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608|回复: 0
收起左侧

<战国大鳄:先秦凶猛(全文)>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84 名

发帖:NO. 81 名

在线:NO. 49 名

天一教育培训寐 发表于 2020-7-9 19: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本文来自: 春秋中文网

<战国大鳄:先秦凶猛(全文)>


第一部分 第1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

    第一章三家分晋

    晋国的赵简子先生(赵鞅),是晋国六卿里边最得意的一个。

    他的爷爷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他是名门之后。

    赵简子为了复兴赵氏,出人头地,就弄了生铁四百八十斤,把从前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刻在大铁鼎上,颁布了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替代过去的“习惯法”。①这一壮举,使他知名于天下(当然更多是招致守旧派比如孔子的咒骂),但是博得了晋国绝大多数新兴势力的支持,因为国君再也不能口含天宪了,宪法成了“紧箍咒”套在国君脑袋上了,大臣们一念,国君的脑袋就疼。国内各界的喝彩使得赵简子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资本。果然,他在公元前497年(吴王阖庐在位倒数第二年),接替上任执政官“范鞅”,升任晋国正卿,执掌国政。

    没执上半年,高兴还没高兴完,就卷入了滔滔没顶的六卿内讧之中,一讧就是八年之久,讧完了以后岁数也差不多了,离死也不远了。

    这场内讧,最一开始,是在老赵家的内部讧。赵简子的同族亲戚赵午,把持着邯郸城。邯郸谁都知道,在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相临,就是“邯郸学步”的那个地方,本来属于卫国的地盘。但是卫国人遭到狄人的毒手,丢了都城,在齐桓公的接纳下实行东迁,原有地盘遂被西来的拾荒动物——晋国人得去不少——晋国人灭掉了它周边的赤狄各部落,也就继承了狄人的占领区。

    不知道是经过什么手续,老赵家最终接管了卫国的邯郸城,由赵午把着,但是城里还有五百家卫国老百姓,却是属于赵简子名下的——是从前赵简子打卫国,卫国怕他,贡献了五百家卫人给他,他把他们寄放在邯郸。②

    ①此事时间是公元前513年,专诸刺吴王僚的两年后。

    ②赵午是从前大嘴巴赵穿的曾孙,赵午和赵简子是远亲。赵简子是赵盾一系下来的。赵

    赵简子正向山西中部发展,从那里的狄人手中,抢到了晋阳,并修筑晋阳城(在太原市西南,是军事界的千年名城)。城修好了,但是还没有人住进去,因为晋国人的活动范围,都是在山西南部地区(晋南),越向北越开化的晚,越是狄人纵马的所在。所以,山西中部的这个晋阳(太原),是晋国人眼里的西伯利亚,没人爱去。

第一部分 第2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

    于是赵简子打算把寄放在河北南部邯郸的五百户属于自己的卫国人,迁到晋阳来借种,时间是他执政第一年。邯郸的主人赵午当即应诺,但是他的兄长们则怕惹了卫国人,就想扣住这五百家不发。

    赵简子一看,自己在邯郸的存款被冻结住了,大怒,以族长身份召来赵午。赵午向西登上太行山(南北走向),走了四百里地,下到山西西南部,来到晋都新绛(今侯马),一进赵简子的宫门,就被解除了佩剑,家臣保镖全部挡在外边,然后被赵简子抓住,没过两天,就给勒死了,罪名是“抗命”。

    邯郸立刻宣布紧急戒严,把全城的冷兵器对准四百里外的赵简子。“范氏”和“中行氏”是邯郸一派的赵氏的姻亲,在侯马城里磨戈,暗自准备帮忙。

    形势对赵简子明显不利,家臣董安于(此人是从前的大名人董狐的后代)是个聪明人,提醒赵简子先发制人,攻打范氏和中行氏,因为这两家就在身边,随时会对我们下手。

    赵简子说:“我们国君要求过,‘始祸者死’,挑头闹事的死路一条,咱得听国君的话,不能先动手。等他们动手了,我再动手。”

    刚说完,范氏、中行氏举起大戟夷矛,猛攻赵简子之宫。赵简子被打得措手不及,仓皇北逃,退守晋阳。

    中行寅(从前那个跟蔡昭侯索要贿赂的中行氏掌门人,中行偃的孙子)、范吉射(上届执政官范鞅的儿子,范宣子的孙子),穷追赵简子不舍,挥师直趋晋阳城下,困城猛攻,必欲置简子于死地,以灭后患。晋阳城刚刚建成就遭遇战火。

    晋阳城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水(南北流向),左山右水,而且偏处山西中部,远离晋南地区其它五卿的势力范围,地利安全,是不沉的航空母舰,赵氏战略依托的重要据点。并且,董安于在修建晋阳城时,除了夯筑的城墙异常坚固,城内宫室的柱子都是青铜的,柱间墙骨都是丈余高的荻蒿类坚韧植物主杆做成,这一切,都隐藏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如今及此后的四十年里,晋阳城两次使赵氏避免灭顶之灾,反败为胜,最终凭借晋阳开创了战国七雄的赵国基业。

第一部分 第3节:第一章三家分晋(3)

    晋阳被围期间,晋国的六卿也抓紧忙活。“范氏”和“中行氏”是六卿之二,在围攻赵氏,但其它三卿,“魏氏”、“韩氏”,各自跟“范氏”、“中行氏”有过节,而“智氏”则想驱逐中行氏,好腾出一个卿位,让自己宠爱的人做卿。

    于是,“荀跞”作为智氏掌门人和魏韩智三家代表,跑去对主子晋定公讲:“您说过‘始祸者死’,谁挑头作乱,必须处死。现在范氏、中行氏、赵氏三家始祸(其实是这三家互相闹内讧,不可能都是挑头者,但他偏这么说),唯独赵氏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去了,这样刑罚不均啊。我们请求把范氏、中行氏也赶走!”晋定公应允。

    但是这三家不肯齐心协力,虽说联合征讨范氏、中行氏,并且打着国君旗号,却劳而无功。范氏、中行氏乐了,利令智昏,反而起兵攻打晋定公。从齐国跑来的流亡大夫“高强”(这人净挑好词儿当名字)赶紧劝阻他俩说:“三折肱知为良医(成语出处,意思是久病成医),唯独国君是不可以讨伐的,因为老百姓不会跟着你干的。我如今流亡到你们这里,就是因为以前讨伐国君闹的。现在三家并不和睦,你们完全可以各个击破。如果硬打国君,反倒使他们三家坚强结盟了。”

    范氏、中行氏一贯觉得自己牛气,总想擅晋国之政,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偏气势汹汹地去进攻晋定公,激起国人反对。国人都帮着晋定公打这俩氏。范氏和中行氏这俩被迫逃亡去了卫国。赵简子这才得以从晋阳放了出来,回到都城新绛(侯马),时间已是当年(执政第一年)冬天。

    然而,事情没有结束,下一年春天,智氏掌门人“荀跞”因为忌惮“董安于”的高智商,怕他帮着赵氏族,自己不容易抢到执政官的位子了,就要挟赵简子说:“咱国君说了,挑起内乱的人死路一条。这次固然是范氏、中行氏叛乱,也是董安于想对范氏、中行氏下手,才闹起来的(言下之意,你们赵氏也是“始祸者”)。范氏中行氏已经逃亡,算是得了报应,接下来您自己看着办吧。”

第一部分 第4节:第一章三家分晋(4)

    赵简子十分为难,虽然自己是执政官,但是刚刚被范氏、中行氏打,一度处于悬危境地,而且智氏非要栽污自己是“始祸者”,如果智氏以此理由联合其它家族并得到国君批准后来打自己,自己就要落得和范氏、中行氏一样的下场了。于是找来董安于,转告了这些话。

    董安于坦然说道:“如果我的死能够换来晋国的安宁和赵氏的安定,那我何必吝惜。”于是,自缢身亡。赵简子把他的尸体陈在农贸市场示众,然后通报了智氏,算是让自己这个“始祸者”得到“应有惩罚”了,智氏没有理由再揪着自己小辫子了。晋阳城的始建者董安于先生,暴尸于晋阳或者侯马城寒风飘动的“农贸市场”上。

    赵简子非常内疚,后来,把董安于陪祀在赵氏家族的宗庙里,昭彰后世,一并得到后代祭祀。

    这次危难,使赵简子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国君还是要尊重的,因为可以拿他来说话;第二,要善于团结多数力量,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才能胜利。

    于是他多次搞盟誓,拉来智、韩、魏三家,进一步孤立和打击范氏、中行氏。(这些盟誓的讲话稿,都在1965年的侯马出土了。)

    范氏、中行氏不是外人。范氏的祖先是重耳时代的“士会”,儿子封在范地而得姓,名人如范文子、范宣子(范匄、范小宣)。中行氏,先祖是重耳时代的荀林父,荀林父的儿子做“中行将”(步兵独立三军的中军之将),以官职为姓,改姓“中行”,名人有中行偃,是范宣子的好朋友。

    范氏、中行氏人缘不错,但是脑子傻,不应该进攻国君。俩家跑在卫国,流亡到了第二年,由于人缘好,得到了国际各界的声援,齐国、鲁国、卫国、宋国纷纷盟会,准备武装干涉,谋救范氏、中行氏。代国的鲜虞人,虽然语言服装迥异,也跑来给范氏、中行氏打气,袭击晋国国都。①

    同年和接下来的两年中,齐、鲁、卫、郑和鲜虞,多次联军出兵,和晋人互有攻伐。再下一年,公元前493年,齐国出粮,郑国出兵,又给流亡在朝歌的范氏输血。赵简子急眼了,统兵去断范氏的粮道,在河南濮阳和人数众多的郑国送粮军展开激战。战前,赵简子做了件创举的事情,宣布:战功卓著者,上大夫,可以授予县长官职,下大夫授予郡守官职,士人赏田十万亩。在军中当奴隶搬道具的,也杀敌立功的话,免去奴隶身份,不再当替身演员,转正。这些incentive,充分激励了那些不要命的军士的斗志。②

第一部分 第5节:第一章三家分晋(5)

    ①晋国现在已经算不上霸主了,十年前——公元前506年,蔡昭侯求救于晋伐楚不果(被中行寅强索他的贿赂那次,不给贿,不给办),晋国从此失去诸侯人心,在这十年中,诸侯陆续叛离晋国,所以如今都乘机谋攻晋国。

    ②当时县比郡大,后来才反过来。

    赵简子还以身作则,说:假如我带头后退,情愿领死,自缢以后再戮掉脑袋,以薄棺材素马车等等没面子的方式下葬,还不许葬在祖宗公墓。大家一听,主子这么发狠,咱也别客气了,于是挥家伙猛杀,大败郑国人,重创其锐。赵简子在战斗中被郑人击中肩膀,倒在车上直吐血,但是依旧击鼓不断。

    次年,赵简子又出奇兵,攻击卫国,把范氏、中行氏赶出卫都朝歌,后者逃奔邯郸。次年,赵简子又击破邯郸,范氏、中行氏在齐军保护下逃奔柏人(晋邑)。再次年,赵简子又攻破柏人,范氏、中行氏逃奔齐国。赵简子终于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挫败范氏、中行氏,结束了这场为期八年的晋国六卿大角逐的运动,时间是公元前490年。这一年,勾践也结束了在吴国的“实习锻炼”(当奴隶)毕业回归本国!

    赵简子,遂与韩氏、魏氏、智氏四卿,瓜分了范氏、中行氏之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赵简子占领了邯郸、中牟,据有了跳赴中原的重要落脚点。

    范氏完蛋以后,好东西都没了,别人钻到他的废家里偷盗,只剩一口钟了,因为扛不动,还丢在那里。这人想,把钟凿碎了,一样能卖钱啊。可是又怕人听见。于是,他就捂住了自己那两个聪明的耳朵,抡起家伙凿钟——这就是掩耳盗铃的故事。

    赵简子先生二三事:

    赵简子性格咄咄逼人,但是也有温良的一面,比如说他收买人心。在他的封地里面,每亩的面积比国家规格大1.4倍,这意味着农人可以多打粮食少交税,吸引移民,鼓励垦殖。他还对新开垦的土地免税,特别对边区晋阳的人民,格外减税。他的亩制标准,最终被商鞅效法,乃至最终推广到了全国。这也算是一个历史功绩吧。总体来讲,赵、魏、韩三家的亩制都大,租税轻,开明节俭,因而人心归附,大家都喜欢去他们那里种地。亩制最小的范氏、中行氏先亡,也不奇怪。

第一部分 第6节:第一章三家分晋(6)

    赵简子还求贤若渴。要知道,在当时,官位都是被世族豪门垄断着,布衣是没机会当官的。但赵简子对于凡有一技之长者,不论出身,均设法网罗其门下。这种用人之道,被出身低微的曹操所景仰和效法,曹操发出的《求贤令》里边,专门称赞赵简子惟才是举的原则。赵简子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品行,甚至力排众议,收服了鲁国来的“恐怖分子”阳虎,用之不疑,使阳虎深为感动,在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积极谋划出力,在与郑国送粮军展开的那场战斗中,献出惑敌之计,并主动请缨打前阵,威震郑人,大喊:“我是阳虎,吓死你们!”。甚至那些在敌营里服过役的人,比如范氏、中行氏属下的人才,他也并不做战犯处理,而是明令吸纳己有。

    甚至远在东方的人,也有不少慕名来到赵简子门下。以至于孔子的心都动了,也想跑他那儿去找找机会呐,带着周游列国的徒弟们往晋国来。但是赵简子突然杀了晋大夫“窦鸣犊”,这位窦鸣犊先生跟孔子一样,是个保皇派,反对新贵族赵简子一类人的土地和用人政策。孔子一看这阵势,兔死狐悲,也就不敢来晋国求职了,而是对着黄河水浩叹了一下:“涣涣乎,美哉!但是我不能去了!”半途折回。

    赵简子用人,赏不惜费,罚不避亲。他宠爱两匹白色骡子(少见),这东西从胡人那里进口来的新物种,不会生小孩,非常特异,赵简子把这种似马又长着驴耳朵的混血物种视为珍品,但是,当他得知手下爱将需要吃骡肝治病,当即召来厨子杀了白骡取肝。后来这位将官在攻翟战斗中,带领手下一千四百名勇士,首先冲上城去。赵简子身边还有个服务生,因为一贯向他进贡声色犬马,而没有推荐人材,最后被赵简子处死,沉入河中以示警戒。

    赵简子也比较听人劝。有一次,他指挥军队攻打卫国,出于安全考虑,躲在箭矢不及之处,用盾牌罩着自己,发号施令。下边人骂他,他立刻撤掉盾牌,走在敌人射程之内,指挥战斗。

第一部分 第7节:第一章三家分晋(7)

