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上过军校的毛泽东,如何成为军事家?还写一篇文章教给其他人原创 温乎 2020-09-04 21:00:00
壹·书生掌兵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该如何继续下去,成为当时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商量以后该怎么办。
大家讨论了一天,基本确定下来,既然蒋介石以军队自雄,那么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军队,才能不做砧板上的鱼肉。
正在其他人讨论的时候,毛泽东吸了一口烟,向在座的同志们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能抓住枪杆子是好事,问题是谁去呢?
当时的高层几乎都是书生,没人懂军事啊,在会议上喊口号容易,真要穿上军装带兵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
毛泽东说,我去吧。
他以前是小学教员,还做过工会和农民工作,唯独没有准备要打仗,除了当过半年兵以外,年过35的毛泽东基本上没有任何军事积累。
但他还是去了。
国家沦落至此,革命已陷入最低谷,既然必须要做军事工作,那么舍我其谁,不会就学嘛。
毛泽东回到湖南,把平江、浏阳、安源等地的工农武装组织起来,和卢德铭的警卫团组成一支4000余人的武装,准备在9月9日发动秋收起义。
他们的任务是......打长沙。
长沙是湖南省会,区区不到万人的军队想打下来,谈何容易。
起义后不久,军队损失惨重,不得已,毛泽东和工农红军转战井冈山,准备在山沟沟里求生存。
短短2个月时间,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师长余洒度逃跑,攻打长沙的任务也没有完成,进入井冈山的军队可谓是残兵败将。
毛泽东的军事首秀,就此失败。
此后很长一点时间内,毛泽东依然不懂军事,他自己都吐槽:“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
井冈山也没有专业军事人才,不能给毛泽东任何帮助,他们只好有什么问题处理什么问题,暂时保住革命火种罢了。
毛泽东特别想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可军队不是有人有枪就行了,关键是人和枪怎么用,这就需要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可惜毛泽东都没有。
第二年,朱德带着南昌起义余部到井冈山,井冈山的人们喜大普奔:“终于来了一个会打仗的。”
嗯,这话说的,毛泽东不要脸面啊。
朱毛会师以后,两支军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做军长,毛泽东做党代表,陈毅是政治部主任。
其下辖3个师,朱德、毛泽东、陈毅分别兼任师长。
毛泽东以前都是做书记或者委员什么的,做师长倒是头一次,感觉有点新鲜,他在腰上挎了一把驳壳枪,对朱德说:
“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会师仪式结束,他把驳壳枪交给警卫员,此后大半辈子都没怎么碰过枪。
因为打心底里,他就不认为自己是一名军人。
不做军人就不做吧,可您身为井冈山的主要负责人,不懂军事就说不过去了,而且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懂军事,如何领导革命呢?
毛泽东痛定思痛,文人也能领兵打仗的嘛。
早年间,他在湖南读书万卷,尤其喜欢哲学类书籍,多年来积累了一肚子奇怪的知识,江湖人称“哲学王。”
既然不懂军事技术,那就索性不学了,不如以哲学和历史为基本盘,站在更高维度研究战略问题。
这个怎么理解呢。
因为随着朱德等职业军人到来,红军已经有很多专业的战术指挥人员,但战争是和政治、经济、组织连在一起的,现在唯独缺一个能够总揽全局,并且告诉职业军人们,革命战争需要怎么打的统帅人物。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你们看着办。
用21世纪的互联网术语来说,这叫差异化竞争。
要是毛泽东拼命研究军事技术,不过是多一个军事将领而已,只有跳出固定思维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才能培养出别人没有的能力。
从此以后,毛泽东找到自己的长处,而且完美契合革命战争的需要,逐渐走上一条战神进化的不归路。
朱德不是有一套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嘛,敌进我退、敌驻我绕、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把十六字诀学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每次战斗之后,各级干部都要召开总结会议,分析战斗赢在什么地方,输在什么地方,以后有什么要注意的等等。
这些总结经验,最后都会汇总到毛泽东的案头,成为他学习军事的教科书。
而且革命年代不允许毛泽东坐办公室。
每次战争的时候,毛泽东都和朱德一起带兵出征,不论是战略方向的谋划或者组织战役,他都要亲自参与。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学,一点一点的练,短短几年过去,毛泽东从完全不懂军事的书生,进化成一个理论和实战都很优秀的军事统帅。
如果只学理论和经验,容易成为书呆子,只管战场厮杀,容易变成猛将,基本和进步说再见了。
毛泽东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路子,走的特别好。
到历次反围剿战争的时候,毛泽东居然指挥的还不错,在军队里收拢了一批铁粉。
但毛泽东学习军事的方法,其他人不太明白,尤其是留苏回来的人们,根本看不起没受过专业训练的毛泽东。
1934年,长征到贵州的红军召开遵义会议,凯丰指着毛泽东骂:“你那些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
毛泽东反问凯丰:“你来说说《孙子兵法》有什么内容?”
