精细对仗,但读来却无刻意雕琢之感,甚至很多人没有察觉王安石的用典,只觉拟人绝妙,写景圆融。这便是此诗的成功之处,且体现了用典技法的至高境界。
用典也称用事,即在诗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这一技法,是王安石诗作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先秦时期的《诗经》,便开用典之端,两汉时典故在文赋中使用更多,至于魏晋南北朝,用典已成诗歌的一大特点。钟嵘《诗品》说:
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
颜延之和谢庄都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文,他们二人的诗作用典,极为普遍,并引领一时诗风,在这一时期,诗歌的用典技法已经极为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且一直延续在后世的古典诗歌创作当中。






用典的概念,虽能一言以蔽之,然其在古典诗歌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一而足的,用典的方式技巧,也并非是单一的。
用典在诗歌创作中的实际意义
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作诗用典的目的,也在这个过程中,从语言典雅的追求,逐渐丰繁,并具有实际积极的意义。
1. 援古证今,使诗中表达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刘勰《文心雕龙》言:“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引用古人之事或古人之语,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自古有之,诗言情志,是传递和表达的文学载体,典故则增加了说服力,能使读者更好地接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古代封建制度的不足,致使王朝更替频繁,古人以史为鉴,常总结前朝得失。刘禹锡在此诗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奢靡误国。在一、二句中,刘禹锡道出六朝的绮縻奢华,然后在第三句作转折,以今夕万户凋零的场景,来做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物是人非的变迁。






最后一句,刘禹锡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奢靡,导致了如今的败亡。但直接说出观点,难免单薄无力,因此,诗人引以陈后主的荒淫奢靡来加以论证。陈后主不理朝政,整日沉迷酒色,曾谱曲《玉树后庭花》,隋军已至城下,他尚自沉浸宫中佳丽歌舞此曲之中。
以这一典故,道出这个观点,能够令读者联想起六朝因奢靡败亡的惨痛教训,从真切的历史时间中,认可刘禹锡的这首诗,认可诗中的观点。
杜甫曾任左拾遗,但因营救房琯被贬谪,在后来的漂泊生涯中,他常感叹忠义才高之辈,容易遭朝廷排挤,其诗作《发潭州》亦有如此慨叹。在诗中,他写道: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杜甫以贾谊、褚遂良被贬谪的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愤懑,读来只觉此诗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历朝历代一种普遍而悲哀,并能从贾、褚二人的悲惨的结局中,感受到杜甫的愁苦。






2. 典故深厚的意蕴,可使诗歌的语句更为凝练
中国古典诗歌,能在短小的篇幅中,蕴藏浓厚的思想情感,并具有形式之美和韵律之美,这是其魅力所在。为了将这种特质更好地呈现,诗歌的语句,应凝练典雅,做到“字能藏句,句能藏意”,如此方可令读者致思、回味。《瓯北诗话》言:
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自有一意,作诗者供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
典故本出自古事、古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在不断被使用的过程中,它们又积淀了新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着丰富深厚的意蕴。所以,用典能够以凝练的语句中,传递出丰繁的情感。
例如王维《渭川田家》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首诗《邶风·式微》,表达了一种归隐的思想,王维用了短短的两个字,便借《式微》整首诗的含义,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诗的语句极为凝练。






再如温庭筠的名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读到这句诗诗,便能感受到一种凄美的爱情。因为红豆的后面,有一个妻子等待戍边的丈夫,最终泣血而亡的爱情故事,之后,又有王维“此物最相思”的名句广为流传。
所以,这些感人的故事和诗句,都蕴含在了“红豆”二字之中,品读此诗时,这些意蕴都纷至沓来,交融着温庭筠的情感,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3. 典故的使用,可使诗歌更具含蓄之美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所追求的一种审美理念,正如叶燮所言: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而在诗中运用典故,亦是增添诗歌含蓄之美的一种较为直接的创作技法。例如孟浩然的代表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尾联: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其中“羡鱼情”典出《淮南子·说林训》,在此诗中,这个典故表达了孟浩然渴望出仕,希望能够得到张九龄举荐的心情。若是直言这种想法,未免太过直露,有失文人风骨,并且也影响诗歌的艺术性。孟浩然运用这个典故,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兼顾了诗歌的优美,此诗能够成为千古名作,与这处用典,有着很大的关系。






