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答案版 1.原文、注音及朗读节奏: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 (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本文选自《陶庵梦忆》。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3.梳理文意: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五年十二月,余(我)住西湖。大雪(下雪,名词作动词)三日,湖中人鸟声俱(都)绝(消失)。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是日(这一天)更定(晚上八时左右。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矣,余拏(撑(船))一小舟,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衣炉火,独(独自)往(前往)湖心亭看雪。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枝叶上形成的白色雾凇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全)白。湖上影子,惟(只)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一点、与(和)余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倒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道痕迹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还有那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相对)坐,一童子烧酒(煮酒),炉正沸。见余大喜(非常高兴),曰:“湖中焉得(哪能)更(还)有此人?”拉余(我)同饮。余强(尽力)饮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而(表顺承)别(告辞),问其(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此地)。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及(等到)下船,舟子(船夫)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曰:“莫(不要,别)说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更(还)有痴似(像)相公者。”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4.课文探究: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西湖湖心亭。 (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湖心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痴。 (5)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6)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7)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答案】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8)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舟子的话表现出作者深夜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痴”字既表明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又含有对故国割舍不下的怀念之情。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9)比较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说说原句的妙处。再赏析这段。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让人感受到作者是在强调雪后夜色中天地相连,浑然一体,难以分辨;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赏析示例: ①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朦胧的西湖夜雪图。 ②使用对比手法。先 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然后由面及点,显得人和物的渺小,这是大与小的对比;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周围的湖面,全是白的,在白色覆盖下,只有长堤、湖心亭、扁舟、舟中人影影绰绰,这是白与黑的对比。 ③“痕”“点”“芥”“粒”看似量词,实则暗含比喻,比喻贴切,视线由远及近,景物由大到小,让人感到天地之间人与物的渺小。 (10)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这是白描的写作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1 1)探究:比较张岱和金陵客的性格和情感在赏雪中变现的异同。 同:都喜欢自然美景,率性而为。 异:张岱:表现得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着意追求孤独之境。 金陵客:旷达豪放,心情开朗,赏雪见其享受自然,享受生活。 (12)文章主旨: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3)板书设计:
| |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