凯丰无语,说不出来。
毛泽东告诉他:“别说你没看过《孙子兵法》,我特么也没看过。”
就这么个人,竟然能带着红军四渡赤水走到陕北,让曾经看不起他的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从事后来看,总结经验和参与战争,是毛泽东学习军事的方法,那他到底学到什么东西呢?
不要急,毛泽东会亲自讲给你听。
贰·著书立说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
此时的毛泽东经过多年历练,已经完成凤凰涅槃一样的蜕变,脱去凡人稚嫩的躯壳,成为站在云端俯视人间的领袖。
随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还有井冈山时代就创办的红军大学,次年2月,红军大学扩建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专门负责培训干部。
红军大学想请毛泽东做演讲,给学员们说说,中国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红军该如何取得胜利。
毛泽东说,没问题啊。
事实上,10年革命战争让他有深厚的军事积累,1年长征的艰难困苦,让毛泽东的经验融会贯通,犹如打通任督二脉一样。
他有太多话要告诉同志们了。
用武侠小说的说法,类似于毛泽东行走江湖自学成才,在比武大会上力压群雄,现在终于要写一部媲美《乾坤大挪移》的武功秘籍了。
不过闷在屋子里冥想,很难把经验提炼成理论,毛泽东还需要一些专业的教科书辅助,才能完成一部理论创作。
当时毛泽东在陕北,穷山沟沟里只有黄土和小米,几乎找不到什么参考书,便给在西安的叶剑英和刘鼎写信,嘱咐他们买一批军事书籍送来。
叶剑英和刘鼎接到书信,到西安书店里剁手扫货,买了一堆军事方面的书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翻了翻,很不满意。
因为他们买的都是军事技术方面的书,估计以为毛泽东要学着当将军呢,毛泽东也很无奈啊,我又不是带头冲锋的,你们给我买《枪械操作手册》干嘛?
这可是蒋介石的专用宝典。
他又给叶剑英和刘鼎写信:“千万不要买普通战术书,只要买战略书、大兵团作战和战役学的书。要是有《孙子兵法》也买一点。”
是的,凯丰不是说毛泽东用《孙子兵法》指挥么,那他倒真的要研究一下《孙子兵法》了,要不然也对不起凯丰的鄙视。
如此三番五次,毛泽东收到大量军事书籍,然后坐在陕北炕头仔细研读,联想到自己的实战案例和经验总结,一条清晰的脉络,出现在毛泽东的脑海。
他走到窑洞的书桌前,用毛笔写下一个标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他从战争的概念说起,引申到红军参与战争的目的,然后缩小范围,说到如何确定一场战争的战略,战略确定下来如何执行,执行的过程中有问题该如何挽救。
从宏观到微观,由理论说到操作,层层递进,精彩极了。
说完战争的章节,毛泽东再次转移话题,从纸面上的战争概念,回到中国革命战争的现实场景,分析了中国的革命和战争。
最终毛泽东断定:
在没有民族战争的时候,中国内战的形式就是围剿和反围剿。
红军力量弱小的时候,国军是围剿的一方,红军是被围剿的一方,当红军力量强于国军的时候,国军就成了被围剿的一方,而红军是主动围剿的一方。
短短三句话,把数十年中国战争都算准了。
红军力量弱小的时候,是被围剿的10年土地革命战争。日本侵华出现民族战争,围剿和反围剿暂时放下,进入国共联手抗日阶段。
红军力量强大起来,便是横扫天下的解放战争了。
看到这里,你服气吗?
毛泽东把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都说完以后,才根据摆在面前的现实条件,用最大篇幅写出“我们的战略和战术。”
那年12月,毛泽东到红军大学演讲,内容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赢得学员们的满堂彩。
叁·毛泽东的方法论
我们要用一个章节来分析毛泽东的文章,大家不要嫌枯燥,因为这篇文章才是毛泽东方法论的精髓。
而这也是毛泽东从书生到统帅的秘诀。
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通了,学会毛泽东的这套方法论,保证你能切换到任何领域,不论是工作也好专业也罢,都能成为学霸。
来,喝口水,我们开始。
毛泽东做任何事情,都喜欢从事情的本质着手,然后逐渐向外层层递进,经过周密的分析论断,最终得出解决目前困难的办法。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剥洋葱的过程。
第一步——明白战争的概念。
可能有人会说,战争不就是打仗杀人嘛,还有什么好说的?