    还有一次,赵简子上山,属下臣僚都脱光膀子,下去推车,惟独“虎会”荷戟行歌,不推车。赵简子说:“大胆,犯上,你是侮辱我!你作为臣子污辱主子,该定什么罪,你知道吗?”虎会说:“知道,臣子污辱主子,是全家死罪。但是主子污辱臣子,会怎么样,您知道吗?”赵简子说:“怎么样?”虎会说:“主子污辱臣子,智者不再替他谋划,辩者不再为他出使,勇者不再为他搏斗。像你,让我们推车伺候你,你这么侮辱我们,谁还为你设谋卖勇?”赵简子赶紧下车道歉,山也不上了,给大伙置酒群饮,待虎会为上宾。

    还有一个人叫周舍,主动跑来求职,在门口立了三日三夜,才得到接见。赵简子问他能干些啥。他说:“我什么都不会,我只会拿着墨笔和牍版,跟在你后边,把你做得这些可耻的错事,全都给你记下来。”赵简子赶紧施礼道歉,说不该让贤人等上三天。但是这个可怜的应聘者走上工作岗位几天就死了,赵简子当众哭道:“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唯唯诺诺,不如周舍之谔谔。”埋怨大家不敢逆着龙鳞,批评进谏。①

    赵简子这种广开言路,敬重不同声音的做法,也影响到了他的下属。他的车右叫少室周,是他战车上的保镖,为了保卫元帅的安全,就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出去打架:寻师访友切磋武艺,提高自己的摔跤技术。晋阳城有一个叫牛谈的家伙,摔跤本领高强。少室周与他进行了一场摔跤比赛。少室周第一跤就被牛谈摔了个脸朝天,第二跤又被摔了个肩背着地。一连几场都输了。少室周十分佩服牛谈的摔跤本领,便向赵简子推荐,把自己车右的职位让给牛谈。主子心胸开阔,臣子也心胸开阔。

    赵简子胸有大志,他主动北上,去边远地区拓展,在山西中部建立军事据点晋阳,奠定了未来赵国的坚厚基础。他还做了重要的体制改革。在他的手下,因为立了战功,或者是由于有才干,而被封官之后,都拿工资(食“禄”)。“禄”以粮食的形式支付,而不是从前的授予封地,封地世代传承。这就率先以“属官制”代替了“分封制”,以官僚体系代替世袭体系,不再有干部终身制了,管理权与产权分开,强化了主子的权位。官僚们只是来打工,不能拥有封地,也不能世袭官爵。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也打破了高官子弟类似贾宝玉之流的铁饭碗。吴起、商鞅的变法,都是步赵简子的后尘。

第一部分 第8节:第一章三家分晋(8)

    赵简子还喜欢体育运动,曾经跑出老远,带着跟班,在河北省石家庄一带打猎(即“中山国”,是白狄的鲜虞族建立的国度)。突然,蹿出来一只中山狼,这是一种有名的优质狼,因为它会说人话,但尽管它会说人话,还是被赵简子一箭射中。

    狼先生负伤逃跑,终于被老好人、讲究“兼爱”的墨家分子“东郭先生”救起,装在袋子里,瞒过了尾随而来的赵家军。哈哈,这个寓言小故事不用多说了。东郭先生随后差点被忘恩负义的狼咬死,多亏遇上一个遛弯的老头给他们俩评理。老头说狼是撒谎,因为这个袋子根本装不下一头狼。狼急了,立刻蹿进袋子里给老头看——等这个魔鬼再次钻进瓶子里,立刻被老头乱棒打死。这老头是个愤怒青年啊。②

    几年前,太原市一个热电厂在扩建施工时候,发现了一片春秋时期的墓葬。在当时一位省领导的支持下,施工者决定毫不留情地把墓区推平。闻讯

    ①这就是成语“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出自《新序》:简子泣曰:“百羊之皮……”

    ②此据明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史料。而忘恩负义的人从此就被叫做“中山狼”。

    而至的考古学家急了,手拉着手,用身躯挡在轰鸣而来的推土机前。这座幸存下来的古墓,仅青铜器就出土达两千多件,而古墓的主人,就是我们了不起的赵简子先生。①

    大约这些可爱的考古学家,是东郭先生一样的柔弱而好心的人吧。东郭先生搅得赵简子丢了一条狼,两千五百年后,算是回报了他吧。

    二

    灭掉范氏、中行氏以后,赵简子在八年后又出席了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的“黄池之会”,跟吴国人争老大,争到不耐烦的时候,赵简子叫嚣:“天都黑了,怎么还争不出个结果!干脆建鼓整列,以死决战,谁厉害谁就是老大!”

    按史书说,吴王恐惧,让给晋国人先歃血(当然,有的史书说吴王先歃血)。七年后,到了公元前475年,赵简子按照自然规律死掉了,其子赵无恤嗣立。这一年,公元前475年,被司马迁光荣地定为战国的起点,也是本书的起点,时光正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上叶。

第一部分 第9节:第一章三家分晋(9)

    公元前五世纪上叶的阳光,随后目睹了吴王夫差在两年后的败亡。吴王夫差眼看着不行了的时候,赵无恤还特地派出使者,想去慰问吴王,赵无恤说:“当年黄池之会,我爹和吴国人血誓,‘好恶同之’,现在吴王不好了,我得去看看。”

    于是,赵无恤的使者钻入被越人层层围困的姑苏城,和神态凄凉的老吴王夫差拉了一通家常,算是仁义尽至,然后离开。

    赵无恤比他爸爸赵简子来得柔和卑逊,至少外表是。这是因为赵无恤的出身低贱,是姨娘生的,而且还是来自狄国的姨娘,因为母亲卑贱,导致了自己的卑贱。甚至母亲是俘虏来的,赵简子一时情欲发作,跟她制造了赵无恤,所以只把这娘俩当下人对待,平常都上不了饭桌。赵简子也几乎没时间理他。

    有一天,一个郑国著名大相师来到赵简子家来看相。赵简子赶紧把儿子们都召来,请先生看骨相。郑先生捏了半天,说:“一个能当卿的都没有。”

    “妈呀,那我们赵家岂不要灭种?”

    ①太原市,即是当初赵简子修筑晋阳的地方。

    “我进门的路上,看见一个收拾柴禾的小伙子,是您儿子吗?他倒挺有上卿的骨相的!”

    赵简子摸了半天脑袋,想起来了:“对对,是有这么个傻小子,赶紧喊进来。”

    赵无恤进来,抱着个罐子,问:“谁要添开水?”

    赵简子说:“不是要你倒水,站好了,先生给你看相。”

    赵无恤被大相师揪住脑袋摸,好像小孩子被按住洗头。

    郑大相师摸了半天他的脑袋,连连惊叹:“此真将军也!这骨头!这后脑勺!这腮帮子!”。①

    赵简子瞪着眼珠子,看着这个中原与狄人的杂种,眉目似乎风致英朗,与众不同,但未来能做将军,鬼知道。

    于是他把自己的人生心得,写成一篇训戒之辞,拿毛笔写在竹板上,分给嫡长子和赵无恤拿回去研读,说,都背下啊,三年后要考。

    三年后,他的这个有头有脸的嫡长子,正夫人生的伯鲁,背不出来,甚至连竹板放哪都想不起来了。赵无恤却倒背如流。一问他竹简在哪,一伸袖子就给爸爸拿出来了,三年几乎没离身。

第一部分 第10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0)

    赵简子一声长叹,想不到我们赵家,却是这个杂种来继承,不过呢,我爷爷的爷爷——赵盾,母亲也是狄人,那就没什么丢脸的啦。

    随后,赵简子又把儿子们都召来,跟他们谈人生、谈军事、谈治国、谈爱情,结果,谁都没有赵无恤能讲。赵无恤侃侃而谈,把这些话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是赵简子又招呼儿子们说:“我啊,把一个宝符藏于恒山之上,你们去找找看吧,先找到的有赏。”

    于是,一帮孩子们就驾着车,前往恒山寻宝。恒山就是我们的五岳之一——北岳恒山,在山西北部,远离富庶的晋南地区,是狄人的活动区。赤狄、白狄,在长达百年的与晋人消耗战中,被攻灭殆尽,残部被压缩在恒山往东北的地区,进入河北省西部,即河北蔚县一带,建立代国。

    赵家的孩子们,在恒山一带徘徊,看见这里山势陡峻,谷大沟深,道路崎岖,关隘险要(后代著名的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飞狐关、倒马关都在恒山这里,连环相望,易守难攻,自古号称“天下之脊”。当然,悬空寺

    ①此据《史记·赵世家》,相师名字叫姑布子卿。

    也在这里,离五台山也不远。)

    大家鬼混了半天,宝符的影子也没找到,只好空手而归。只有赵无恤汇报说:“我找到了。”

    “你找到什么了?”

    “我找到了宝符。恒山地势险要,居高望去,代国尽收眼底,凭恒山之险攻代,代国即是我们囊中宝物。”

    赵简子从此晓得,唯独这个儿子胸有大志,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废掉正夫人生的儿子伯鲁,改立无恤为接班人。

    等赵简子在公元前475年“溘然长逝”,赵无恤立刻继承老爸遗志,来不及脱下丧服,就远行北上,驻车恒山,观察代国的风土人情。代国,即现在的河北蔚县,属“燕云十六州”之一,在北京正西一百五十公里,河北山西交境,恒山以东,一大块沿河铺展的肥美平原上,历来是兵家虎踞,异族盘桓之地,是后代王朝抗击鲜卑、契丹、突厥的第一道北向的门户。现在是狄人的一块乐土。

第一部分 第11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1)

    狄人的生活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贪玩儿,唱歌跳舞是他们的拿手戏;另外一个就是爱美之心强烈,我指的是爱美女之心。

    于是赵无恤使用美人计,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代王去。代王很高兴,剥开这个糖衣炮弹,一看,美呀!欢喜过望,于是给赵无恤送来代国骏马(优质马种还都是狄人培育的,华夏内地的马则矮小得像驴。吃苦耐劳的骡子也是狄人培育的)。

    赵无恤于是在两国边境,宴请姐夫(代王),代王毫无防范地前来赴会,乐呵呵地坐在酒席宴上欣赏舞蹈。赵无恤派出的舞蹈演员,都是特种部队的,在羽毛道具中,夹藏了青铜兵器,瞄着代王的脑袋比划。

    代王频频点头,有追求,有个性,有艺术!他旁边的一个赵姓厨官,举起一个大铜勺子,说:“您别光顾了看,忘了喝酒哇,我给您斟酒。”

    代王尖着嘴儿去嘬酒,旁边厨官举起一尺多长的大铜勺子,照着代王脑袋,啪地一下子就抡上去了。旁边跳舞的,挥着羽毛和兵器,扑上来也猛打,尽杀代王左右保镖。

    代王临死还寻思呢,咦,这酒怪了,劲儿这么大,刚喝一口脑袋就晕得生疼。咚的一声,倒地死掉。

    赵无恤轻易地夺得了北方重地——代地。

    赵无恤的姐姐,听说老公(代王)被弟弟杀害了,痛哭不已,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拔下簪子(“笄”),磨光了,刺喉自尽,非常刚烈。代人哀之,把她自杀的地方称为“磨笄山”,至今在河北涞源县东还有,名字没改。

    燕赵古来多慷慨激烈之士,赵无恤的姐姐算是第一人。这也是受游牧胡人如狄人的刚烈强悍的文化所浸染。一般人自杀都是用自缢,求个光鲜的完尸,自己看着也舒服,但赵姐姐用簪子,可见她相当暴烈激愤,歇斯底里。

    占据北方山西、河北交界处的代地,战略意义非常重大,第一,它解除了山西中部太原盆地的“晋阳”城东北部身后的异族威胁;第二,代地,右临河北燕国,左临楼烦、林胡异族,借助代地,赵人可以从侧翼攻击这两地,并和南部的赵家地盘,形成呼应和对敌国的夹击;第三;代地南临中山国(河北石家庄、唐河一带),代地和赵氏南部大本营邯郸地区配合,可以夹击中山国。后来,赵武灵王攻灭中山国、楼烦、林胡,都是以代地作为屯兵基地、给养基地和出发地。

第一部分 第12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2)

    而且,代地的骏马,很好地武装了赵家的主力车骑,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古诗所谓“代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说的就是有名的代马。苏秦的弟弟苏厉,把“代马、胡犬、昆山之玉”,列为赵国的三大宝。

    赵无恤以庶子的身份,做出这样轰轰烈烈事情,被后人与其父赵简子并称,赞为“简襄之烈”——赵襄子是他的谥号——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勇于革新,敢想敢干,有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被后来的赵武灵王所想慕。

    但是赵无恤取代嫡长子继位,跟宗法传统的继承制度相悖,不仅遭到别人批驳,而且连他自己也时感不安。攻灭代国以后,他把原太子伯鲁的儿子封在代地。特别是三十三年之后,公元前423年,赵无恤死时,他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让伯鲁的儿子(已死)的儿子继位,是为赵献子。在这一点上,赵无恤可谓高尚无私,维护了赵氏家族的团结。死后他被谥为“赵襄子”。“襄”是仁义的意思——和宋襄公看齐,反映了他的仁义和当时人们对他的敬重。

    三

    有一次,赵家军夺了狄人两个城池。赵无恤闻讯,满脸忧虑,不知不觉把手里的米饭捏成了饭团(当时吃饭用手抓,菜用筷子夹)。他说:“我们一个上午拿下两个城池,这不符合客观规律啊。暴风骤雨不可能持续一个早上,中午的太阳也不过只是一会儿。目前我们赵氏的德行积累太少,进速太猛,反倒灭亡。”接着,他又以夫差的例子警惕自己,夫差的败王就是由于“屡战屡胜”,诱使夫差胃口越来越大,于是他摊子铺得太大,经营能力跟不上业务增长速度,终于消化不良,倒闭破产。

    可以看得出来,赵无恤的思想是道家的阴柔,上次灭代国也是通过假装卑恭,以柔克刚。但赵无恤的这种窝窝囊囊的“守雌”哲学,被一个非常牛气的人狠狠地看不起,这人就是我们伟大的“智氏”掌门人——智伯。

    智氏在晋国六卿里边,起先不是很强,但到了后期,综合排名第一(其次是范氏和中行氏,最后才轮到赵、魏、韩)。智氏的第一个先人“荀莹”是个有骨气的小伙子,他是荀林父的侄子,在荀林父指挥的“邲战”里被害得很苦,成了楚庄王的俘虏,一蹲就是九年。最后他爹荀首用战俘把他交换回来。临走,他向楚共王告辞:“我感谢你们吗?我不感谢你们,将来战场上相遇,咱还得往死里打。”

第一部分 第13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3)

    荀莹回国后,成长为晋悼公时代的晋国执政官,指挥“三驾之战”胜楚,功成而死。因为他爹的封地在“智”(山西蒲州),他改名为“智莹”,从此“智氏”成为晋六卿的“常任家族”,期间再次有人一度担任晋国执政官。不管当不当执政官,智氏手里一直握着不小份额的国家军队,以及私人武装,势焰甚炽,四传而到智伯。

    赵简子死后,按照一种有意无意的轮换制,智伯成为晋国执政官。

    智伯本名智瑶,人长得也漂亮,仪表堂堂(有一副美丽的丰髯)、精于骑射、六艺毕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但他却有一项致命缺点,就是不仁,有点恃才傲物,喜欢虐待别人,像桃花岛上的黄老邪,霸王脾气,刚愎(这是智家世代遗传的秉性,倔强)。①

    智伯做执政官第三年,公元前472年,他率师伐齐,表现出了果敢的军事才能。当时智伯带着一小股侦察兵,驱车观察敌营。突然马受惊了,尥着蹶子乱跑,驾驶员手忙脚乱:“报告!总司令,咱往哪跑?”

