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系列:《新龙门客栈》,新旧武侠的黄金分割点原创 影评时光机 2019-08-06 10:56:24
我们先说一个概念:黄金分割点。
略微学过数学的朋友都知道,它的含义是指将一个整体切割为完美的两部分,这个被选择出来作为切割的分界点,便是黄金分割点。
而谁是香港武侠电影的黄金分割点?谁是横在新旧两派武侠之间的分水岭?
我选《新龙门客栈》。

第一弹:长江后浪推前浪胡金铨是香港武侠电影里,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的作品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大醉侠》和《侠女》,其中《侠女》更是拿下了戛纳电影节的最高技术奖和金棕榈最佳电影提名。

电影侠女剧照
而胡金铨所取得过的其他成绩,时至今日也依旧无几人可以超越。
我们随便拎出两个:
(1)1987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国际最出色的50位导演之一;
(2)和奖项无关,“武术指导”这个名字是由胡金栓首次提出;
如果说这些离你比较久远,那我们再说一个近的。

1990年的《笑傲江湖》(许冠杰版),那一曲荡气回肠,被誉为武侠音乐中毫无争议的王者《沧海一声笑》便出自这部作品,而这部电影,从画风到剧情,再辅以这首《沧海一声笑》,成为了武侠电影90年代最好的开篇之作。
但也正是这部作品,让“后浪”徐克他们,最终推走了“前浪”胡金铨。

胡金铨与徐克
1989年,徐克作为制片人,筹拍《笑傲江湖》,他想到的第一个导演便是胡金铨,在徐克的坚持和恳请下,已经半退休的胡金栓选择出山。
然而随着拍摄的深入,胡金栓坚持的古朴侠风、大开大合,遭遇到了徐克、程小东、李惠民等人的抵抗和拆解。
这也是新旧两派武侠导演,一次划时代的正面对碰。

最终胡金铨退隐而去,但前期铺设的“朝廷与江湖,侠义与奸臣”的大局观,已经无法再推倒重来,于是徐克大笔一挥,把后半部分变成了“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的大侠之情。
在距离《笑傲江湖》完成拍摄的两年后,同样的班底,又拍摄了另两部武侠巨作,一部是《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另一部便是《新龙门客栈》。

胡金铨版本《龙门客栈》剧照
而颇为有趣的是,《新龙门客栈》恰恰又是改编至胡金铨1966年的老版《龙门客栈》。
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当年创下的成绩无比辉煌,它参加过柏林电影展,拿下了金马奖最佳编剧和最佳作品,票房更是创下香港有电影以来的最高纪录……
翻拍这样一部作品,挑战可想而知。

但超越,不就是得拿巅峰开刀么?胡金铨如此,《龙门客栈》也是如此。
最终《新龙门客栈》以十项金马和金像提名完成了最好的致敬和超越。

于是徐克、李惠民、程小东等人,凭借《笑傲江湖》的思维碰撞和《新龙门客栈》的成绩辉煌,从内到外,全面的取代了胡金铨等前辈,成为了新时代的武侠导演宗师。
而老派武侠的代表人物胡金铨大导演的落幕,同样发生在1992年。
胡金铨的最后一部作品《画皮之阴阳法王》开拍于1992年,其后的胡金栓,在离世之前依旧奔波在各大片场,但无奈年岁已高,《阴阳法王》最终成了绝唱。

胡金铨在剧组
1992年像极了一个“前浪告别”和“新王登基”的年份,胡金铨为代表的老派武侠巨匠慢慢的淡出舞台,随之而来的则是香港武侠电影的黄金十年。
第二弹:招术威亚齐发力除了武侠导演本身崇尚的表达理念不同以外,新旧武侠的另一个分界点在动作场面的设计和升级。

老派武侠电影中,我们常见的武打动作一般是“硬桥硬马,一板一眼”居多,简单点说,就是配合招式,加以“咚”、“哒”之音,这种招式套路也被戏称为“动次、打次”。
但凡比武,必先摆好姿势,方可再行比斗。

这种风格,类似于比武切磋,讲究的是光明磊落,对打拆招。
当武侠电影持续发展,在威压等辅助设备越来越齐全以后,导演们对招术套路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动作招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观看诉求。
于是在威亚的协助下,动作场景设计慢慢的从“套路”转变为“飘逸”。简单来说:章法保留的原则下,怎么好看怎么来。