没错,战争就是打仗杀人,但是毛泽东说了,一切事情都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不把战争的概念说明白,其他问题就说不下去。
这也就是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所以毛泽东说:“战争是阶级、民族和国家的最高斗争形式。”看到了吧,战争就是打仗,但不是鸡飞狗跳的乱打,而是以战争完成革命的目标。
红军的战争目标,就是以战争的手段结束战争,由我们来开创一个太平盛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战争。
这就是红军的战争。
其实这个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在毛泽东看来,从来没有单纯的军事问题,军事向来都是服从于政治的。
比如在井冈山的时候,很多职业军人的态度很明确,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什么根据地建设、搞经济、宣传等等,和军队没有半毛钱关系。
毛泽东说,不对。
他觉得,红军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以外,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要是没有后面几项工作,红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他们大吵一架,毛泽东说不过其他人,被轰下领导岗位。
但事实证明,还是毛泽东赢了。
明白战争服从政治的立场以后,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分析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了。
第二步——取胜的关键是战略正确。
既然是战略,必须服从于战争的全局,而不是只关心某些细节问题。因为细节是服务于全局的,只有全局战略没毛病,细节才能做好。
比如你要做一盘炒肉丝。
所谓全局就是肉丝、油、盐、火候、锅碗瓢盆都要有,而不是只关心肉质好坏或者火候大小。
哪怕肉质再好,你的油放多了或者火候太大,做出来的炒肉丝都不成功。
反过来说。
你的肉质不要太差、火候不要太过分、油盐不要多放......只要每个步骤都能做到60分,基本能做出一盘成功的炒肉丝来。
这就是战略和细节的区别。
而制定战略的关键,在于抓主要矛盾。
你把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并且处理的很好,即便其他细节有些失败也不要紧,整个全局不会出大问题。
你要是放着主要矛盾不管,反而去管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便你的细节处理的再好,也丝毫没有胜利的可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和项羽,刘邦抓住分封天下的主要矛盾,屡战屡败却能在垓下一战功成,项羽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百战百胜,终究丢了江山。
毛泽东厉害也在这里了。
甭管什么事情,他都能给你抓出主要矛盾来,然后一举逆转乾坤。
比如在实力悬殊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发现红军的生死线不是地盘,而是保存有生力量,让红军战士都能活下来。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所以呢,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时候,红军不和国军硬拼,动不动就跳出包围圈从背后捅刀子。
胡宗南进攻延安,毛泽东带着解放军兜圈子,只要人活下来,尽可以把城市送给国军,也让蒋介石高兴几天。
那么做到照顾全局,并且抓住主要矛盾以后,该怎么办呢?
第三步——知己知彼。
其实这个不用毛泽东说,自古以来的名将都知道,只不过毛泽东把“知己知彼”做为方法论,放在他的文章里了。
既然是路边的大道理,所有人都知道啊,那为什么能打胜仗的名将很少,而经常打败仗的人很多呢?
毛泽东甩出杀手锏:“他们都是懒蛋,不愿意侦察战场嘛。”
在毛泽东看来,但凡将军们勤奋一点,尽可能多的侦察敌我双方情况,然后把各种材料汇总在一起分析,自然能捋出一条内在联系。
这条内在联系,便是战场的规律,也是军队取胜的关键。
比如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时候,红军兵力少武器差,毛泽东感觉很不好打,烟头塞满烟灰缸也没想出办法。
后来他就想,发愁有什么用,要行动起来。
毛泽东和彭德怀到白云山转悠一天,要么看山脉地形,要么模拟两军作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军团在某地正面迎敌,旁边正好有座山,方便军队隐蔽行军,那就让三军团绕到背后打包抄。”
此外还有其他军队配合一三军团。
他们实地侦察战场,得到第一手材料,才能分析出作战胜利的关键问题。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第二次反围剿大获全胜。
其实写文章也一样,我是感受很深的。
但凡我在写文章之前,读几本书、十几篇参考论文,往往能发现一件历史事件背后的隐藏逻辑。
由于材料丰富,我写起来特别顺利,大家看的也比较开心,阅读量也会很高。
要是时间仓促准备的材料不足,我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很拗口,大家也不爱看。
哎,终究是懒。
知己知彼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