    “给我往敌营里跑!不许回头!”

    战车风驰电掣,直冲齐人的壁垒,冲到根儿下才算搂住。然后,智伯带着部队,在齐人警惕紧张的注视下,轻松写意地返回。

    事后,智伯回答记者问:“我当时如果往斜刺里跑,或者掉头跑,都

    ①《国语》:“(智伯)美髯长大。”

    会被齐人看见,认出我的旗号,以为是我畏惧,势必出垒来攻我。所以我偏往前冲,震慑住他们。”这大约就是军事伪装中的辩证法,“己弱,而示之强;己强,而示之弱。”

    接下来,按老规矩,做战前的占卜,以及祷告。但是智伯不许。智伯对记者们说:“齐人抢了我们的英丘,我是奉国君之命,吊辞伐罪。我们占了理,当然我们必胜,何必占卜。”充满了豪气和自信。

    于是双方会战,齐师败绩(就是“超级失败”、“失败的二次方”)。智伯还亲自操矛,捉了一名齐将颜庚,为自己树立了勇武善战的形象。

第一部分 第14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4)

    智伯最看不起的就是孬种,典型人物就是“守雌”学派的赵无恤。

    智伯执晋国政第十一年(公元前464年),智伯跟赵无恤一同出兵,进攻郑国。郑国人在巴尔干垓心被人打了二百多年,已经被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善于揣摩进攻者意图,而表现出相应的投降、适度抵抗后再投降、强烈抵抗后再投降等多种组合方案(虽然总归都是投降,但过程很微妙的,就像陪领导下棋)。

    鉴于智伯勇猛,好胜心强,郑国人遂采取百分之三十的抵抗度数后再投降的方略,给智伯增加兴致和胜利时的亮彩。他们跑出城外,弄了些“碉堡”,藏在后面严阵以待。等晋军打过来了,郑国人坚持了一顿饭工夫,觉得度数够了,就弃了碉堡,拎着大戟往回跑,自动往城门败撤。进去之后,连门也没关。

    智伯满意了,高兴了,挥军猛上!

    攻到城门口,郑国人不敢出来,也不敢从城头往下砸东西,城门口一点动静都没有——百分之三十的度数定得太低了。

    由于抵抗度数太低,过于微弱,智伯反倒犹豫了,担心郑国人有诈。城门里面藏着什么秘密武器也未可知。

    于是他对旁边赶到的赵无恤说:“赵军长,你带着你的部队,先给我上!”

    赵军长才不傻呢,他也看出郑人的抵抗度数太低了,自己贸然进去,敌人突然把度数调高了,怎么办?于是他说:

    “智总,您是总指挥,您是主将,您先请。我不能抢在您前面去进城受降,那不礼貌。”①

    ①《左传》原话:“主在此。”意思是你是主将,你先请。

    智伯一听对方不肯当炮灰,大怒:“好你个懦夫,好你个守雌主义者,一点儿勇也没有,一点儿用也没有!你爹怎么挑你这么个没用的继承人。”智伯口齿伶俐,骂人是一绝。

    赵无恤反唇相讥:“我是胆怯懦弱,我是徒能忍耻,但这样才真能保全赵氏。”

    “懦夫,杂种!你照照镜子,你真丑,你又丑又土。你是猪,你是狄人的骡子,驴子和骡子的杂种!”

第一部分 第15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5)

    就这样,进攻的两伙人在城底下互相指着鼻子骂起来了,把城上的郑国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这次战役,智伯抢到了郑国九座城邑。庆功会上,智伯带着几分醉意向赵无恤挑衅,使劲灌酒劝肉,就像往垃圾筒里倒垃圾。赵无恤被塞得满嘴都是,直往外喷,拒绝再张嘴。智伯干脆把酒杯扔到了赵无恤的脸上。酒杯硬硬的,撞在脸上,就像飞机撞了大楼,血立刻出来了。赵无恤的部下想动武,赵无恤却赶紧拦住,旁人也赶紧把智伯拦住护住,闹剧才算结束。

    赵无恤擦擦鼻子上的酒水,示意左右坐好,说:“我爹之所以让我当继承人,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中我能忍辱负重。”

    一般来讲,燕赵之人受北方游牧族影响,多脾气火暴,一言不合,则拔剑相向,稍受羞辱,就刎颈自杀。像赵无恤这样,就算是相当的“忍者”了。但是在他的心底,依旧恨死了智伯,暗暗发誓要把智伯的脑袋揪下来,当球踢,当酒罐子,或者干脆当尿壶。

    智伯执政第十七年,智伯突然想起范氏、中行氏来了。这俩氏自从被赵简子联合众卿打败,出逃齐国,已经二十八年了,估计是客死异地了,他们留在晋国的财产当然早被掠光,但封邑土地还是原封未动,因为国君不让动。于是智伯带头,叫上赵、魏、韩三个哥们,把范氏、中行氏的田产,全部瓜分了。

    同年,智伯送了一口大钟给北边的小诸侯“仇犹国”,仇犹人乐呵呵地削山填沟,把钟运了回去。智伯从修好的路上挥军杀去,灭了仇犹。智伯之智常如此。①

    ①此事据《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另,仇犹是狄人建立的一个古国,国址都城在今山西盂县城大东门外的左侧。

    由于是他带头分了范、中行的地,又灭了仇犹,智伯感觉到了自己伟大得一塌糊涂,而赵、魏、韩三个胆小鬼,纯粹是寄活在自己卵翼下,跟着自己沾光。所以,智伯就非常想给这三个吃白饭的家伙以脸色看。

    次年,公元前457年,智伯跟魏桓子(魏氏掌门人,跟随重耳长征过的九袋长老魏仇的六世孙)、韩康子(韩氏掌门人,司马韩厥的三世孙)一起在蓝台喝酒。席间,智伯不仅戏弄了韩康子,还污辱了韩的家臣“段规”(具体细节不详,不排除人身污辱——比如喝尿的可能)。

第一部分 第16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6)

    智伯的家臣比较谨慎,提醒说:“主公应该防备他们报复!”

    智伯哈哈大笑,豪迈地说:“我不报复他们就是好事了,这两个吃白饭的家伙。”

    家臣说:“从前,郤氏、栾氏、范氏、中行氏被人灭掉,都是因为他们招惹了别人的怨恨,导致家族败亡。您今天把这两家都惹了,又不防备,能行吗?马蜂、蚊子虽小,也会咬人啊。”

    智伯巴不得跟三家干一场呢,见个高低,遂不以为然。

    两年后,智伯开始找茬,他派人对三家说:“我给你们帮了这么多忙,你们也都看见了。来而不往非君子也,礼尚往来才是古代圣人推崇的。我最近手头比较紧张,所以,每人都拿出些地方来,赞助给我,好不好?”

    韩康子最窝囊,实力排在四卿之末,赶紧跟家臣商量,不拿出来吧,怕智伯找着了借口,正好来打。拿出来吧,白吃亏。家臣说:“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等他智伯吃惯了便宜,尝甜头上瘾,就还会跟别人也伸手要。别人不买他的帐,到时候打起来,咱就有戏瞧了。”

    耶,这主意不错,就当花钱买张戏票吧。

    于是韩康子拿出文书,划出一个封邑(万户人口),盖上铜玺的章,送给智伯。

    智伯接了,算你小子还不傻,然后把黑手又往魏桓子面前一伸:“快,该你了。”

    魏桓子很想拒绝,家臣害怕了,劝说道:“人家韩家给了,咱要是不给,等着智氏来打,被韩家看戏。咱也给吧。《周书》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嘛。”

    于是,魏桓子也盖了个戳,交出一万家户口。

    智伯看了看清单,基本满意了,但就差赵无恤了。不知道这小子是不是个硬骨头。

    四

    赵无恤是个“守雌主义者”,这固然是由于他是姨娘生的,从小自卑,养成阴柔性格。同时,赵家人的性情,从赵衰、赵盾、赵朔、赵武一脉下来,也都比较文质,心慈面软,类似大宋朝“偃武修文”的赵姓皇帝。这种家族性格刚好跟智氏的粗鲁桀骜相映成趣。

第一部分 第17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7)

    但是,赵无恤外边虽柔,内里却刚,他不准备再俯首贴耳,毅然回绝智伯的使者。他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人?”

    使者一走,赵无恤赶紧把家臣“张孟谈”叫来:“智伯移兵来打我的话,怎么办?以赵氏的力量,跟他对抗,众寡悬殊,孤木难持啊。”

    张孟谈是史载第二个姓张的人(上一个是晋国的张老),张孟谈说:“晋阳是董安于修建的,城垣坚固,仓廪充实。尹铎治理那里,宽恤有恩,政教清明,不把老百姓当作蚕茧来抽丝,而是实行仁政减税。所以人们愿意效死。”

    “对啊,我爹在的时候,也嘱咐我,如果出现三长两短,紧急情况,不管相离多远,也要跑到晋阳去。那是我爹在边境上新修的一座坚城。”

    晋阳在如今的太原西南郊,左山右河,东有恒山、太行之险,西有汾河、黄河之固。由于它属于山西中部,远离晋人活动区(山西南部),敌人来伐,后续不继,是个很好的拥兵自重的地方。

    于是,赵无恤收拾东西,避敌锋芒,率军北趋四百里,退保晋阳。《战国策》中有这么一句话,赵无恤“令车骑先至晋阳”。这标志着骑兵的出现,但还是和车兵混合编制的,尚未成为独立的兵种。

    郊外的空气真好啊,赵无恤一边欣赏着盆地山景,一边在城头检查工事。晋阳城的一个特点就是“固”。城高池深、宫苑壮丽,坚固的几十米厚的城墙以夯土打造,中间还加固木桩、石础。晋阳人心也很固,百姓心无二志,不会哗变。但是,赵无恤担心城里的弓箭、武器不够用,一旦打起持久战来,就会弹尽粮绝,光有个城墙有什么用呢。

    张孟谈说:“当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用荻蒿主竿做墙骨,用铜柱替代木柱。咱把荻蒿竿挖出来,把铜柱卸下来熔化了,正好用来制造箭杆和兵器。”董安于(董狐的后代,晋阳的缔造者和赵家的殉身者)的深谋远虑,继上次拯救了赵简子之后(被范氏、中行氏追赶至此),又要护住赵无恤了。①

第一部分 第18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8)

    晋阳这个地方,是个天生的“战地”和“攻守之场”,最招人来打了。在后来的一千四百年中,一直是万人鏖战的中心。

    从汉朝起,这里一直是抵抗匈奴等异族的前线堡垒。西晋末年,刘琨喋血保卫晋阳,抵御匈奴入侵,坚持长达九年。刘琨在此败死后,五胡彻底乱华,整个北方群魔乱舞,人民涂炭。

    隋朝以后,这里向内地的战略意义也体现出来了,被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誉为“龙兴之地”。他们爷俩就是从晋阳发家,起兵反隋,不管抵御突厥、政府军还是农民军,都是依托这里。什么都可以丢,但晋阳不能丢。李世民号称“晋阳公子”。

    唐朝安史之乱,这里又成为政府军与叛军的争夺场。政府军大将“李光弼”被围于此,凭借坚固的城池,挖掘地道出击,抛石机轰砸,坚守晋阳五十多天,歼灭敌军“史思明”部七万余人,最终解围,扭转全国战局。

    唐末的乱世,五代十国,这里又出了好几个“绿林皇帝”,走马灯似地乱换,依托“龙城”晋阳,向西鞭伐长安,向南横扫中原。

    到了宋初,赵光胤、赵光义两个皇帝先后亲征这里。前者钝挫无功,折锐而返,后者则动用现代化攻城器械:以负重高达九十斤的抛石机,射程达三里的弩箭猛轰晋阳,还出现了集束发射的弩箭,火药兵器也开始应用。赵光义亲冒矢石督战,异常艰苦惨烈。守城的是北汉主刘继元,坚守五个月之久,可见该城之雄坚。

    当时,宋军的抛石机日夜轰击晋阳城垣,以至于城墙伤痕累累,城头几乎没有完整堞口。好几万名弓弩手列阵于城下,一个多月时间,昼夜不息向城中射击,箭雨如飞腾的蝗虫避日,压向晋阳。一次拨付的几百万支箭矢在片刻之间往往射尽。城头飞集的箭羽如同刺猬毛刺一般,新箭都没有落脚地方。更多密集的流箭飞越城头,射入城内,仅刘继元派人以十钱一支的价格向市民回收,就得到一百余万支。

    中国的守城史,未见如此壮观惨烈的。最后,五个月后,城内粮尽援

第一部分 第19节:第一章三家分晋(19)

    ①令人想起后代成语“钉头木屑,皆可为用”了。这是董安于未雨绸缪,事先偷着做的备战准备啊,现在用上了。

    绝,方才投降。余恨未销的宋太宗下令摧毁晋阳,火烧水灌,彻底拉倒。这座千年名城,从此画上一个光辉的句号,宣告正寝。(当初,建于赵姓人手里,也毁在赵姓人手里。生于泥土,归于泥土。当然这中间经过不断再造,最盛的时候分做三城,首尾二十四个城门)。

    公元前454年,晋四卿的老大——智伯先生,要想攻打的,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未来光辉战绩、傲人历史的城池,真够智伯受的!他的攻城武器还远远比不上宋朝呢,怎么办?智伯的时代也有抛石机,但力量幼稚,只算花拳绣腿而已。智伯咬着牙,驱赶智、魏、韩联军,仰攻三个月,昼夜激战,毫无进展。然后改作围城消耗战,一围就是两年多,晋阳城纹丝不动。

    智伯开始研究,最后,想出了水淹晋阳的计谋。智伯不愧是名门贵族,吃肉长大,没有点智商,也不敢傲物啊。他看见晋阳的西边有悬壅山,晋水从那里边流出,绕过城南,这固然被当初的修城者视为天然防御,但事物不都是可以两面看嘛。