(从1992年至今,又过去了近30年,威亚+招式渐渐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观众的观看诉求,于是在这两个基础之上,又融合了特效,现在的动作场景是招式+威亚+特效。甚至部分作品中,特效已经完全凌驾在一切之上,这种改变和发展趋势,让人说不出是好是坏。但我相信,事物的发展规律,永远逃不开返璞归真、物极必反这些道理,当特效等外在发展到极致时,也许又会重新走回追求武术本身的路子。)
老派的武侠电影中,出剑、出拳的招式清晰可见,该从哪里出,刺向哪里去,再从哪里收,都有其既定的套路和要求,不能乱了,或者错了丝毫。

但新派武侠不是,它首先淡化了规则,强化了怎么好看怎么来,于是原本清晰可见的招数变成了看不见的拳影剑风,甚至在常规思维下不可能出剑的角度,也愈发的常见。

在“出招速度”提升的前提下,新派武侠又同时取消了那种熟悉的“咚”、“嗒”之音,换成了更为全面的“辅助之音”,它或者是兵器相交的声音,或者是琴箫合奏的一段曲,甚至部分场景还有着“独白”和“唱词”。
在《新龙门客栈》中,从电影开篇到结尾,琴箫之音便未曾断绝。
它诉说的内容,或儿女情长,或铁马嘶鸣,或大漠孤烟……

如果你闭上眼睛,用耳朵去听这部电影,随着音乐的不断切换,你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同样会进行切换,而不再是从前单调的对白和“动次打次”。
这些在当时略显新奇的改变,再加上动作场面又变得更为飘逸和凌厉。

于是当《新龙门客栈》一出,所有观者便都沉浸在这种新派风格中,不能自拔,为之痴迷。
故而论及新派武术风格的创新和使用,《新龙门客栈》毫无争议当属第一。
第三弹:音乐画面惹人醉如果说“导演思维碰撞”和“动作招式升级”便是新旧武侠的切割点,那同样在1992年上映的《笑傲江湖2》,其实做的要比《新龙门客栈》更为出色,毕竟它有着一个更为适合新派武侠风格的李连杰。

92版《笑傲江湖》剧组合照
这两部电影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制作团队同一个班底,当年敲定的男女主角同样也是李连杰和林青霞,后面因为改换门庭等诸多因素,最终换成了梁家辉。
但毕竟是同源相生,从内核上来说,二者应该不分伯仲。
但为何论及分水岭,却依旧要首推《新龙门客栈》?
便因为这第三个原因:画面质感和江湖的韵味。

金镶玉(张曼玉 饰)
如果说《笑傲江湖》的画风是美、是灵、是天高任鸟飞,风云出我辈。那《新龙门客栈》的画风便是壮、是阔,是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
这是两种不同的画风和特色,传达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江湖,但《笑傲江湖》常有,而《新龙门客栈》罕见。

从1992年至今,在描写我国西北大漠的诸多影视作品中,依旧无人可以超越《新龙门客栈》所带来的壮阔感和沧桑感。
无论你是否去过大漠,当你看完《新龙门客栈》以后,你将会对大漠有着全新和清晰的认知,它在你的脑海里将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是一种立体的,有温度、有色度的动态影像。
电影中周淮安、金镶玉、邱莫言三人围杀曹少钦的那一幕画面更是其中的巅峰。

三人小分队
漫天飞舞的黄沙,由远及近不断切换的镜头,刀与剑相撞的铮铮铁鸣、四道模糊的身影上下纷飞……
当这些糅合成一个整体,就算不是后无来者,但想超越,却也极难极难。

“龙门客栈”这个地标,以及周淮安、金镶玉这些名字,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被人不断翻拍和嫁接使用,但无论怎样穷尽解数,提及金镶玉,你能想到的一定是张曼玉,提及“龙门客栈”,你想到的一定是1992年的这一版。
它如同一个完美的分割点,横在新旧两派之间,让两边的风景都停留在了最美的瞬间,它即是新派武侠的开启之作,也是终结老派武侠之风的屏障之作,这就是《新龙门客栈》。
(文/影评菌)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