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补益不当殒命的启示原创 乐天夕阳红 2020-08-29 01:08:53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斯人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因其文、词颇多于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现其文命题之考试。故时学者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苏轼是养生家,写过许多养生诀,他曾告诉友人: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比大贵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 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都更加富有。 安步以当车 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 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来代替对美味佳肴的贪吃无厌。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流放。公元1101年5月,他结束7年岭外游官生涯,北归途中来到真州(今江苏镇江)。当时正值暑热湿盛,苏轼因为舟中热不堪耐,晚上露宿船头,加上饮冷过度,患上泄泻之疾,而且出现了胸膈作胀、高热不解、齿龈出血的症状。此时,苏轼却没有去看医生,而是自作主张,先是自制黄芪粥饵服,后“用人参、茯苓、麦冬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之,余药皆罢也。”一个多月后,终因“上燥下寒,气不能支”,病情缠绵不愈,逝于常州。
清代学者陆以湉在《冷庐医话?慎药》中谈及苏轼之死时指出,孟浪服药,误用冲剂,是导致其病症不治的原因。他分析说,苏轼因感受暑湿之邪,复又饮冷而致暴泻不止,此时用黄芪药不对症,有“闭门助邪”之虞。黄芪性温味甘,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才对症。而苏轼所患为邪热内蕴未清,此非气虚阴伤之病。加上苏轼后来又擅自服用人参、麦冬,岂不更贻误病机,火上浇油?清代文学家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里也谈及苏轼的猝死。他指出:苏轼因暑邪内伤胃腑,导致出现发热、烦渴、牙龈出血等症状,此时应随机应变,用甘露饮、犀角地黄汤等治疗,因为这些中药方具有清热凉血、化湿祛邪的功效。然而,苏轼却自恃谙知医道,只寄希望于饮用人参、茯苓、麦冬的煎剂温补,以致后来或因酸中毒、或因尿毒症、或因毒血症等休克死亡。
清代医学大家徐大椿曾经说过:“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也。”苏轼的暴死既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也给了人们一个警示:即使是再好的滋补品、补药,也要根据自己体质的特征,适当进补,才能延年益寿。反之,如果不分阴阳气血,不辨寒热虚实,滥用偏食,就会造成人体的阴阳平衡,变生出其他疾病或引发急症,不但有害健康,还可能危及生命。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