    时值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智伯和青蛙一起乐了。智伯命令士兵挖筑人工河床,修筑堤坝,决晋水入坝,以灌晋阳。

    中国古代北方的第一个人工水库出现了:晋阳四周高,中间低(所谓太原盆地),大水汪洋一片,积得像一个大湖,中间是孤岛一样的晋阳城,茫茫如一片小舟。水位最高的时候,升到了离城头只有三块版的位置,眼看就灌进去了(版筑的版子,三块版,两米见高)。

    这下好了。智伯约来韩康子、魏桓子,坐上小船,一起看水景。踌躇满志的智伯对着滔滔白浪,忘情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之国呀。”

    韩、魏两家顺口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地首邑(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地首邑(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也各自有一条河(任何城市都必傍河)。智伯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既能水淹晋阳,也能水淹我们啊。

第一部分 第20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0)

    智伯的家臣看见韩、魏两家面有忧色,认定他们要造反,回去赶紧提醒智伯:“如今赵氏像瓮中的乌龟,插翅难逃。韩、魏两家看了,不但面无喜色,反倒忧心忡忡。可见跟您同床异梦。”

    智伯赶紧拿这话去问韩、魏两家,韩、魏信誓旦旦:“没有哇,我很高兴啊,我发誓,我真的很高兴哇。”

    智伯心想:“晋阳城旦夕可下,城一下,灭了赵氏,就可以三分赵地,他们俩各得三分之一。这是眼前立刻就可以拿的利益,他们俩不至于这么傻,要现在倒戈伐我的。”

    这时候,晋阳城内一片泽国,城中水深两丈四尺,人家的灶膛里游出了青蛙和乌龟。老百姓只好爬上房去“巢居”,在房顶支起棚子。灶台也被搬上了房,“悬釜而炊”——把炉灶架在房顶,悬起来,烧火做饭,非常苦恼。不过这种苦恼并没持续太久,因为已经不需要做饭了,因为米没有了。于是,老办法又出来了——晋阳城中“人马相食,易子而食”,当兵的吃马,当老百姓吃儿子,炖着吃(“易子而食”真是我们的国粹啊)。

    危急之中,赵无恤找来张孟谈:“军人都饿得骨瘦如柴了,水势再涨起来,全城就保不住了。我看,不行咱就投降吧。”

    张孟谈看着主子脸上,那块青疤(智伯砸的)与屋子四壁的青苔相映成趣。张孟谈说:“您瞧我的。”

    当天晚上,月黑风高,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缒城而下,抱着块门板,在水里划着,先后潜入韩、魏两家军营游说。

    “我听说,唇亡齿寒,如今智伯灭了我们赵氏,接下来,就轮到你们俩了。”张孟谈伶牙俐齿,一番鼓动,竟在一夜之间迅速完成了阵前倒戈与利益重组。

    三个人约时动手,一起打智伯。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正在营里睡觉,梦见外边下雨,从卧榻上爬起来一看,不是下雨,是哗哗地发大水——衣裳被子全湿了,锅罐飘起来了。赶紧趟水出去,定睛一看,兵营里水更深,正在猛涨。“堤坝决口了,快去抢修啊!”可他哪里知道,韩、魏两家已经反水,杀死守堤军士,掘开堤坝,使晋水倒灌进智氏军营,奔涌如同海潮,哪里堵得住。

第一部分 第21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1)

    智伯惊慌不定,带着亲军,拔腿往高处跑,摸黑乱撞,正好撞在枪口上了。四方响起战鼓,韩、魏两家造反军手舞干戈,占据了一切干燥的地方以及通往干燥地方的要道,然后从两翼鼓噪夹击,猛攻智军,把他们往水里推。

    而赵军(虽然瘦得像猴)也跳城出来,驾着木筏,在水面冲杀。智家兵士,腹背受敌,纷纷跌落水中,哭天叫地,狼狈一团,被杀了一夜,终于全军覆没——淹死的居多,扎死砍死的也有,死尸飘着,像满锅的馄饨,不计其数。

    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晋阳城又一次救赵氏于倒悬之灾。

    一千四百年后,晋阳城再次被淹,这次的灌水者是“赵匡胤”。赵匡胤先生御驾亲征到了晋阳——上文没说完——晋阳守军有一位北汉国的名将,那就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继业出城厮杀,在宋军合击下狼狈逃窜,攀援绳索,逃上城去。于是,北汉军不再想出来了,据住晋阳,顽强坚守,在宋军持续几个月的猛烈攻击下岿然不动,双方伤亡惨重。

    迫于无奈,赵匡胤想起春秋时代的智伯来了,也决开晋水,还把汾河也决了,修筑长堤蓄水,水灌晋阳。

    在大水的漫灌与浸泡之下,晋阳南城的一段城墙崩塌,汾河水冲入了晋阳,宋军乘着小船发起了猛攻,甚至放火烧毁了南城门,就在豁口越来越大的时候,北汉军队用柴草堵死了缺口,修补好崩塌的城墙。

    大水带来瘟疫,宋军自己先不行了,拼命拉肚子,只好撤走。经历四个月的苦战,晋阳又一次经受了人祸与洪荒的考验。

    但是,等积水放干以后,晋阳城墙接连多处崩塌。契丹使者从旁边看见了,于是领悟出了引水攻城的奥妙:“宋军只懂得引水浸城,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先浸城,再抽去水,干涸以后,城墙反倒旋即崩塌。”哈哈,智伯早知道这个要领就好了。

    五

    智伯被人像落汤鸡一样捉住以后,遭到了枭首的处理。随后这个脑袋交到了官方管理的手工艺场,接受一道道工序的处理。

第一部分 第22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2)

    智伯没有立刻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他以一只脑袋壳的形式,继续存留在人间,被他的仇人抱着。准确地说,他的脑壳被做成了一只酒壶,每天赵无恤抱着这个酒壶啃,以报复当年被酒杯砸的宿恨。

    当然,更一种说法,是把智伯的脑壳做成了尿壶。每天半夜,赵无恤内急,就不用上厕所了,从床头寻来智伯的脑壳,接在下面尿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非常解恨。

    这个尿壶还是个工艺品,是漆成的漆器。随着对礼仪等级的漠视,当时的贵族们吃饭喝酒不再喜欢用沉重的青铜器了,而是开始流行漆器,因为漆器轻便灵巧,隔热耐腐。漆器的食品盒子、首饰盒子、酒杯、羽觞、漆盒、漆盘、漆笾,都是家常必备的。漆器必须以木片、竹片为胎(当然,这个脑壳做胎的,独一无二),外面用天然漆绘制出色彩生动的禽、兽、神仙、云纹、凤纹,甚至是后羿射日、人蛇相缠的故事。好的漆器光泽明亮,千年如新,并且镶金嵌玉,价值不菲,足以与玉器媲美比值。在尚没有瓷器的当时,中国当时也可以说是“漆器时代”。现在你去日本饭馆还可以看见漆器的碗杯。

    智伯脑壳成了工艺品,不管是尿壶酒壶,那上面的两个窟窿是怎么处理的,令人好奇。总之,智伯身死名裂,祸延三族,着实可叹。本支的、旁支的智氏亲族,全都跟着倒了霉。杀头的杀头,勒死的勒死,土地全被瓜分。(只有智果,预见了智伯的惨败,提前改为它姓,幸免于难)。

    一千五百年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说:智瑶的灭亡,在于他才有余而德不足。司马光认为,官员的绩效考核,应该考核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两维坐标,而且态度要给更大的权重。才有余而德不足是“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是“君子”,才德兼备是“圣人”。才德兼无,那就罪该万死了。

    而小思想家庄子在他的书中说:“美貌、长髯、高大、魁梧、健壮、艳丽、勇敢、果断,八个方面都超过了别人,就会因此而骄纵傲人,以致于使自己陷入困境。”庄子这话讲的是万物变化,优势、劣势相互转换的道理,用在智伯身上也正合适。智伯的优势,使得他骄纵,反倒变成了致自己死的劣根,这也算是道家的“福兮祸之所伏”吧。所以,按庄子的意思,有才使得他骄纵,骄纵使得他无德。它把这两个坐标连起来研究了。

第一部分 第23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3)

    而“守雌主义者”赵无恤的胜利,则是一贯遵循了道家“以柔克刚”的哲理来办事。知道自己能不足,于是也谨慎不瞎折腾,于是就有“德”(不是狭义的道德啊,而是指按规律和道义办事),于是就成了优点,于是就成功了。

    智伯败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但是,智伯引水冲灌晋阳的水渠却保留下来了,用做灌溉,到现在还有,称作“智伯渠”,泽被晋阳附近的人民。①

    赵无恤遂把晋阳作为首邑,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他一直在这里办公,

    ①公元前453年智伯败死,有学者认为这一年应该作为战国开始的第一年,更有意义。下一年,在位已二十三年的晋出公不知什么原因,不想在晋国呆了,出奔到楚国去。这个可怜的晋出公死在出奔的道路上。晋国又立了一个晋哀公。

    直到27年后死去。办公期间,他为了方便群众,还在智伯渠上修了一个石桥,让人们交通。但这个桥差点要了他的命,因为这桥就是后代有名的“豫让桥”。

    豫让的大名,由于司马迁的吹捧,无人不知。他原创的名言是“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出身于大侠家庭(但他更像一个日本忍者),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晋国大侠毕万,担任晋献公战车上的保镖。他的爷爷也是大侠,叫毕阳,是晋国有名的侠客,具体事迹不传,总之一说毕阳,晋国人大家都知道是谁了。豫让一出场,大家都说:哦,这是毕阳的孙子,我知道他爷爷的。总之,他自己却没有什么名。

    豫让,先去投奔范氏,但不太被当回事;后来又侍奉中行氏,还是默默无闻。于是他有点变态。最终跑到智伯家当差,才得到尊重、信任——“智伯宠之”——注意,这是一句比较暧昧的话。

    按马斯洛需求曲线,豫让对self-esteem看得最重要。智伯给了他尊严,他也要还智伯以尊严。

    智伯在“水淹晋阳”之役,功亏一篑,掉了脑袋,死后变成了工艺品。树倒猢狲散,智伯的手下人纷纷投奔赵无恤家去当差。豫让非常愤怒,他逃入山中,狠狠发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智伯是我的知已,我要为智伯美容——对不起,报仇!”①

第一部分 第24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4)

    豫让更名换姓,混在一帮劳改犯之中,钻进晋阳城的宫殿里,参与装修厕所。这是奴婢的工作,而奴婢这个行业,都由罪犯提供人力资源(当然战俘也可以,穷困潦倒的人也可以自卖为奴)。

    豫让拿着一把涂墙用的瓦刀,站在厕所里抹墙。瓦刀的刃被他偷着磨得锋利逼人,一挥必杀,专门对付人脖子。豫让每天恭候着赵无恤大驾光临。(韩庭赵厕,吴宫燕市,这都是侠客活动的地方。)

    即使英雄也要上厕所啊。赵无恤这天亲自来上厕所。刚蹲下,突然心脏惊悸——早搏。这是一种心灵感应,赵无恤感受到了一股逼人的杀气——久经战阵沙场的人,都有这种敏感。“有刺客!——”

    保镖们立刻冲进来,“刺客在哪,刺客在哪?”把远处假模假样干活的豫让当场揪住,衣服扒光,挖出手里改制后的瓦刀。瓦刀的刃闪着青荧渴血

    ①豫让事迹据《史记·刺客列传》,下同。

    的光芒,跟这小子眼里的光芒一样。刺客就是你。

    大家平静下来,一瞧,咦,这小子不是毕阳的孙子嘛?怎么干这勾当了。你叫什么名字来着?

    “豫让。”

    “噢,是吗?哼哼,就你也配来行刺我们主子?”

    “算了,我知道了,放他走吧!”赵无恤吩咐。

    “走?”

    “放他走。哼,下次再干的时候利索点,不要再给你爷爷丢脸了。记住——不要再让我看见你。”

    “还不快走!不是看你爷爷的面子,我们就——吭。”

    豫让被气得鼓鼓的,爬起来,接过衣服出去。

    旁人赶紧追问赵无恤:“主子,他这十恶不赦的罪人,怎么放他走呢?”

    “我知道。但是自从智伯死了,姓智的人也都被灭族了,一个后人没留下。这小子能为主子复仇,也是个义士。以后我避开他走就是了。我们走。”

    赵无恤站起来,系好下裳。在前呼后拥之下离开了——厕所。

    赵无恤最看中臣子对上级的忠贞了,所以对豫让网开一面。当初,晋阳被围的时候,赵氏变得危殆,赵无恤的很多手下失去了革命信心,都想投敌了,见了赵无恤礼数上也都怠慢了。唯独一个很笨蛋的人,对赵无恤严格执行臣子礼,一丝不苟。赵无恤最后胜利出围以后论功行赏,把这个寸功未立的给予首赏,比张孟谈还高,还给大家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以鼓励大家忠于主子,这才是一个家族或者王国,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这也表达了战国初期的统治者开始意识到强化君权的必要。而要想建立一种文化(比如说忠君文化),就必须不断树立榜样。

第一部分 第25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5)

    行迹暴露以后,行刺更加困难了。豫让苦闷的很。

    豫让不像专诸、要离那样,经过魔鬼训练营的培训,有政府高官的指点和强大的政治势力资助。他只是为了个人恩怨,自费去杀人,吃穿和武器以及收买打点别人用的钱,都得自己出,而他要去挑战的,却是一个伟大诸候国的开创者。

    小伙子豫让有股子倔劲儿,他用古代剃须刀,剃光了自己的胡须和眉毛(就像拉登一样,整了容,大胡子没了——古今恐怖分子一也)。接着,处理自己的身体,他想到了用漆。当时做漆器用的是天然漆,植物精华,从“漆树”上割采下来,比现代家装材料更环保、更健康。但是为了调出颜色,也要加入氢氧化铁、朱砂、铅粉、金粉、银粉,凑成各种色泽,那就对身体不太好了。

    豫让于是把生漆涂在自己身上,包括脸上。漆虽然很环保,但毕竟不是护肤品,这么一滥用,皮肤就溃疡了,接着肿胀变形,癞疮遍体,像麻风病人一样。豫让的浑身上下每一毛孔里边,都滴着生漆味儿的血和报仇的字眼。这种疼楚都不是常人能够经受得了——这回终于超过他爷爷了(儿童切勿模仿)。

    一切收拾完毕,豫让心满意足,跑到大街上行乞,结果,连他的媳妇都认不出他来了。他媳妇说:“咦,这新来要饭的是谁啊,怎么说话声音这么像我老公哇。不过他不会是我老公的。我老公在外面做官呢。”说完,走进市场买菜。

    豫让一听,坏了,我的声音还像豫让。豫让赶紧变声,采取的办法是吞炭,把冶炼青铜器使用的木炭,塞到嗓子眼里,去烧嗓子。嗓子一冒火,声音变得沙哑吓人,像个鬼。

    他妻子买菜回来,路过一看:“咦,怎么牙齿还像我老公啊?”

