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趣味:苏轼笔下的“檃栝词”原创 南窗问秋 2019-03-15 17:25:39
檃栝体又叫隐括体,“檃栝”二字为文学体裁最早可见于南北朝时期,其兴起于宋朝,常使用在宋词或元曲当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诗歌体裁。“檃栝”原意为矫正弯曲竹木或使之成形的器具,后引申为通过前人的诗文名篇,对其原作进行缩写、剪裁、增删等等形成新的作品。简而言之,檃栝体是对前人作品的改写,虽为翻版诗作,但不乏有上佳之作。
檃栝词兴起于宋朝,其实还得益于苏东坡的词作,以致于很多人以为檃栝体为苏轼所首创。事实上,苏轼算是比较早的写檃栝体的词人,而宋词记载中,标明最早和最多使用檃栝体的词人还是苏东坡。
苏东坡是宋朝最为知名的文学家之一,千百年来关于他的文学作品、生活趣事、真率性格更是相传各处。苏轼有奇才,喜欢写些难度且有趣的诗文题材,如“回文”诗作,他也是佳作颇多。檃栝体的诗词,苏轼自然是不吝笔墨,挥毫于纸: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苏轼的一首词,名为《浣溪沙》,乍一看是不是想起那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的这首词就是檃栝前作的,如若当时唐朝诗人张志和没有写这首《渔歌子》,想必在《东坡乐府》里又要添一首代表作。其实苏轼的另类“摊破”还是很成功的,不过与原作相比,后者的流传度是要高出许多的。
一首诗或词能被后人所檃栝,说明原作品的文学水平和传唱度是很高的。杜牧有一首《九日齐安登高》,写于重阳期间。全诗名句颇多,景色如图,表达的情感却有一丝丝惆怅消极。在杜牧的意境深远的诗作下,后人对此作也是进行伸展意境,不仅杜牧的作品传世,檃栝者的作品更是流传甚广。咱们先看看杜牧是怎么描述当时的景色和思想的: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佳节了,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更沾衣。
在杜牧的这首诗的影响下,朱熹写过一首《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拓展了原诗了意境,更将原本稍微消极的思想,显得是那么达观。其实,在朱熹之前,苏轼也是爱慕杜牧的原作,但在意境上运用了自己洒脱乐观的性格,使整首词显得恬静而淡泊。杜牧写的是幽静,朱熹檃栝之后是豁达,当然我更喜欢苏轼的自然: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苏轼是非常喜欢作檃栝词的。如读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依此写了一首《哨遍》;读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领略完恩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更是在其后添了一笔《醉翁操》。诸如此类,足见苏轼的乐趣不仅在生活之中,更在学习之中。
苏轼在檃栝词上,不仅仅局限于前人的作品,他对自己的诗作,更是想着怎么追求完美,来一展才华。当时苏轼贬谪在黄州,因为读石延年的《红梅》诗有所感触,灵感一动,写了《红梅》诗三首。其中一首原诗是这样的: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故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实苏轼的三首《红梅》诗的水平,在他自己的诗词海洋里算不得很高。想必当时东坡也能察觉到,于是将其中一首改成了词,而檃栝后的这首词,可谓传为佳作: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一首诗,一首词,相比较之下,檃栝后的《定风波》多了些许风雅、些许情趣。诗的魅力在于高格,词的魅力在于高雅,苏轼选择了后者,也成就了这首《红梅》的美名。
檃栝体很考究一个人的文学功底和思维构思,苏轼是为大才,在这点上是文思泉涌。当然,做檃栝体的诗词,最重要的是把控原作和表达思想。在苏轼的妙笔之下,檃栝体如风成形,给后世又增添了一种体裁,一种能依靠前人佳作而真正想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载体。
我爱苏轼,这里是“南窗问秋”,欢迎关注,追梦古诗词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