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另有韵味的独幕剧,漫谈《在酒楼上》的写作艺术笔尖有情2020-03-16 00:39:41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 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鲁迅短篇小说《在酒楼上》写于1924年2月,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通过叙述“我”与阔别十年的旧同窗、旧同事吕纬甫的一次邂逅,刻画了一个曾经理想丰满,激情澎湃的有志青年,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小说情节极为简单,没有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没有出人意料但天衣无缝的巧合;更没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悬念,只有一个充满抒情意味的酌酒闲话场景。小说只有六千余字,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只从下午到黄昏,却缩写出10年变化的城乡各色人物“世相”,宛如一部独幕剧,演绎了一部风景百变的人生画册。 一、人物主角 吕纬甫十年前:“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 连日激烈议论改革社会的方法而打起来,热情高涨; 敏捷精悍,身上寄托着同伴的厚望。 十年以后:(1)行动:变“格外迂缓”,脸型“哀瘦”,“眼睛也失了精采”,精神面貌变得“颓唐”,怕被先前的朋友不认做“朋友” (2)处世哲学:“麻木得多了”,抱“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随随便便”的生活态度。 (3)职业:由S城浪迹济南,太原等地,为了糊口度日不得不做教旧学“子曰诗云”的家庭教师,先教《诗经》、《孟子》、又教《女儿经》,否则连每个月二十元的生活费用也无法得到。 (4)无聊事:明知对死去已经“踪影全无”的小兄弟,“本已可以不必再迀”了,但结果还是迁葬了;明知阿顺已死,买到的剪绒花是不必再送了,但硬是要送给阿顺的妹妹阿昭。 做两件无聊事的理由:依从母亲的嘱托,“骗骗母亲,使她安心些”。 旁白:今非昔比,吕纬甫已由当年反封建的热血青年,堕落成“颓唐“”无聊”的庸人。难得糊涂的古训,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二、艺术手法的运用(1)小说叙述视角独特让人物自述。“我”与吕纬甫十年阔别,其间彼此“没有写一封信”,因此让人物自述经历,自白内心世界,“自我介绍”一切。在吕纬甫絮絮叨叨的叙述中,十年的生活经历、人生轨迹、人心变化,犹如一部意味隽永的写实电影,一一闪现眼前。这很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创作的逻辑。 (2)叙述和描写互相穿插结合。如果只是吕纬甫大段大段的自述,不免让人感到呆板、枯燥,小说另辟蹊径,在人物自述过程中,时时穿插人物外貌、神情、景物、气氛的描写,以及对往事的回忆,情节始终处于变化、流动状态。让文章既行云流水,又波澜起伏,富有韵味。 例子: 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跟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这段白描,就很简练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公落魄的形貌精神,暗示了吕纬甫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艰辛不易。为下文自述经历埋下伏笔。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这段描写,寥寥几笔,却勾勒出吕纬甫内心世界、情绪上的变化,为自己没有找到小弟遗骸而愧疚,也为能在故友前一吐内心的郁积和苦痛,借酒浇愁愁更愁。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这一句,是动作描写,却传神地写出人物的思维跳跃,为下文自我剖析为平庸,愧对当年同窗好友期望作铺垫。 再如这一段: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楼梯上一阵乱响,拥上几个酒客来:当头的是矮子,拥肿的圆脸; 第二个是长的,在脸上很惹眼的显出一个红鼻子;此后还有人,一叠连的走得小楼都发抖。我转眼去看吕纬甫,他也正转眼来看我,我就叫堂倌算酒账。
既交代了时间,酒话闲聊,酒尽客散。也流露出人物的迷茫无奈、苦闷压抑的内心世界。
(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作品自始至终,贯穿对雪天、废园景物的描写,既衬托了人物情绪,又巧妙地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如: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凄清”“斑驳”“枯死”“铅色”“绝无精彩”这些词语形象地渲染了压抑、沉闷、凄冷的气氛,从而衬托出了我的无聊、慵懒之感。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这一段话,足可见鲁迅先生文笔的功力。通过景物象征的手法,直抒胸臆,暗含“坚忍不屈”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 又如这段: 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技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这一段景物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非等闲之笔。写出“我”由内心的沉闷、同情转变为从吕纬甫的希冀中清醒过来,认识到吕纬甫彻底的希望落空了,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奈。 文章最后对“风”“雪”的描写: 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写出了“我”在与吕纬甫的对话之后卸去了初时的懒散、自责的情绪负载,做出行动者的姿态。体现了“我”在绝望中抗争的精神,让人心神为之振奋。
结语:周作人说:“《在酒楼上》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小说营造的整体气氛,是作者的内在气质外化为小说的一种调子或氛围。可以认为,鲁迅塑造吕纬甫这个艺术形象,表现其人生志向的苦闷,反映其被生计困扰的疾苦,显然寄托对其境界的理解、同情和关切,意图自然是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