    哎呀,老婆!完了没有!豫让赶紧用石块又敲掉了自己所有的牙齿,满嘴喷血,这回连媳妇也认不出他来了。

    但是,有比媳妇更熟悉和了解他的人,那就是他的铁哥们!

    这个铁哥们以前是他的同僚,现在已经投靠赵无恤了,在大街上走,一眼就认出了豫让。昔日的好友变成这个样子,看着怎能不心酸。铁哥们铿然泪流。以手拍着他的肩膀,另一只手擦面,说:“豫让啊豫让,你何苦如此,何苦如此摧残自己呀。凭借你的才能,去侍奉赵无恤的话,必定得到亲信重用。何愁飞黄腾达。你真要报仇,到那时也可以呀。”

第一部分 第26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6)

    豫让笑了笑说:“我如果委身侍奉赵无恤,那就要忠于他,再刺杀他,就是不忠啊。我今天这么做,就是要让天下后世的人——身为人臣而心怀二心者,感到无比惭愧!”(话说得好啊!激壮慷慨。可惜啊,后世两千多年过去了,心怀二心的人,何时惭愧过啊。)

    终于没过多久,赵无恤出行。队伍前呼后应,旃、钺、戟、盖,格外显眼。

    豫让怀藏利刃,满身癞疮,垢头散发,神色安详,静如山岳,目光诡秘,在石桥下等待着赵无恤,等待着自己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辉迸发。

    车上的赵无恤看着自己治理的城市,短短两年时间,晋阳已从战火浩劫的余烬中站立起来,恢复元气,老百姓丰衣足食。人们熙熙攘攘,在车队前后鱼贯。(那时候官僚出行,没有严格的鸣锣开道和清道制度,当然杂人也不能无故太靠近)。

    赵无恤的车队来到桥头,扬鞭向前。就在这个当口,豫让从人群闪出,出现在马车前侧,装作也要过桥的样子,向车队挤过去。

    赵无恤的马没见过麻风病人,被豫让的模样吓惊了,一声咆哮,嘶吼高鸣,鬃毛狂扯,前蹄腾跳,飞起一人多高。赵无恤的第一反应竟是:没得说,此人必是豫让也!

    护兵赶紧组成人墙,叫唤:“护主——拿人!——抄家伙!”一阵奔跑,尘土飞扬。

    大家万分激动,忽地一下就把豫让围起来了。豫让本来希望自己毁形之后,降低敌人的提防,能够混到赵无恤近前,伺机下手。不料马儿一闹,加上赵无恤眼尖,十几步外,就被识破了。

    豫让站在人环中,不动,三分像人,十分像鬼!不错!我就是豫让!

    赵无恤以手招之:“豫让,你过来——”

    豫让在人环包围中移动过来。

    “豫让,你上次行刺于我,为智伯竭忠尽义,算是一举成名。晋阳城里,乃至列国,都知道你的名气了。你也够了,还要干吗?!”

    “为智伯报仇。”

    “哼,我问你。你从前侍奉过范氏,范氏灭亡,你怎么不复仇?你又侍奉中行氏,中行氏灭亡,你怎么又不报仇!智伯尽灭范氏、中行氏,你反倒效忠智氏。呵呵,就是这么当忠臣的吗!你怎么解释!”

第一部分 第27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7)

    豫让一愣,略想一下,抬头说出了士人的肺腑之言:“我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固然以众人报之。而智伯,以国士遇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慨哉斯言,赵无恤很受震动,诧异之余,也被感动了,喟然叹息,乃至下泪。最后他说:“嗟乎,豫子!你的心意我知道了!但我已经饶过你一次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明白了,今天已经走到人生尽头了。他说:“前者您宽赦我,天下莫不称您贤。今天我自当领死罪。”

    豫让转过身去,又转回来,说:“最后一件事,我愿请领您一副衣袍,以剑击之,以致报仇之意,虽死无恨。”

    赵无恤被对方的侠义精神所震撼,壮之!当即脱下外衣以成全豫让的志节。豫让拔出怀剑,跳起来大喊,连击三下:“智伯!我报你于九泉之下了!”说完大叫一声,举剑自裁,血流五步。此时天地为之变色,英雄气绝,足可发人一大哭!

    赵地举国之志士闻之,无不掩面而泣下!

    六

    豫让死掉的那个石桥——“豫让桥”,至今还有,在太原晋祠附近,喜欢凭吊怀古的人,旅游时候可以打听。

    豫让和专诸、要离、荆轲,并为千秋侠烈之客,他虽败犹荣,扬名青史,他那“士为知已者死”的人生信条,更是影响深远。

    “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这是战国士人的表白。我的心不是石头,它不能随便被人搬转,我的心不是席子,它不能随便被人翻卷。他们珍视自己心中的“志意”(信条、原则),不许它们被“转卷”,甚至以生命来捍卫之,这正是其千古可敬佩之处。而豫让心中所珍重的志意(信条、原则)又是什么呢,就是他说的那句“士为知己者死”。豫让不惜忍受万般痛楚乃至献出生命,以维护这个信条不被“转卷”。这种对信条的固执的坚守,正是其高贵人格的魅力所在。一介布衣的人格力量,可以折服王侯将相(譬如赵无恤),他们在追求精神志意的完整上,站到了王侯将相和常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第一部分 第28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8)

    可惜的是,士人这种对“志意”(信条、原则)的高度追求,在后来的皇权社会里漫漫淡化了。因为皇权社会是高度专制的体系,这种体系,剥夺了人们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完整,也就把人们捍卫心中原则的这种傲骨,渐渐蜕化成了对皇权和专制体系的媚态和奴性,堕落为对内心信条原则的忽视和漠视——专制下,人格完整和精神自由都没有了,对内心信条和准则自然也就淡漠忽视了。豫让以死来捍卫和兑现其心中信条的侠烈高贵之气,遂成为历史绝唱。

    然而,人们做不到这一点,不妨仍然留念和敬佩着豫让的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刺客精神对人们的震撼,它不是不畏弓虽.暴,而是内心坚守自己的“志意”,不惜为之献出生命,这是刺客最震撼我们的地方。

    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在历代褒扬豫让的文章中,却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反对者,就是那个被燕王朱棣割了下巴、灭了十族、凌迟处死的硬老头——“方孝儒”老先生。方老师不喜欢豫让之极,他在《豫让论》中,对豫让进行了恶狠狠的批评:

    “当智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豫让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智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大致意思是,豫让沽名钓誉,不能规谏主子于危难萌发之前,徒是争死于其后,附于刺客之流,不足以当国士。

    其实,你焉知豫让事先不曾规劝过智伯呢?

    这个脾气之刚烈的方孝儒老头,可是,他老人家自己呢?他也没对建文皇帝帮出什么好忙,当反叛大军杀过来的时候,他不过是躲在深宫里和皇帝彻夜谈论先代礼仪。等到皇帝败亡,他也只是逞能,骂街,朱棣不想杀他,他就使劲骂,最后把自己和十族人全部搞死,跟豫让也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不如豫让能砺志复仇。

    自从宋代理学盛行以后,儒者往往高悬道德标准以苛求别人。以过高标准来苛求,任何人都可以被指责,结果形成了“三代以下无完人”的局面。这样“悬旨过高”,导致大家即便踮起脚尖,蹦起来,也够不着这个标准,实现不了。靶子立得太高,谁的箭也射不上去了,索性不射。目标不是achievable的,就没了激励性了,大家索性放弃标准,放任自流。但口头上还是要尊重标准的,于是满嘴仁义道德,实际贪鄙作奸。标准成了骗骗别人骗骗自己——互相骗的虚文(只在处理寡妇贞妇问题上才认真实行),终于把后来的中国人培养成了爱走形式主义和口心不一的好习惯。宋代大儒难辞其咎也。

第一部分 第29节:第一章三家分晋(29)

    公元前五世纪下叶,我国的疆土趋于安宁。继公元前453年的“水淹晋阳”以后,整整半个世纪,全国没有大战。期间,公元前425年,赵无恤死去,传位给大哥“伯鲁”的孙子,并且一直从伯鲁孙子这条线传下去。(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以补偿和感谢从前被爸爸剥夺了继承权的大哥伯鲁。)

    说是没有大战,但也有大变化。在此期间,公元前434年,晋幽公继位。晋幽公年间,赵、魏、韩三家垄断了晋国五十个县以上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和兵员,而晋幽公只剩下区区新绛和曲沃两个城,因此反倒去朝拜赵、魏、韩三家卿。

    当战国初期古朴直烈的中国人们享受着鳄鱼孵化时期的短暂平静,同时期的希腊,则爆发了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在战争最一开始,公元前431年,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向全世界鼓吹:

    “我们雅典人拥有一个优越的体制,她使得我们不必去羡慕别的国家,这不是一个模仿他国而制定的体制,而是一个异国都想效仿的体制;这不是一个由少数人统治的体制,而是大多数市民参与的体制,这个体制就叫民主制。

    在这个体制下,全民拥有平等的权力,为我们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他所得的荣誉只与贡献大小有关,而与其出身、地位无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所应得的荣誉不会因为他的贫穷而被剥夺。”

    也就是说,希腊城邦由贵族政治,已转向了平民政治。

    这篇骄傲的演讲被接踵而来二十七年漫长的海陆大战所诘难,璀璨繁荣的“雅典城邦”陆续被骁勇坚毅的斯巴达人摧毁,雅典投降。长墙工事被拆毁了,“提洛同盟”瓦解了。战争的消耗使整个希腊由盛转衰,等待他们的将是北方马其顿人在“亚历山大”国王领导下,未来的入侵。

第一部分 第30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

    公元前

    大魏文侯

    公元前五世纪下叶,赵无恤死去了,传位给大哥“伯鲁”的孙子。他的这位继承人自作聪明,干了这个世纪下叶最后一件大蠢事,把首邑从山西中部的晋阳,向东南四百里,南迁到河南省北部的中牟(鹤壁市境内),离河南腹心很近了。这种不怀好意的迁徙,意图一眼就可洞穿。南迁中牟是为了更便于去中原争夺人口和城市(就像钓鱼的人坐得离池塘更近点儿)。事实证明,坐在中原北门外的赵家人,马上就要过苦恼的日子了。南迁中牟的举措是一个战略性的重大错误,赵家南向中原(进击河南)的军事行动,屡次遭到南边魏家的猛烈抵制,赵人屡次败北。①

    魏家甚至派了一个牛人,在赵家中牟北边三十里,一个叫邺城的地方,盯着赵家人的一举一动。这个牛人就是——西门豹!他一路踏着前五世纪末的夕阳,来到荒凉萧瑟的东部边境小城——邺城办公。(具体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09年左右。)

    邺城这个地方,算是河南、河北交境地区,原来是卫国的地盘。卫国被狄人逼得东移以后,原来的地盘,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就遭到了晋国历代君主从西面的侵蚀,一半儿归了赵家,一半儿归了魏家。准确地说,是漳河(东西流动)以北,归赵家;而漳河以南,归魏家。

    漳河可不是条简单的河,它横贯而行,把河北、河南划开,成为两省分界,北面是河北省的赵地(包括邯郸等地区),南面是河南省魏地,赵国挺进中原(河南),必须先过漳河。

    所以漳河也是历代驻军要地,后来袁绍、曹操、曹丕逐次苦心经营的“邺城”,就在这个地方。曹操的铜雀台至今还有,是五米高的台基残

    ①直到后来伟大的赵武灵王出世,把战略修正回北向发展的老路,赵国方才大振。

    迹,当初建安文人歌咏的地方。曹操的七十二座“疑冢”(假坟),也连绵分布在漳河两岸,有人甚至从古书里判断出,曹操是别出心裁地把自己埋在了漳河水下。

    继曹操之后,一直到五胡十六国群魔乱舞的时代,邺城不断变幻大王旗帜,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逐鹿中原的霸国以此为依托,攻占守毁,折戟沉沙。他们定都邺城,上演出一幕一幕惨痛的辉煌。那个唱着“天苍苍、野茫茫”的东魏主高欢,还在邺城弄出了一个会自己演奏乐器的机器人。

    但是,铜雀台的风情,高欢、高洋的四千所寺院,全都烟吹云散了,而今只能看见临漳县的政府大板楼而已,和芸芸众县没有什么区别。究其原因,除了历史的战火,还有漳河水的暴虐。漳河水时时泛滥,冲刷走了历史的繁华。

    漳河水暴躁,是古来有名的,因为这里的“河伯”,性生活得不到满足,所以要泛滥。他要求,必须送一个精心打扮的漂亮姑娘,嫁到水里来—

第一部分 第31节:第二章大魏文侯(2)

    —可能人在水里老得快,所以他还要求姑娘必须一年一换。如果没有新姑

    娘,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村庄全部淹灭。

    西门豹作为邺城的新一任地方官,刚就职,遇上的就是这个麻烦。

    西门豹的职掌是县令——县的制度在晋国至少有一百年历史了,在楚国则可以再上溯两百年。西门县令看见的邺县人烟稀少,百姓贫困,就开始皱眉头。于是,他按照魏家掌门人魏文侯临行前的教导,去找当地“年高有德者”召开“恳谈会”。

    “年高有德”者吐露了很多基层群众的苦楚,揭发了当地“三老”的劣行。“三老”未必是老头子,人数也只是一个。它是县的下一级官员,类似乡长,管着好多村子。作为有头脸的地方干部,“三老”的主要工作是收税(当然遇上民事纠纷,也少不了去查证调停,算是负责教化)。当时的老百姓的宅居地(住宅以及院子附近用于种菜养鸡的那片小地),是归个家所有,但种的大田,却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打的粮食十分之一上缴国家。

    三老除了征收粮食,还要征收户税,以钱的形式,每家交一个数,合起来上缴国库,主要用于养兵。邺城的三老富于想象力,除了给国家征粮收税,还给另外一个虚拟的主子收税,那就是河伯先生。河伯先生每年娶媳妇,各家都要交份子钱,三老

    说,这是县里的政策。

    县里哪有这个政策啊?还不是县里瞎编出来的。于是,“廷掾”(念院)也被揭发出来了。廷掾不是官,而是科员,他们在县衙门干活,是县令下面的属吏,大约就相当于阎王爷的牛头马面,负责保存章子、制作文书之类,因此也有了权。这些人爱吃请受贿,弄出个文书,让三老拿着,下去乱摊派,说是办河伯婚礼的钱。摊派的钱收上来了,立刻坐在地上,和三老一起分赃。

