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更多的父母开始为孩子写作文犯愁了,这是件好事,说明家长们开始慢慢理解,写作不再是提高语文成绩这么简单,里面埋伏的其实还有思维、表达这些综合能力。
现在这些孩子们长大,很多工作都要给机器人替代了,那时候,有想法、会表达就成了一个人真正决胜职场的关键。
意识到写作重要,但好方法很有限,学校没有专门、有效的写作训练,培训班靠谱得又太少。我受不了抓挠,四处求教,得了这个简单的法门,拿自己的娃当小白鼠,一试之下,效果竟然很好,在此分享给大家。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出声读自己的文章。但是,要在两种场景下读,一个场景在家里,一个场景是面对老师,这两种训练,分别有一位大师把关,他们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泰斗叶圣陶和红学大师冯其庸。
用两个故事讲透他们的方法:先说叶圣陶的朗读作文提升法。
叶圣陶
叶家的子女写作文,都挺紧张,家里躺着这么一个语文大家,压力不小。他们写完作文,都会恭恭敬敬捧到父亲面前,请父亲检查、指点。
据他们的回忆,文章送到面前,叶圣陶先生不会直接接过来看的,通常的方法都是——让孩子读,自己则半躺在摇椅上闭目听。
这厢凝神倾听,随时打断、提问。什么时候打断呢?一点都不高深,就是在没听明白的关节处停下来问。孩子写文章,可能觉得自己都写明白了,但听的人觉得字句含混、语焉不详,就要停下来问,你到底想说什么。
孩子把老父亲没听明白的地方一一标注出来,回去沉淀一下,修改出来,拿过去再读,直到老父亲把文章想表达的地方都听明白了,再点头通过。这时候,一篇文章之前不管有什么毛病,这会儿也都改得差不多了。
这个方法看着太简单了,背后藏着的却是写作的至理。为什么要写作?无他,就是想把自己所观、所思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第一要义不是文采斐然,不要求每个孩子都有文学家的天分,而是要把想说的话都说明白,让别人听懂,“辞达而已矣”。
可惜现在的语文老师大多不愿意明白这个道理,不管孩子表达的是否明白,一味强调“花言巧语”,鼓励好词好句,弄得孩子们满嘴的形容词和排比句,话始终说不明白,道理也讲不透。往小了说,是养成了一个说话混乱的孩子,拔高一些,是养成了一个说话不清楚、不会讲理的民族。
这么看,叶圣陶先生的小方法,背后藏着的是写作提升的大秘诀。
然后看冯其庸先生的故事。冯先生是红学大家,当年在无锡教中学,因为写一手好文章,被拔擢到中国人民大学教大学语文,后来又精研《红楼梦》,学问渊博,让人崇敬。他的一手好文章,除了自己读书多、爱思考,还有一个小诀窍是上初中时一个有见地的老师训练他用过的。
冯其庸
在冯其庸先生的回忆录里,记着这个丁老师的故事。
这位丁老师给冯其庸带初一语文,让班里的孩子记住一句话:“自己写的作文要能背。”这个要求好奇怪,很多孩子都不理解,但丁老师要求很严格,作文交上来,不管是用文言还是白话,都要能复述出自己文章的内容。
这一点要求看着蛮横,当下的家长很多会认为是无理取闹,说老师给孩子增加额外负担了,但真是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好办法。自己写的作文,框架如何安排、文辞如何遣派、思路如何推演,心里应该是清楚的,背起来不会很难。要紧的是,为了能复述给老师听,必然要出声诵读几遍。
写作文的时候,要么一气呵成,要么扭捏成章,文章的好坏都不易察觉。及至写成,读给自己听,不顺畅的地方就跌落一地,自己也知道哪里别扭,哪里需要调整了,如此,作文没交给老师之前,先能下笔修正一下。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让老师的妙笔改动之前,自己先读,不求生花,只需要确认心中想的意思是否都说明白了。文章的最高标准,一定不是高妙神奇,而是简洁、明白,反复读,只为确认这一件事,是否通顺,是否明白!
冯其庸回忆说:
“ 丁老师未必会要求每个孩子都背完才交作业,但要求告知,这篇文章你交之前诵读过五遍还是十遍,读了这么多遍,他才会收。他会随机叫住一个孩子,让他背几段,背不出来,拿回去继续。”
有孩子叫苦不迭吗?冯其庸没说,但他表示很受用,这样独特的训练方法,最训练孩子面对作文的正确态度,和说话、写作一样。
真希望现在还有这么有操守的语文老师,也真希望这样的语文老师出现之后,不要给“不明真相”的家长们投诉、赶走。
-END-
作者 | 姜山父老
责编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