古人有许多讽谏时事的诗,对于这类的诗,诗人更须借助用典,在含蓄内敛的前提下,达到讽谏的目的。晚唐时期,朝政混乱,李商隐心忧时局,又觉怀才不遇,每每以诗遣怀,例如《安定城楼》,其颔联、尾联为: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夹在“牛李党争”中,难以自处,同时他又心系家国,怀着远大的抱负,不想因言获罪。故而,他在诗中以贾谊、王粲的经历,来暗指自己的怀才不遇,用《庄子》“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的典故,来反击政敌的恶意中伤。
当然,上述三种,并非典故在诗歌中具备的所有意义,但却是最为主要的。同时,典故在诗歌中的意义,也并非是单一独立的,一个典故的使用,往往是多种意义兼有交融的,这一点不可不知。
典故在诗歌中运用的技巧
用典固然能够使诗歌更为凝练、含蓄,也能令诗人欲表达的思想观念更具说服力,然而前提是要运用得当,典故的疏密、选取、剪裁不一样,呈现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






1. 用典并非越多越好,需疏密有致
后世许多诗人,往往以运用典故为能,仿佛典故用的越多,诗歌也便越好,其实不然。袁枚《随园诗话》将用典比作用兵,我认为非常贴切,他说:
用事如用兵,愈多愈难。以汉高之雄略,而韩信只许其能用十万。可见部勒驱使,谈何容易!
正如上文所说,每个典故的背后,都含有一定的意蕴,它们就像一个个的士兵,如何使之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个极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很好的驾驭,兵多反受其害。用典也是如此,太多则会给读者一种堆砌、混乱的感受。
便如龚鼎孳之诗:掖垣封事朝朝下,谁并朱云折槛名。断狱已无于定国,上书空累窦游平。
四句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其中三个人名,诗的意思和情感,全靠四个典故堆砌,给读者一种拼凑之感,少了诗歌应有的韵味,故为后世所弊病。






用典终归是辅助诗人作情感的表达,诗借古人之意,抒自己之情,一首诗中典故太多,则本末倒置,破坏了诗歌的天然圆融之美和抒情性,故而疏密有致的用典,才是精妙的方式。
2. 少用僻典,使读者能更直观的感受典故中的意蕴
诗歌创作中的用典,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中的内涵、传递诗人的情感思考,而不是用来彰显渊博学识的工具。故而,选用的典故,也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有共性的、大部分读者所熟知的典故,避免使用那些晦涩艰深的僻典。
黄景仁“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之句,广为流传,前半句,典出李商隐的《无题》,后半句则是出自李商隐的《锦瑟》,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故而品读黄景仁之诗时,读者能够在一瞬间感受到李商隐诗中的凄美,并由此体会到黄景仁的伤情,这便是用典的成功之处。
若是诗人用两个几乎无人知道的典故,读者在品鉴诗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因此体会诗中的情感时,也会受到阻滞,只觉气脉不顺、感触不清。就如钱钟书对用僻典的形容:
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
这样的诗,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难免让人敬而远之,更遑论称之为好诗了。






3. 典故在诗歌中的应用,应剪裁融化
同时,诗歌的用典,讲究剪裁融化,不能生搬硬套地夹杂在语句中。诗歌极为注重声律的优美和句式的有序,很多时候,代表典故的语句词汇,不能与之契合,因此需将这些词汇裁减为适合的词句,做出合理的安排。
并且,这些典故,应该完美的融化在诗中,使之与诗的意境似浑然一体,就如袁枚所说:
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
水中着盐,看起来依旧澄清透明,品味之后,才发觉其中的盐味。典故与诗,便是盐与水的关系,用典之高妙,在于初看不觉,读来才知其中的意蕴,就如李商隐: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句一眼望去,犹如两幅极具意境的画面。沧海无际,明月高悬,淡白的月色洒在蚌珠之上,照映着珠上的泪水,仿佛哭泣的眼泪;蓝田广阔,朗日普照,温暖的阳光,令田中的玉石散发缕缕青烟。






读者品味之后,便能发觉诗中的典故。前半句典出《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其眼泣能出珠”,蓝田则是有名的玉山,戴叔伦曾有“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之言。
即便无典故背后的意蕴,李商隐这句诗同样顺畅浑然,是寄情于景的佳句。有了典故之意,则更具言外之旨,令人回味,这与前文王安石之句一样,皆是精妙的将典故剪裁融化于诗中。
结语:
星辰明灭,日月升沉,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多少兴亡成败,随着浪花而逝。但是,数千年来,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和言语,却在不断洗刷沉淀的过程中,历久弥新。它们被不断的书写,也在不断深化,最终,这些故事和言语,都成了诗人们承载情感的典故。
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借着那些意蕴深厚、为世人所熟知的典故,将其疏密有致的点缀在自己的诗篇中,在巧妙的剪裁融化之下,它们又承载着新的情感和思考,延续给后人。正因为这些典故的存在,使世间传唱的诗篇更为含蓄凝练,并能够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向后世读者诉说着诗人的心。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英国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6 名

发帖:NO. 6 名

在线:NO. 40 名

2支棒棒糖 发表于 2022-11-29 23: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来自- 英国
好贴
来自- 英国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英国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英国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英国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 02:21 , Processed in 0.233954 second(s), 5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