    这些赃钱,应该是“铲币”,类似铲地的铁锨,甚至顶上还有个套,套在木柄上的——这是早期的,叫“空首布”。现在已经进化成“平首布”,没有空套了。平首布上刻着铸造地名称,除了国都,很多二级城市也可以制造,所以什么规格都有,尺寸不一,五厘米到十厘米不等,总之一只手可以拿得下(现在它们都是文物喽,一枚动辄值几千元)。

第一部分 第32节:第二章大魏文侯(3)

    这一天,又是漳河的河伯娶亲的大喜日子。地方上的巧取豪夺者,在两三千围观群众的簇拥下,道貌岸然地来到漳河岸边。时间还早,河伯先生多半还没起床,漳河水面上茫茫杳杳,没有迎亲的虾兵蟹将。

    但是送亲的彩队已经到了,领头的是个老处女,据司马迁说,已经七十岁了,神色倨傲,身后还跟着穿戴华丽的十个女弟子——邺地地方上,净出这样的人。Thatisashame。这位老处女受河伯之托,经常在民家行走,遇上模样打眼的,就恨得不行。立刻用公款把这漂亮MM聘了去,闲居斋戒,天天洗澡,吃牛肉,喝酒(当然是公款支付了,而且有乡干部、县工作人员作陪)。连吃十几天,吃饱喝足,一抹嘴,再搞个“文化娱乐活动”,让美少女坐在床帐枕席上,说:“走喽——。”吹吹打打地,实行“漳河第一漂”。

    一开始床还能漂着,漂出好几里,就被涡流掀翻了,伸手不见五指,四周一片死寂,女孩儿哭叫的声音,才被迎亲的鱼儿,用水的网,一网一网地打尽,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气泡,和美丽轻微的波纹。①

    老百姓受不了这种选美的折磨,凡是觉得闺女还可看的,都赶紧携着她远远逃蹿,很多人家的女孩到了十岁以上,就不让她洗脸了。大家纷纷逃亡外地,乡邑为之一空,废弃的一架架屋子成了野猫和蛛网的乐园,乌烟瘴气,鬼影憧憧,好像妖魔霸占之下的乌鸡国。

    ①这种习俗在埃及也有,每年定期将所选美女投入河中,以博取尼罗河神的喜悦。

    西门豹深深感受到,破除落后迷信活动和揭批徇私舞弊行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他在送亲大会上表现出了冷静的幽默。

    西门豹说:“把河伯的娘子唤出来吧,看看是好是丑,快耶。”

    大伙赶紧撩开河边红红绿绿的帷帐,把那个穷人家的小妹妹掏出来了,正是破瓜年纪(十六岁,“瓜”字剖开是两个“八”,二八十六),青纯幼稚。小姑娘已经梳起了花样别致的盘发,别上了装点了绿色小石头的钗笄。她纤瘦未成熟的身材裹在宽大的礼服里,略不自然。于是,不时地摆动自己的前前后后,上上下下,以及左左右右和里里外外,看着大家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自己,她的脸色开始发羞。她的大衣服肘上,还停着一只河边的蚱蜢,瞪着疑惑的复眼。

第一部分 第33节:第二章大魏文侯(4)

    西门豹说:“窈窕淑女,河伯好逑,可是这个女孩儿不佳,怕是惹河伯不高兴。麻烦您老(老处女)下去一趟,报告给河伯,说等两天找到更好的再给他。好不好,来呀,把大巫妪扔到水里去。”①

    走卒赶紧上来,抱起大巫妪(老处女),往水里走。“扔远点儿啊——,省些路走。”西门豹操心地嘱咐。

    老处女一时醒悟不过来,忘了挣扎,七十多岁了,老糊涂了,再加上被男人一抱,完全蒙了。当她看见波光粼粼的水面像一条大醉不醒的巨鱼,滚动着无数的鳞片吸纳了她的脑袋,她来不及总结自己罪恶的一生,就一头栽死其中了。

    西门豹在岸上抓耳挠腮地等待了有好一会儿,看看手表,没有耐心了,焦急地对左右官吏说:“大巫妪好慢呀,走太慢。还不回来呀,咦。叫她弟子下去迎迎喽。”

    如狼似虎的当差闻命,立即抓起第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弟子,像青蛙捕到了一只蝴蝶,把挣扎的她扔下了水。

    “唉呀,真慢啊。还需要人去——”好一会过后,西门说。

    于是,又有两个女弟子被发射到水里去了(河伯这回算高兴了!一气娶了四个)。

    旁边的三老头都不敢抬,哆嗦着像枯树叶,可又想歪了脸看西门大官人的神色。西门豹说:“我明白了,大巫妪是女子,弟子也都是女子,女子不能白事(汇报工作的意思)。请三老下去为我白事吧,麻烦你——三老!”

    ①妪念域。

    三老缩在地上,双手抓泥,不要呀,不要呀,不要白事的呀。他伸手去抓一根草棍儿,草棍儿灵巧地躲开了。草棍儿一躲开,轮到挨抓的就是他了。当差的左牵右拽,把他扔入水里——由于身子比较肥,所以费了很大劲。

    由于身子肥(吃的),所以漂了半天都下不去。但是,水里的人都在想他啊,他也就随波逐流去了。

    旁边的“廷掾”和地方上的头面,无不惊恐,面如死灰,汗流浃背。西门豹回头询问:“大巫妪和三老,都不回来了,奈之何?”

第一部分 第34节:第二章大魏文侯(5)

    这帮人赶紧跪下,叩头哀求,流血满地,脸色因为失血而白得像水筒里的月亮。

    西门豹倒背双手,弯腰瞅着河面许久,说:“再等等看。”

    大伙继续发着抖等,等到快尿裙子的时候了,西门豹才说:“今天等不到了,我们只好先回去吧。河伯留客人的时间也太长了点。”

    这次漳水河边的滑稽戏,才算收场。从此,邺城人再没有敢说为河伯娶妻的了。①

    西门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总体来讲,是个强势的领导,心硬手快,不怒自威。为了能让邺地风调雨顺,河神是指望不上了,接下来西门豹就修了水渠十二条,引漳河水灌溉农田。使得邺地粮食产量,每亩增加到一钟(约合现在一百二十斤),大约和现在一个应届大学生的分量差不多。当时一亩是现在三分之一亩。

    邺地老百姓并不太争气——所以才养出这许多刁吏的,听凭刁吏肆虐,无如之何——腐败滋生于不争气的土壤。老百姓不争气的另一个表现是,当西门豹号召要修渠的时候,大家都嗔怪麻烦,怕累,惜力,嫌吃亏,捏着铲子,纷纷不肯出门。西门豹大怒,不准,拍案子怒斥:“都他妈给我出来挖渠。你们现在是恨死我了,一百年后,子孙会记得我的。”②

    ①西门豹把大巫妪、三老一杀,形势扭转得立竿见影。于是他遭到了后代腐儒的诋毁,说没有以思想教育为主,不教而诛,是不仁啊。这事如果交给儒家的人去办,肯定是很仁的,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大会小会地开,加强干部自身修养咧,狠抓狠落实咧,来回唱八股文而已。这倒符合儒家的仁政了,但对腐坏势力的仁就是对全体国民的大不仁。

    ②西门豹脾性急,平时用柔软的熟牛皮作腰带,提醒自己松弛一下。前面说过的董安于则性格和缓,所以拿弓弦当腰带,提醒自己紧绷起来。《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果然,这些水利工程,从魏文侯时一直到西汉,一千多年,一直在发挥作用。汉朝修筑“弛道”(当时的高速公路),跟这十二渠撞在一起了。上边来了人,要求水渠改道。邺地老百姓纷纷不让,说这是西门大官人留下的(不是西门庆大官人),不许动。

第一部分 第35节:第二章大魏文侯(6)

    老百姓纷纷卧在水渠上,脱光了抗议。最后,政府只好放弃,不管他们了,爱怎么样怎么样吧。

    西门豹治邺,名闻天下,泽流后世,堪称模范官僚,古之贤大夫也。至今当地有西门豹祠堂,以供瞻仰。两千四百年过去,西门豹盛名如新。

    注:随着时代的进步,古来狂暴的漳河水,现在已经狂不起来了,因为北方的干旱,已经使它接近断流了。最近新闻报道,由于漳河水瘦,两岸用水矛盾非常突出。沿河两岸为争夺水源经常发生水事纠纷,甚至械斗,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朱镕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对漳河水事纠纷的处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呵呵,邺地的老百姓确实不好治啊。

    另外据说,(古代)人们跑到西门豹祠堂来求雨(西门豹成了新的河伯)。有一次求雨不灵,人们一气之下,拆了祠堂。邺地人脾气真大啊!

    二

    当时,赵居北,魏居中,韩居南。

    当赵家把战略重心南移,迁都中牟,压到了南边魏人的家门口,魏人除了派西门豹驻守家门口的“邺城”,另也准备去往赵人的后腰里放一只刺猬——那就是抢占中牟背后(以北)的中山国,以牵制赵人的南下,最终实现通过“邺城”与“中山”的南北夹击,钳制赵国。

    这是一个勇敢的决定,魏文侯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出身布衣的中年人“乐羊”先生身上。

    乐羊祖上不是卿也不是大夫,总之不是世家贵族。乐羊作为一个布衣而能够有出息,在没有科举制度的当时,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接受别人的推荐。而想让别人(这人通常是贵族,指卿或者大夫)推荐你,你只好先去这人家里干活,当幕僚,做门客(就像“蔺相如”给“缪贤”当舍人,当着当着,最后得到缪贤的推荐,到了赵王的身边,成为赵王的红人儿;或者像豫让那样给智伯当门客,最后把脑袋当掉了)。

    所以,也看出来了,当门客,投资时间比较长,风险比较大,退路比较少,一旦当上了,必须绝对效忠主子。主子犯错误,自己也得陪法场。

第一部分 第36节:第二章大魏文侯(7)

    所以,如果你目空一切,觉得没有谁配做你的主子,那你完全可以就直接找机会往国君身边去凑顾,但一定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样子,否则就白凑顾了。从前,那个一边在齐桓公经过的地方放牛一边唱讽刺歌曲的“宁戚”,那个专门骂肉食者鄙的“曹刿”,都属于悟通了的,得道者也。

    当然,也可以采取当男宠,像易牙、开方那样,但这不是有节气的布衣所为。或者当刺客,像专诸、要离那样,但这需要有把子力气,不过专诸的儿子趋势当了卿。

    不管怎么样,乐羊或者当了门客,或者是在社会上混得很香(或者很不香,但也有了名),他得到了魏氏要臣“翟璜”的推荐,被魏文侯任命为伐中山的主将。

    中山国在河北省南端的中牟以北三百里,去那里必须跃过赵家地盘。赵家人说:“让他们去打好了,中山可不是那么好打的,打下来它也拿不走这个地方——中间还隔着我们呢。他们愿意去消耗消耗,也好啊。”

    于是,乐羊子在公元前408年,带着一只数目不详的军队,以及领导对他的信任和考验,从自以为聪明的赵家地盘上借道而过,来打赵国后背——河北省中部,保定、定州、石家庄一带的“中山国”了。

    中山国不是孙中山先生的国,它是白狄的一种,叫鲜虞,在春秋后期建立的,面积不算小,有好些个城邑连在一起,位于河北中部,西临山西省中部的赵人,南临中牟、邯郸的赵人,西、南割开了赵国的领土(所以一直是赵人殴打的对象,更准确地说,则是殴打赵人)。赵简子当初到这里打猎,遇上了那只成了精的会说话的中山狼。

    中山国的文明并不落后,它是一支有志气的游牧狄人,入居中原后建立的,农牧兼行,而且把铁冶得很有造诣。

    中山国并且有华丽考究的战车,这都说明他们“汉化”得很厉害。面对这样一只血统生猛而又掌握了高科技文明的生番武装,远道而来的,不占天时地利的,布衣出身却去统率一帮心猿意马的士兵的乐羊,没有临阵脱逃,实在已经是了不起了。

第一部分 第37节:第二章大魏文侯(8)

    乐羊充分发挥锲而不舍的战斗精神,拔下中山国一座座坚城深池,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但他钝精挫锐于中山都城之下,无论怎样实施强攻,也毫无效果,伤亡代价极大,只好改做围城敝敌,想消耗死中山人。

    “围城战”在战国越来越时髦了,这是因为列国长途运输给养的能力在提升。并且乐羊这次打破了智伯“水淹晋阳”围城两年的纪录——乐羊围了三年之久。当魏家士兵坐在帐篷里面吃着后方送来的军用罐头,城里的中山人则开始吃人。

    中山人心里很来气,因为他们想起了乐羊的儿子,现在正在中山发展。干脆,把他儿子揪出来吃了。

    乐羊的儿子,被绑在城头展示,中山人比比划划地指点他身上的肉,我要眼肉,我要里脊。大厨师开始给他洗澡。

    “乐羊——,看见了吗?认识吧!长得挺像你的哎,快撤兵吧——,儿子重要还是打仗重要啊——”

    乐羊感到眩晕、松软,像一块被军士们扔掉的擦车布。寒风漫不经心地掠过已经没有多少生气的中山城。乐羊知道,作为一介布衣被推荐到魏文侯驾下,花费了魏家三年的物力,丢下战场上将士的骸骨,异乡人的鲜血浇灌着中山城的野花。如果打不下中山城来,徇私而返,不但前途没了,连他的推荐人“翟璜”,也要负“随坐”责任(推荐别人要负连带责任,这是当时的习规,惟其如此,君主们才对于臣子的推荐,几乎不问什么都满口答应。当初赵盾推荐韩厥当司马,得知韩厥执法不阿,才松了口气,说,大伙可以祝贺我了,我不至于掉脑袋了)。

    乐羊的儿子,终于像没有人招领的失物那样,被中山人自行处理了,放进大鼎沸煮(也许是活着时候就放进去),去了骨头,再投入盐巴和辣酱,以及酸梅、生姜、醋汁、鸡蛋清、干菜、桂粉、醴酒,加糖揉匀,文火闷炖,最后收汁儿捞出。一罐子嫩爽滑颤,赏心悦目的人肉羹就出来了。它肥润适口,咸鲜满鼻,极度富于美感。当然,如果是做成“大羹”的话,就不需加任何调料,叫做“大羹不和”,全靠自然本色,温和文雅,这也是治理国家和写作文章的最高境界,看似没有味道却饱含万种味道,体现着无为和无所不为的绝顶功夫。

第一部分 第38节:第二章大魏文侯(9)

    当然,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制作成“醢”。醢就更好吃了,醢是把肉晒干,切碎,加盐、加酒,加酒曲,装入瓮中密封百日发酵,拿出来跟黄米饭一起吃,颇有酒趣。羹和醢,都是宫廷的上乘佳肴。

