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滚动——中国古代马车详细图鉴原创 考古军中马前卒 2019-09-16 20:54:18
中国的“车”是何时诞生?现存历史文献中众说纷纭,有上溯到黄帝时代的,如三国谯周所作《古史考》云:“黄帝作车,至少昊始驾牛,及陶唐氏制彤车,乘白马,则马驾之处也。” 《周易.系辞下》又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但更多的人认为是车为夏禹时代的奚仲所造,如“古者羿作弓,羿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墨子.非儒》);“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荀子·解蔽》);“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管子.形势解》);“造车者,奚仲也”(《尸子》);“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奚仲为车。”(《淮南子。修务训》);“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对作篇》)等等。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7aeabfe1cf2943f0b04c91162aae6ab5?from=pc)
奚仲造车的传说
虽然关于“车”的发明,前人争论不休,但这些记载可以达成一致的是,中国最迟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有了马车。然而,到现在为止,通过考古发现所肯定的双轮马车始见年代为商代晚期(河南安阳殷墟),比文献记载的仍旧晚了近千年,因此给中国马车的出现留下很多可探索的空间。
无论如何,基于当时的生产条件,我们都倾向于建议将“车”的发明归功于整个团队而非个人(当然,某些聪慧过人的个人可能起了重要作用)。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马车已经涉及很复杂的机械设计(相对于当时的生产力),包含大量零部件和工艺,所彰显的智慧让人拜服。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6ab94dffea1c4f4599f1400e4d11df30?from=pc)
安阳殷墟遗址的马车遗存
现在,我们试着解剖一辆马车,介绍它的主要构成:
一.车后部:轴——一根大圆木,负责承担车载的重量,两头穿车轮。轴中间粗,两头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车轴则不转动,而是跟车体固定在一起。
轮——圆形,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通常用火烤木料后輮成弧形拼接而成。
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呈纺锤型,中有圆孔,使轴可以穿过,表面有一圈榫眼,用来插辐条。为了保持行车平稳,防止转弯时车辆侧翻,毂一般会做的很长,来提供足够的支撑面,有时还会在外面套一个金属套。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7d8cea7ecb9d4aecb8b2632b1bf5963e?from=pc)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e444181a78d8446b9eea69a867f80a02?from=pc)
青铜毂饰,洛阳博物馆藏
辐——也称辐条,车轮中一根根的木条,可支撑轮圈。
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
軎(wèi)——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
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軎的金属条,防止軎脱落。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285fa4ccd924348a8646d1108daf004?from=pc)
青铜车軎,固原博物馆藏,可见用于穿辖的孔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f07d0abd88b64fd1867c02130d19d9bf?from=pc)
人形车辖,洛阳博物馆藏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b554b326bf744acdaaa063b78b60c1c0?from=pc)
组装好的辖軎
轸(zhěn)——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古人会用皮条等编织成网状绷在轸上,仿佛绷床,上面再放置垫子,褥子一类。不但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疾驶或磕碰时造成的颠簸。
轼——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杆,便于人驾车中倚靠或扶握,以保持平衡。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667426412dc74755a94fa4b938b5547c?from=pc)
二.车前部:辕——车厢前架牲畜的木杆,另一端与轴相连接。辕亦被成为辀(zhōu),“马车称辀,牛车称辕;单根称辀,两根虽装在马车上,亦多称辕”(《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孙机),可曲可直。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5f3ecf9c470e4a628dc42b88a69873b9?from=pc)
衡——车辕前端的横木,便于使拉车的牲畜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前行。
轭——驾车时正好卡在牲口脖子上的部件,双轭装在衡上,以衡与辕的交叉点为中心,分别固定在左右两段的中间。轭一般为人字形,底部两端向外卷曲,方便固定在马颈处。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8503065bc6664942b60e7ba20de50bb0?from=pc)
铜轭,平原博物馆藏
銮——纯粹的青铜装饰,也称銮铃。内部的铜丸会在马车行进中发出响声,《诗.大雅.韩奕》中就有“百两彭彭,八銮锵锵”( 百辆车队闹攘攘,串串銮铃响叮当)的记载。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a2f2465fbadd40169fad66663c5337a2?from=pc)
青铜銮铃
伏兔——由于轴和辕是十字交叉连接在一起,辕的一端置于轴的正中心,辕本身的厚度会使得轸和舆放在上面时很难固定,容易晃动。古人为了让车厢部分平稳地放置,于是在轴的两侧放置两块伏兔(厚度与轴直径相当),垫出一个水平面。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0fbd07d038954bf584c7bf1e169d67ee?from=pc)
秦始皇陵铜车马二号车底部
三.马具相关: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的统称。
靷(yǐn)——帮助车辆前行的皮带,将牲口与轴垂直相连,提供向前的拉力。
衔——由于马的口腔内部有一块中空区域,将衔放在马嘴中勒住,如果有转向需求,御者只需扯动马衔,疼痛将使马快速反应。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690d1da2505549ed9b0238646aae295b?from=pc)
马具示意图,以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为例
当颅——即当卢,系于马头部的饰件,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形态各异,如同花钿之于美人。
![](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534a5077784a4374916317da936128d2?from=pc)
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的辔头及当卢
以上仅为车马具的主要部分,其余细节限于篇幅无法一一罗列,大家可以根据这张详细的示意图对照研究。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b725a8dfa08a44b39e1d49443bf8939b?from=pc)
至于中国古代马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改变,中西方马车有什么相似和差异,我们会在下一篇中继续介绍。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