倒也不是,毕竟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随时会变得和计划不一样。
第四步——随时调整战略。
毛泽东有个特点是“不二过”,意思就是,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
他每次发现战略执行过程中有问题,马上侦察研究,然后根据新的战场情况,调整战略部署。
所谓知错能改,不过如此了吧。
比如解放战争的时候,毛泽东原本的打算是打外线,争取6个月取得较大胜利,和蒋介石议和。
但是粟裕不同意,向毛泽东建议在苏中内线作战,先解决当地的敌人。
毛泽东仔细考虑,感觉有道理,便同意粟裕内线作战的思路。结果打出苏中“七战七捷”的成绩,随后在孟良崮全歼张灵甫的王牌74师。
战略方向调整的很及时。
后来,毛泽东命令粟裕带部队过长江,在长江以南开辟战场牵制国军,粟裕想了想,过长江也不一定有多大用,不如留在中原打大仗。
粟裕再次给毛泽东发电报,说出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怒了,让陈毅和粟裕来说清楚。1948年4月底,陈毅和粟裕亲自面见毛泽东,详细汇报了华野不过长江的方案。
听完粟裕的汇报,毛泽东和同志们商量一下,觉得粟裕说的有道理,便同意粟裕的意见,让华野留在江北打大仗。
半年后,淮海战役开幕。
所以说,哪有什么一击必杀的绝招,无非是先确定一个大方向,然后在操作的过程中随时调整而已。
毛泽东也不是神,不可能算准一切,他也需要知错改错,保证不犯第二次。
战略执行到这一步,基本胜利在望了。
需要补充的一点,在毛泽东的文章里,不是只有国家才是全局,那些军团、师、旅、团等等,都是各自部队的全局。
所以这套方法论可以用来指挥全国战争,也可以用来指挥团营战斗,简直是军事将领速成手册。
毛泽东也说了,做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需要多练,但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并不难。
只要好好学习上面的4个套路就行。
要是还不明白,就赶紧实际操作起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肆·教员
1965年7月,桂系智囊程思远陪李宗仁回国,毛泽东在招待他们的时候,突然问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
程思远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毛泽东也不卖关子,直接告诉他:“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可不是嘛。
刚参加革命战争的时候,毛泽东完全是军事门外汉,连最基础的军事常识都不明白。
但毛泽东周围有一群非常优秀的职业军人。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把军人们的经验都学习过来,犹如百川归海,所有人的小经验,都流到毛泽东的脑子里。
如果仅仅如此,毛泽东也不是后来的毛泽东。
最重要的是,他能用自己独有的哲学思维,把红军实战的千百种小经验,总结成一套适合所有人的方法论。
毛泽东再以统帅的地位,把他总结出来的方法论推广到全军、全党、全国,形成一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向循环。
不仅毛泽东从书生转型成军事家,还把基础不高的红军干部,塑造成所向披靡的战将,更是让装备极差的红军变成雄师。
归根到底,军事统帅毛泽东根本不是带兵的,而是将将者。
他告诉亲手培养出来的将领和干部们,什么时候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结束......具体怎么做,你们自己看着办。
要是工作中有什么问题,仔细看他的文章。
而其他人读毛泽东文章的时候,又能把琐碎的小经验融会贯通,让能力和思想进一步提高。
这样高层和基层频繁沟通,于是,领袖和人民成为铁板一块。
晚年的毛泽东敢说上井冈山找红军,因为将领们都是他亲手培养起来的,谁的能力强一点,谁的成功战绩多一点,他根本不在乎。
孙悟空的能力再强,还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不成?
毛泽东有登峰造极的方法论,哪怕给他一堆烂泥,都能捏出人样来,然后带着这群人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就叫教员。
伍·昨日今朝
毛泽东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当然有时代塑造的原因。
据统计,土地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战役就有数百次。
这还是比较大的战役才能被记录下来,至于别人报上来的小型战斗,他都不知道分析了几万次。
这就像高三学生刷题一样,只要方法没错,肯定是刷题越多成绩越好,毕竟各种题型和解题思路都太熟悉了。
从秋收起义到抗美援朝结束,毛泽东亲自参与了25年战争岁月,什么样的战争没经历过,建国后的金门炮战、对印自卫反击等战役,毛泽东颇有信手拈来的意思。
可以说,毛泽东是题海战术锻炼出来的学霸。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用毛泽东的方法论做军事家,想都不要想了,题库都没有了,你拿什么练手去。
但是毛泽东的方法论,完全可以切入到其他领域啊。
用来做互联网产品,可不可以?
用来做一个项目,可不可以?
用来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可不可以?
哪怕快递小哥用来送买卖,也能琢磨出最少的路线送最多的单子,做个业务小能手基本没问题。
只要你想进步,毛泽东永远会帮你。
因为,“我不在了,你们就是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