    中山人盛了一盃(“盃”这个字,现在已经不用了,但是日语里还有,就是“世界杯”的“杯”,样子却像一个没有点燃的火炬,是一只碗,下面加上个细柱状的长腿,可以握在手里。)“乐羊的儿子羹”,用厚皮子裹着,下城送到乐羊的营垒里,献给乐羊趁热吃。

    乐羊举起这盃肉,外面正下着连绵阴悒的雪,乐羊多么怀念当初在乡下的日子啊,跟老婆孩子一起,总在岁末的时节,孩子骑着竹马,一家人吃上节庆的猪肉,喝上年底的薄酒。唉,往事已矣,世事变迁,老婆不知在哪里,孩子在面前的罐子里。(唉,如果老婆还在,一定要“悔叫夫君觅功名”了。)

    乐羊坐在幕前,伸着脖子,攥着盃子腿举起来,伸脖把乖孩子的肉汤,啜饮一空。乐羊吃完这个“火炬冰激凌”,空盃子还给中山使者,拿回中山城交差。

    这个胆气十足的举动,征服了魏营之中所有疲敝已极的军士,人们信任了主帅的同时,又燃起了对敌人的仇视。大家鼓足余勇,哀兵求胜,犯冒锋镝而不顾,一举夺下中山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中山国被魏人所灭,时间是公元前406年。乐羊功大,被魏文侯赐爵赏地,实现了一介布衣的革命英雄主义价值。以前打仗都是赵盾啊、荀林父啊、郤克啊,这些世卿贵族带兵。乐羊算是战国布衣带兵第一人。

    于是,魏人通过南边的邺城,和北边的中山,对赵人在河北省南部的土地,完成了南北包围,并且最终在五十三年后,英猛地拔下邯郸(当时的新赵都),震惊诸侯。乐羊垂誉简册。

    乐羊被魏文侯赏赐了一块儿封地,于是他也蝉蜕成了“贵族”(贵族就是有世袭封地的家族,如卿大夫)。乐羊的封地就在中山地区的灵寿,子孙后代居住在那里,并且后代中还出来了一个有名的乐毅。

第一部分 第39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0)

    三

    如果说,赵无恤是进入战国时代的第一位鳄鱼,那第二位就应该是魏文侯。

    魏氏的祖先是晋献公的保镖,叫毕万,因功被封在魏地(陕州芮城县北,是晋国抢来的),得姓魏。他的儿子魏仇,跟随重耳流浪江湖,是五人最贤者之一,却因为烧了僖负羁全家,被废掉。魏仇的孙子魏绛,再次在晋悼公时代复出,担任司马,“和戎”有功,被晋悼公赏了他一套音响,实现了一个家庭梦想。魏绛的儿子魏舒,搞过魏舒方阵,再往下五代就是魏文侯(本名魏斯,但是自称为侯,公元前424年,赵无恤死后次年自称为侯)。

    魏文侯喜欢儒者,尊礼贤士。孔子有个弟子叫子夏(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就是他),子夏跑到山西当教授,收了魏文侯当徒弟。子夏治学,强调知识的占有和礼仪形式主义。在他门下当徒弟,只要练习洒扫应对进退礼节,就可以混到毕业了。

    所以,魏文侯被训练得特别在意人生小节。有一次,他和大家喝酒,喝着喝着就迷魂了,站不起来了,天不凑巧,又下起了雨,古世纪的雨。

    魏文侯突然想起农林局长(虞人)来了:“坏了,我跟他约定下午打猎去呢,他正拿着钥匙园门口等我呢!”

    大家都说:“下雨了,您又喝晕乎了,请改日吧。”魏文侯不听,于是不顾大家劝阻,冒着雨去找“虞人”,一直打猎到天黑,把自己累得要死。而且雨天小动物都不出来,就这两个傻瓜在野地里跑。(魏文侯看来是有法家思想,当领导的不能随意更改已经说好的规定,自己也得遵守“法”。)

    由于他遵规定、守信用,魏家遂趋于强盛。

    魏文侯的另一个佳宾,叫田子方,此人是子贡的徒弟,也相当机灵,跟他老师一样会来事儿,伶牙俐齿。有一次魏文侯饮酒,欣赏着音乐。魏文侯说:“钟声不谐调啊,左边的音高。”

    田子方故意掩嘴而笑。魏文侯诧异而问:“笑啥?”

    “臣听说,君主只要管理好乐官就行了,不贤明的君主才直接管理音乐。我怕您是审于声,而聋于官哦。”(这是典型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调子,但这是新的职业官僚政治所强调的新要求,君臣分工要明确,否则君主有可能会破坏职业官僚政治系统。就跟前面的遵守“法”一样,都是为了维护这一系统的完好性的。)

第一部分 第40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1)

    魏文侯对地方上的名流也毕恭毕敬。每次经过大仙“段干木”所居住的胡同,一定要凭轼而立(类似站在车子上,扶着前杠喊同志们好,表示礼敬)。由此得誉于诸侯,人才都来投奔他。

    被魏文侯擢用的人才,有治邺的西门豹(大官人),以及攻打中山国的乐羊子。乐羊子前后三年时间,拥兵在外,魏文侯不疑,鼎力支持,使乐羊子全功而返。

    乐羊回来以后,自伐有功,常扬扬自得。魏文侯就让秘书(“主书官”)端上来了两筐书信,里面全是乐羊后期钝挫无功,群臣上书提意见要求调他回来的“奏折”,满满两大筐。乐羊看罢,方知是魏文侯力排众议力挺了自己,满面羞惭,赶紧绕了个圈,趴下跪拜两次:“别说这两大筐,一块儿板儿就足以使我前功尽弃啊。灭中山的大功,不是我乐羊之力,是您鼎力支持之功啊!”

    当初,乐羊在前线吃了一杯自己儿子的肉,消息传到国内,魏文侯很感动:“乐羊为了我的缘故,把自己儿子的肉吃了,唉。”不料,旁边一个嫉妒者(大名堵师赞)立刻献上谗言。“堵师赞”干脆把乐羊比作坏蛋“易牙”。易牙煮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吃,是臭名昭著的名案,最后终于造反。乐羊敢吃自己的儿子,也敢吃大王您啊。(“一片吃得,自然整个也吃得。”——鲁迅语,《狂人日记》。这是中国人的逻辑啊)。

    魏文侯听了这话,待乐羊回国以后,虽然封赏了乐羊,但心中却开始怀疑乐羊,终于未再重用之。乐羊是布衣出身,所以对贵族们的孝啊、慈啊什么的价值观,讲究不是很多。布衣的特点就是以办成事儿、把事业成就做为标准,办成了就是美和有价值,办不成就是丑和没价值,所以其价值观就是事业成就,于是在过程中不在乎孝啊慈啊忠啊信啊这些礼法,有时候甚至不择手段。而贵族们认为忠孝慈信仁是有价值,不忠孝慈信仁就是没价值。布衣认为办成事有价值,办不成没价值。二者价值观如此不同,这也就是乐羊不被主流媒体承认的原因了。后来张仪、苏秦——也是布衣,也有类似的遭遇。

第一部分 第41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2)

    但是布衣的这种价值观,孝和慈、爱、仁并不重要,只要能把事情办好才重要,却是非常接近目前正在萌生的法家的思想,法家以事功论英雄。魏文侯其实也带有法家思想,所以应该不会很介意乐羊的不慈,但他毕竟是生活在儒家的仁孝礼法时代久了,他怀疑和不看好乐羊就在所难免了。

    但是,魏文侯试图改变几百年来价值观和制度中不合潮流趋势的部分。他任用李悝为相,首开了战国时代法家变法的先河。

    李悝以前是学儒的,学通了以后,就想创一门独门功夫。他汇集了各国法律条文,编成一部《法经》,内容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是最早最具规模和系统性的法律文典。其中《盗法》和《贼法》针对盗窃、杀人及犯上作乱者。《囚法》和《捕法》是有关断狱和捕亡的法律,包括惩罚“盗”、“贼”的具体规定;《杂法》用于惩罚轻狂放荡、翻越城墙、赌博、欺诈、贪污受贿、荒淫奢侈、僭越等级制度等违法行为;《具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的规定。

    李悝这本《法经》是个好东西,商鞅从魏入秦,就是带着《法经》去的,给秦国人带去了福音。后代的《秦律》和《汉律》,也都是以《法经》为蓝本。

    就这样,李悝成为了我国法家人物的始祖,著有《李子》三十二篇,可惜已经失传。(不过,留着的话也没多少人爱看)。

    尽人皆知,从前春秋时期,贵族(也就是君族和卿大夫家族,世袭权力和土地,可以算作贵族)分享了一个国家的权力,这导致君权的松动和内政的不稳。

    战国初期的君主要求大权独揽。

    李悝的变法适应了这种变化,他的同僚叫李克的,嚷嚷着去革那些“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的世袭贵族的命。这些被他骂为“淫民”的老贵族全部被停发工资(禄),省出的钱用以招来四方之士。职业官僚制度取代任人唯亲的世卿世禄制。这一点是魏文侯最喜欢的。

第一部分 第42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3)

    职业官僚体系的出现,未尝不是一种民主进步,它使得布衣可以通过才干和军功进入官僚队伍,从而打破了过去贵族团体的宗族成员垄断政坛的局面。

    布衣从政的大门打开了。

    如果说,民主就是参与,专制就是不许参与,那么,布衣从政就是民主,贵族成员独揽各层官阶,就是专制。

    遥想从前,为什么那么多的家族都被相继灭掉了呢?一个家族,长期封闭和不许参与(专制),就将变得脆弱、腐朽和落后,最终被外界新势力摧毁。

    所以,要允许不分出身的布衣英豪的参与。但是,允许大量布衣去填充之的职业官僚系统出现以后,怎么管控它呢?以前的“贵族政治”下,是用一套礼法约束贵族从政者,现在怎么办呢?好办,李悝就用所订立的一系列的“法”来约束控制这些职业官僚。所以“法”和职业官僚系统的出现,以及布衣从政填充这一职业官僚系统,是同一件事情的三种体现,这也是“法家”的核心实质所在。而根本目的则在于以“法”、职业官僚、布衣(这三样是一体的)取代贵族政治。

    而魏文侯为什么赞同这么干呢?因为如果以布衣填充成了一职业官僚队伍(并受“法”来控制着),以此来取代贵族们——这就是法家学说的核心——显然更有利于加强君权,因为布衣的官僚队伍比贵族们要好管。魏文侯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这个问题:为什么堂堂的已历六百载的晋国君却被我们魏、赵、韩三家给瓜分了它的权柄和土地了呢?我怎么避免被下面的人也瓜分了我的权力和财富呢?我怎么才能加强我的“君权”避免落得像晋国君一样肾虚的下场呢?想着想着,“法家学说”作为解决问题的答案就冒出来了:以布衣来取代和打击了贵族集团,就没有什么大大小小的贵族可以觊觎和分解我的权力了!用好控制的布衣(当然是组成一职业官僚系统并受“法”管控的)取代不好控制的贵族,以加强魏文侯这样人的君权,就是这“法家”的实质。

第一部分 第43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4)

    可见,法家具有很强的布衣色彩和非贵族色彩,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法家也是诸子百家中出现最晚的,因为它不到布衣力量开始涌涨的战国时代,是无法实现的。而法家学说的出现和风行一时,又推动了布衣的涌涨和解放。

    李悝还提出了“尽地力之教”,以农业发展为重点,强调亩产产量,成为后来商鞅模仿的榜样。李悝懂得市场经济,知道那个看不见的手,所以他采取“平籴法”,丰收之年由国家用平价购进余粮储备起来,防止粮价暴跌而伤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灾荒之年国家将丰年储备的粮食平价出售,防止粮价暴涨而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后来历代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平抑粮价的措施均源于此,打击了不法商人投机倒把。

    李悝堪称影响未来中国两千年经济、法制、政治、农业的第一人,也是法家思想的启蒙者和先驱者,由于魏文侯笼络住了这么个大贤,魏氏很快通过改革富强起来,成为战国最初一百年的第一强。

    李悝的法变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留着一撇轻胡子,从远东来到了魏氏的安邑。他骨骼肃穆,神色超远,目光扫视着这个新兴的城市。如今城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宫殿区还是壁垒森严,但手工业作坊区和市场交易区却熙熙攘攘。“鬻金者”、“沽酒者”、“卖履者”、“卖骏马者”、“贩茅者”,“卖卜、屠狗者”,都在这里谋生活。市场的喧嚣取代了从前城堡那种肃杀的景象,平民生活正在取代贵族的作揖打拱和祭祀,成为城市的热点。

    这个生逢其时的年轻人拿着自己的名策,径直投向魏文侯的府邸。他不是别人,他就是那个被“尉缭子”设问为——“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四

    吴起,卫国人。

    卫国这种三流小国,夹缝中生存,受狄人打击,被迫东迁,向齐国看齐,东迁定都到濮阳(河南省东北部)。濮阳可是人杰地灵之处,商鞅、张仪、吕不韦都是这儿的人,后来还有僧一行,南霁云(南八),以及传说中的“造字家”仓颉等等。当然还有接受了三陪女的性按摩而不见效果,“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先生(前一时间被凭为“中国古代十大杰出青年”)。

第一部分 第44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5)

    但吴起没有这么杰出,年轻时的吴起是个游仕求索、出头无路的家伙。他的家也不在濮阳,而要从濮阳东南行一百公里,进入山东定陶,具体是叫“左氏”邑(据说这定陶是宇宙的中心,天下的中点,既然是中点,那就是倒爷的聚集地,范蠡就在这里)。

    吴起的爹爹也是个倒爷,家里存款达到“千金”,有钱。当商人当牛了,就要想着运动王侯,琢磨着当官了。吴起就是在这样的家教中长大的,他按照父母意愿,把爹的存款拿出来,到处托关系,想当官。可是家财散尽,依旧找不到“人上人”的工作。想换掉身上这件布衣,真是不容易啊。①

    虽然衣服没有换成带绣花的,吴起却娶到一个老婆。这个可怜的妹妹在家给吴起织带子(即“组”,一种系冠或者系印的丝带),织完了一量,比政府规定的窄。于是吴起要求她拆了重织,妻子答应说“诺”(OK)。②

    织完吴起再一量,还是不达标。吴起大怒。妻子赶紧解释:“经线固定好了,你叫改的时候已经没法改了。”

    吴起说:“没法改,你答应干吗?”吴起不能原谅妻子的欺骗行为,拿出结婚证,还给妻子,说,咱们离婚吧。

    妻子赶紧请自己的兄长出面求情,她兄长说:“吴起这个人我知道,他推崇法家,法无私情,包括要在最亲近的人身上实行,然后再推行。所以,你不要再想着给他当老婆了。”注:此故事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法家就是这样,不能因为亲疏贵贱而曲驰法令,才能成就法令的大功。

