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至今仍未明白,为啥电影都在越拍越长原创 新周刊 2020-08-28 10:49:04
文/王中中
如果以“一部电影的时长”为单位,你会觉得那是多长的时间?
90分钟120分钟甚至200分钟都成为了可以接受的电影时长。当然啦,如果你认为电影越长越值回票价,那就是“我赚了电影行业亏了”。
最近进过电影院的人大概都经历过,所有片长超过2小时的“超时”电影都需要幕间休息5分钟,才能再继续播放。
观影2小时,休息5分钟。我总觉得这句slogan怪怪的……像是感冒药广告。
我看了5场电影,1次《星际穿越》、1次《极速车王》和3次《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确实是有工作人员提醒离场,然后进行座位消毒。
比起吐槽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举动,我更感兴趣的是,似乎不知不觉间所有的电影都在越拍越长。
比如最近宛如过年的DC粉丝。扎克·施奈德导演剪辑版的《正义联盟》发布了正式预告,将于2021年登陆HBO Max,时长4小时。
像我这种路人4小时剪辑版真的无福消受,只能向DC粉奉上最诚挚的祝福——恭喜你们守得云开见月明!
更迷惑的是扎导解释说这一版《正义联盟》将分为4个部分分别播出,每部分时长1小时;然后也承诺会提供一个让观众们完整观看整部电影的方式。
说实话无论DC也好漫威也好,像这种“英雄集结打败敌人再一次拯救世界成功”一句话就能总结完的超英电影套路,真的有必要拍这么长吗?
思前想后,只能勉强用“因为电影都越拍越长了”解释的我其实并没有被自己说服,于是我去做了点功课——所有的电影真的是越拍越长吗?
说起来电影越拍越长,热爱“导演剪辑版”的诸君也要负点责任。比如我看过最长的导演剪辑版,《指环王》三部曲加起来快12小时。
凡影公众号曾经拿IMDB的数据做过分析。从1906年到2013年的百年间,电影的平均片长明显长了很多,但近些年有轻微下降趋势。
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多。20世纪50年代之前,电影片长增长了15-30分钟,而50年代之后,平均片长一直在90分钟徘徊。
再直接一点。20世纪40年代,电视的普及让当时尚未成熟的电影行业突然天降一个劲敌——电视剧。为了对付这个更加亲民方便、走邻家哥哥式路线容的“敌人”,为了抢走那些沙发土豆,电影只能另辟新径。
还是数据最直观。这样看来,电影百年的时长均值并没有相差很大。
比起电视,电影的优势在于电影院能给观众更强的浸入感,更适合展现宏大的场面。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制作方选择提高成本拍摄史诗大片,来留住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
所以从1931年到1960年,高票房电影的片长上涨了30分钟,120分钟的片长也几乎成为了接下来50年里的行业标准。
也就是说,2小时的电影我们作为观众已经看了半个世纪,早已习惯这种长片。
根据希德菲尔德“三幕论”,一个被完整叙述的故事应该包含三部分:
1.开端——建置(25~30分钟);
2.中段——对抗(50~60分钟);
3结尾——结局(25~30分钟)。
要完整讲完一个故事,一般来说90~120分钟足够了。但为什么我们依然会觉得电影在越拍越长?
虽然其实我还挺喜欢“自虐”看长片的。比如今年被大家集体吐槽的《爱尔兰人》我就看得很来劲甚至还看了两遍。
这就涉及到一个新名词——视觉动作指数(visual activity index),指的是每部电影每个镜头的动作数量(即一个镜头所包含的内容)的平均数。
简单粗暴点,直接理解为电影画面包含的信息量就可以了。
在一项针对好莱坞电影变化的学术研究中(Cutting et al ,2011),研究者选择了1935年到2015年这70年间的150部电影作为样本,分析了这些电影的“平均镜头长度”和“视觉动作指数”。
请搭配上下文分析观看。
镜头长度越来越短,而画面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
这意味着在电影片长不变的情况下,镜头总数大幅增加的同时每个画面内容也在增多——这就让电影的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也越来越密集。
镜头的总数会因镜头长度减短而增加,同时每个镜头所包含的内容也在增多,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不仅电影的节奏加快了,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电影越拍越长。因为画面信息变多,意味着电影越来越“烧脑”,所以在观感上我们会觉得电影变得更长了。
说了这么多,这篇“伪科普”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下次你在电影院中场休息的时候,抓紧5分钟时间,找上感兴趣的人搭讪——嘿,你知道为什么电影越来越长吗?
只能帮大家到这了。这周末,欢迎大家都去影院活学活用呀。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