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泠印社,寻找苏东坡足迹苏东坡门下走狗 2020-07-07 06:25:00
在杭州西泠印社院内,有个建筑叫柏堂,这多少与苏东坡有关,引起我的兴趣。
柏堂旧影 早年柏堂悬有一副对联:“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这幅对联出自苏东坡专门为柏堂而作的诗中。
苏东坡《孤山二咏》序云:“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已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铨作堂其侧,名曰:‘柏堂’。与白公居易竹阁相连,属余作二诗。”诗曰: 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 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这首诗说的是陈文帝天嘉二年(561),永福寺内种植的两株桧树,至宋时犹存其一,挺拔茂盛,人称陈朝桧。另一株渐枯被人伐薪作柴,仅剩有树干矗立。有位老者少年时来孤山就见其枯死,年年见其枯而不朽,年迈时过来击打树干,反而声若金石,坚硬异常,便四处传扬。孤山寺方丈志铨遂在枯柏侧筑室作祀,取名柏堂,并报知他的诗友苏东坡作诗以记。苏东坡也认为此柏形骸有尽而精神未死,故依寺僧志铨之属,欣然提笔。僧志铨又将“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一句制成对联悬挂室前。这首诗比较完整的记载了柏堂的成因、筑造、位置,也是后来研究依托的主要文字。后来宋孝宗闻知这事,曾御书苏东坡这首诗,勒石于柏堂前,筑一小亭。 蒋兆和绘《东坡行吟》
宋代不少诗人步东坡后尘,多有诗赞此柏。杨蟠《陈朝桧》:“零落雪霜后,犹含千载春。一株化为石,谁是种时人。”董嗣杲《陈朝桧》:“枯株独寿忆双栖,谁想天嘉蓊郁时。坡老诗成无继笔,阜陵书此有遗碑。日摇槎影龙蛇断,雪缀花痕鸟雀疑。化石可期人莫讶,柏堂不复辨荒基。”文人墨客,过往落笔。
孤山南麓,历来是一座开放性的天然山水园林,“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其中就包括了白居易的竹阁,僧志铨筑的柏堂等。
柏堂的神话就这样传延了一千多年,其间也经历了多次坎坷,直到太平军的那把大火让它连同古柏化为灰烬。清光绪二年(1876),丁甲丁丙兄弟商议在孤山南麓捐资复建的第一个建筑物便是柏堂,后来还请了大学问家俞樾重题匾额。俞樾欣然应允,题额云:“柏植于陈,堂建于宋,年久迹淹,因建蒋公祠得其故址,筑堂补柏,为书此额。”
柏堂 俞樾书
俞樾学问高雅,且善工书法,以篆、隶法作真书,以隶笔作楷书,古雅拙朴,有好古之风,别具一格。俞樾题额的“柏堂”,横平竖直,端凝朴茂,可见其书法之风格。
走进柏堂,迎面在堂前匾额“柏堂”下有一幅对联,“大好湖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写这幅对联的人,叫简琴斋 (1888—1950),名经纶,别署万石楼主,广东番禺人。他是一个独钟历代金石文字,为此倾注了一生的艺术情感的人。
重建后的柏堂,功能也起了变化。如果说,竹阁是丁家的小会客室。那么,柏堂的另一功能,便是丁家招待来西湖游历的客人会朋举樽之处。
那时楼外楼在俞楼旁,离六一泉不远,楼外楼的“东坡肉”、“西湖醋鱼”名声很响,很自然的柏堂成了丁家招待宴请宾客的临时用膳、品尝佳肴的地方。包括西泠印社成立之前为金石志趣而来诗书画印界同道——招待那些来人倚楼切磋印学及书画的朋友,包括在这里庆祝1904年秋天西泠印社的诞生——虽然不可能大事张扬,但仪式一定是有的,这符合文化人的处世风格。
西泠印社南门
篆书西泠印社
柏堂绘画
站在孤山上眺望西湖
竹阁
老照片
西泠印社多古树
竹阁对联:以文会友,与古为徒。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