    老婆没有了以后,这个年轻人陷入了苦闷、踌躇和轻微的落魄,不过他

    ①《史记·吴起列传》:“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把家都搞破产了也没当上官。

    ②原文“织组”,“组”大约是当时服侍或者佩饰的带子,有专门的尺寸要求。

    也不需要老婆,只想干一番事业。一般想干一番事业的人的特点,就是不叠被,早上爬起来就出去奔走,一整天在外边求师结友,半夜才空着手回来。有一天,吴起遇上一个朋友,吴起说:“朋友,我家里没有老婆吵,你晚上来吃饭,一起谈事业吧。”

第一部分 第45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6)

    结果这晚上哥们爽约了,没来谈事业。吴起竟坚持等了一夜,不动饭菜,直到第二天亮,专门去把朋友请来,才一起进餐谈事业。(韩非子说:“小信成则大信立,是以吴起须故人而食。”)

    吴起谈论很多事业以后,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空有满腹才华,但是没有文凭,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吴起想读书,首选就是去礼仪之邦的鲁国(鲁国一直是教育出口,很多人到国外去招生讲学,比如子夏,就去了山西当教授,教了魏文侯、李悝)。

    临行,吴起发了狠,用牙齿咬破自己的臂膀,向其母发誓:“我——吴起,如果不能成就事业,身居卿相之位,绝不回卫国来。”

    于是二十六岁的吴起先生东行三百里,跋涉到鲁国的曲阜。他听说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徒孙——“曾申”先生,正在招收新一届学员,根据广告上说:“火车站向西一百米,车站有人接,包吃包住,学不会,免交下一学期学费,循环教学,中间不清场。”

    吴起觉得比较合算,就花钱投到曾申门下读书。

    这个老师曾申,也不是个俗人,他小的时候,他爸爸有一次带他上街玩。曾申小啊,不懂事,非要哭闹。他爸爸说:“孩子不闹,回家杀猪给你看着玩儿。”

    回来家,曾爸爸就卷起袖子,磨匕首杀猪。曾妈妈说:“开玩笑!开玩笑啊你。你跟孩子开玩笑也当真啊。我这可爱的猪,还没发育成熟呢,你就要杀啊!”

    曾爸爸说:“小孩儿是不可以开玩笑的。”说完就一棍子撂倒,把猪捅了。小孩儿曾申在旁边拍着手叫。(又是一个从身边实行自己主张的人——曾爸爸。)

    注:这位曾爸爸其实就是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参先生!孔子的大高徒弟。另外,曾爸爸还主张孝道,而且也是从身边做起,曾妈妈给曾爸爸的老妈蒸梨子没有蒸熟,曾老妈可能吃了拉了肚子,于是曾爸爸气坏了,就把曾妈妈休了,因为老婆不孝!这也是儒家经典里的一段“美谈”。不过,我们先不要笑这些古人的迂腐,曾爸爸、吴起之徒,嘴上喊什么,实际中就怎么做,言行绝对一致,从不自欺欺人。譬如说曾爸爸还坚信儒家教义“父母在,不远游”,就真的到老呆在家里不出去做官,坚持心中的原则。

第一部分 第46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7)

    在春秋战国时代,天下裂变,层层封建,即便诸侯国内也是卿大夫一层层地封建,所以君权不强,专制的力度小,于是士人们就有条件afford一个人格完整,从而也就有原则,有信条,不自欺,类似曾爸爸这样,使得那个时代显得可爱而美好。

    后来皇权时代的人们,士人们或者官僚们,嘴上喊着高调,但所喊的东西,却连自己都不信,只是为了糊弄上边或者应付主流的儒家思想而喊。这是因为在皇权体系下,专制程度比先秦分封制下高多了,人们没法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和人格完整,因此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原则和信条,所以只是嘴上胡喊,实际上不执行。)

    如今,曾申长大了,受其爸爸曾参影响,也是非常教条,驴脾气,跟自己的学生吴起针尖对麦芒,合不来。吴起学习了一段时间儒学,突然听说老妈在老家死了。一有人死,儒家的人就立刻兴奋了,因为这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刻。要求丧主的儿子:守丧三年,三年不改父志,三年不许做官,三年不许穿花衣裳,三年不许吃肉,三年去坟头搭草棚住着,三年这个,三年那个,一定要把自己搞死,至少搞到又贫又瘠,浑身瘦成一把清骨头才好。

    吴起因为当初跟妈妈发过誓,不当卿相,不回卫国。吴起也是说话算话的人,不光小孩子是不可以开玩笑的,妈妈也是不可以开玩笑的啊!而且回去三年,也太浪费时间了。

    于是吴起不听老师的话,不回家。曾申大怒,从此对吴起爱搭不理。

    不过吴起学儒,还是孜孜苦读,很有收获的。因为他勤奋,脑子快,所以曾申把《国语》、《左传》这些记叙春秋时代的独门秘笈,都传给了吴起。

    老师不喜欢他了,说是循环不清场,现在也要清场了。于是,很有志气的吴起不跟你学儒了,开始自己钻研兵法。

    吴起二十八岁,齐国人来打鲁国人了(这是齐国人的家常便饭,国内一闹意见,有矛盾,就出去打鲁国,给自己捞资本,扬威,就像夫妻俩吵架,拿打孩子出气)。

第一部分 第47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8)

    正在揣摩兵法的吴起,被鲁穆公看中了,想任命他为将,抗齐。吴起终于有了显山露水的机会了。但是鲁国的大贤,非常不习惯让外来户(还是一个暴发户的儿子)去飞黄腾达。于是大贤们就去谮害吴起,说吴起新娶的第二个老婆,是齐国人,吴起这小子肯定会跟老婆走的,对鲁国有二心,必坏鲁国大事。(唉,儒教门下,败类也如此之多啊。)

    吴起为了心中燃烧着的、炽热的树功立业的志向,毅然决然地杀死了妻子,求得鲁君信任。这就是历史上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鲁穆公看见吴起已经跟齐国人划清界限了,马上拜吴起为将军,率兵迎击齐国。

    公元前410年的月光,落在吴起新娘子那皎白的皮肤上,吴起落了个“名利狂人”的恶谥。不过,欲行非常之事,必得非常之人。吴起作为一介布衣,当命运向他招手,机会的大门向他展开,这样的事情,一生能有几次呢?除了为个人的前途计虑,吴起也担负着整个家族的期望,父亲经商积累,就为了下一代更上一个台阶。在当时,个人行为是受家族意志规范的,在吴起看来,娘子的死,是对家族发展的一种献身,是对摆脱“布衣”这顶烂帽子的有力推动。乐羊吃掉自己儿子的肉,再早的时候,人们祭祀,习惯把长子杀掉献给天帝,这都是一种个人命运对家族意志的贡献和服从,不太好简单以道德尺度衡量——何况当时儒教的伦理观还没有渗透进贵族之外人们的骨髓。而且,当然,吴起“杀妻求将”的这个故事,也很有可能是后来儒家学者在书上编造的,是儒家对法家吴起的丑化。儒法之争,一直是历史上说不清的公案。法家的韩非子,也曾写书说孔子诛当时知名学者“少正卯”的事,给孔子安上了一个利用手中职权杀害不同学术思想者的恶名。所以,吴起杀妻这事也不完全必真。

    吴起掌了大印以后,先派一个孬种去向骄傲的齐国人求和,摆出怯战的样子,与此同时,抓紧部署兵力。吴起一反中军首先冲击的惯常战法,而是把老弱残兵放在中军,精锐隐藏在两翼,趁齐军未摸清情况而且松懈不备之时,突然从两翼发起猛攻。齐军始料不及,仓促应战,前部兵力强,后部兵力弱。吴起全力逼迫齐军后部撤退,一俟成功,便乘势追击,以扩大战果。终于鲁军以寡击众,大获全胜。①

第一部分 第48节:第二章大魏文侯(19)

    鲁国的大贤人们开始对吴起同志刮目相看,同时又不遗余力地中伤

    ①这场战斗,也是不按贵族的礼法去打,布衣有布衣的打法,只追求胜利,不惜采用谋诈。而在贵族看来(比如宋襄公),这种谋诈是可耻的,也是孔子所看不惯的“谲”。

    他:“主公,吴起净干些惊世骇俗的举动,在他老家,他杀过三十个笑话他的人;在我们这儿,他又杀掉了自己的媳妇儿。我们的军队以弱克强,这是不吉利。诸侯看见我们能打,怕我们对它们构成威胁,一定会联手来侵伐我们的,到时候灭国都可能了。鲁卫本就是兄弟,我们如果用卫国的吴起,卫国人能不骂我们挖墙角吗?何况这家伙思想意识不过关,本来品质就不端。”

    鲁穆公听完,觉得宁要品质端正的草,也不要气质超群的花。于是宣布把吴起同志开除。(鲁国靠着这些品质极“端”的大贤人保着,一定是可以发达的!在鲁国,你要学会的不是如何做事,而是如何做人。)

    我们奇怪,鲁国这么一个兔子一样怯懦、爬虫一样卑污的国家,它所萌发出的儒教,会是多么进步的东西吗?然而儒教在西汉,特别是经过宋儒、明儒的升级版,变成了中国人的国教,结果是越升级越败家。自从儒教大行其道以后,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那种瑰丽、壮烈的风格气度,一去不返了。这只是巧合吗?

    的确,用儒家的那一套标准来衡量,死一百次也有了。

    死有余辜的大能人吴起,卷起铺盖卷,用尽了浑身上下的黑暗,也理解不了这个没有性格和前途的国家。他结束了这一场黄粱美梦,又变成了从前一样的布衣,四周都是旧空气,大印也被收回去了。他就像《唐吉诃德》里边被人捉弄的桑丘,当了没两天的海岛总督,打退入犯的海盗,却只不过是别人安排的笑闹剧一场。

    离开你就是报复你了。吴起冒着小雨,夹着行李卷,站在两千四百年前曲阜城的火车站旁,思量着自己人生的下一个站点。

    五

第一部分 第49节:第二章大魏文侯(20)

    吴起以少胜多,率老猫的军队打败了凶猛的大狗,这件事地球人都知道。当他顺着列国之间的驰道往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去,他的声名已经先他而至,传到了魏家掌门人魏文侯的耳朵里。

    魏文侯问:“吴起何如人也?”

    变法家,大红人儿李克说:“吴起贪而好色(因为他娶过两个老婆?)。然而,用兵方面的话,司马穰苴(著名兵法《司马法》的作者之一)倒也不是他的对手。”

    吴起不爱财,他一有钱,就散给自己的军卒手下。说他贪,是贪图名禄,想当官的意思,有着我行我素的上进心,和儒家所说的“廉”(淡于名禄)相对立。

    魏文侯见了吴起,头一句就是责难性的问话:“听说你很能打仗,但是我不爱好军事。”

    翻译官把魏文侯的话翻给了吴起,吴起摇摇头,不慌不忙地说:“您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您一年到头都在杀兽剥皮,再在皮革上涂漆绘色,烙上犀牛大象的图案,这种东西冬天穿不暖和、夏天穿不凉快,有什么用呢?您又制造二丈四尺的长戟、一丈二尺的短戟;您的重车也用皮子包起来,车轮车轴加以青铜覆盖,看在眼里不华丽,坐着打猎不舒服,您这些大规模的备战,还说是不爱打仗啊?”(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森林里的动物都绝种了)。

    翻译官对魏文侯说完,魏文侯暗暗称奇。

    吴起说:“您想向列国用兵,却不去寻找和聘请兵家名将,这好像孵雏的母鸡和野猫搏斗,吃奶的小狗去侵犯老虎,虽有战斗的决心,遭遇的只是死亡。从前承桑氏只讲文德、废弛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仗着兵多,恃众好勇,社稷灭亡。贤君明主有鉴于此,必定要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所以,面对敌人而不敢进战,这说不上是义,看着阵亡将土的尸体只会悲伤,这说不上仁。”

    吴起自有自己的仁义价值观,道德和功业并不互相排斥。几句话深深打动了魏文侯。魏文侯忽地站起身来,长长一揖:“请问先生,能够襄助我兴利称霸吗?”

第一部分 第50节:第二章大魏文侯(21)

    吴起不等翻译,也明白了,咱做的就是帝王师,当的就是经理人啊(职业经理人),赶紧和魏文侯四拳相抱。①

    于是魏文侯亲自在祖庙设宴,魏文侯为吴起铺席,夫人为吴起捧酒,用隆重的仪式任命吴起为大将,负责征西。

    魏文侯不是从品质角度看人,而是从气质层面选材。他不以“小恶掩其大美”,决心重用吴起。

    ①其实也不需要翻译官,吴起到各国都是讲普通话。当时诸侯各国各有自己的方言,但是当官的必须说统一的官话——即正宗的陕西镐京话,当时叫做雅言。孔子讲课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讲雅言。又,吴起与魏文侯的这番对话,据《吴子》一书,据说是吴起写的。

    吴起崭露头角,公元前409年并持续到次年的征战中,吴起西出黄河,跃过秦晋大峡谷,击秦。①吴起料敌制胜,用兵如神,连战皆捷,一举夺占了韩城、大荔、澄城、合阳、华县等五座秦国城池,魏文侯将其地置为西河郡。这是魏氏自对秦作战以来,从未取得的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吴起作为军事家的杰出才能。这也是魏文侯第一次取得疆土上的实质胜利,吴起立下了赫赫战功,使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出现兴旺景象。

    吴起把魏家的疆域,西推到陕西境内。具体是在黄河(秦晋大峡谷)以西,陕西洛河以东,一条南北狭长,东西纵深一百五十华里的战略要地,称“西河之地”,基本也就是从前晋惠公与秦穆公反复争夺的“河西五城”,在过去的百多年里,为秦国所有。终于吴起使晋人一舒百年之积怨,尽占西河之地,把战略防御前沿,推进到秦人腹地,使秦人丧失了函谷关等东部要塞的防御优势(因为魏人可以改从西河入秦地)。

    同时,黄河天堑成为魏人的内陆河,秦人东向无山川之险可守。

    秦军退过洛水以后,沿河布防,伺机反攻。吴起感觉自己背阻黄河,一旦发生战争,很难及时得到后方援助,独立作战的任务很重。他于是奉命担任西河郡守,驻扎开发西河之地,利用自己的文韬武略,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把这里变成“陕东的好江南”,表现出卓越的军政才干,“治四境之内,成驯教,变习俗,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终于把西河之地变成了可以自我依托,独立抗秦的不沉的航空母舰。
...................
本文来自: 春秋中文网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7 05:39 , Processed in 0.267422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