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保留地址
砥平里之战失利,成邓华余生之痛,是志愿军太弱还是美军太强?原创温度历史2020-11-18 11:43:03
砥平里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小镇,如今默默无名几乎快被人遗忘。然而在70年前,这里却发生过一次后来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之为朝鲜战争关键转折点的战斗。虽然战斗规模不大,在中国军史中也极少提及,但它却给历史留下许多可供谈论的话题,这也是他的几乎可以跟长津湖、上甘岭战役齐名的原因之一。
[img=992,1142][/img]邓华
邓韩之争砥平里之战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的第一阶段,志愿军将夺取汉城,将“联合国军”赶到37线附近以后,由于战线太长,前三次战役连续作战部队损耗较大、过于疲劳等原因,决定利用冬季休整2两个月。然而“联合和国军”主力并未受到太大损耗,经过短暂调整以后,对志愿军进行了反攻。可以说,第四次战役是在被动情况下应战的,虽然极为勉强,但也只有通过反击才能在汉江南岸站稳脚跟。
谈到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不得不提那次邓韩之争。邓华和韩先楚都是志愿军的副司令,韩先楚指挥50军和38军在西线汉江以南拖住美军主力,压力极大。邓华则指挥40、42、66几个军准备在东线集结对以南朝鲜军为主的敌军进行反击。选择先从横城还是砥平里作为突破口,两人出现了不同意见。
韩的风格偏向豪放,他认为应该先攻砥平里,砥平里是个交通枢纽,是美军北进的支点,对其战略意义大于横城。同时可以吸引西线美军注意,减轻西线压力。并且志愿军东西两线更近,便于联系。邓华则认为应该先打横城,这里的敌人主要是南朝鲜军更容易得手,符合先易后难的原则。这两个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不能说谁对谁错或者谁高谁低,战术思想需要靠战争去检验,可惜时光无法倒流,接受检验的最终只能是其中一种。
综合来看,砥平里的美军比较集中,以当时志愿军的力量似乎没有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的把握,一旦敌人增援到达反而对我不利。而打横城则更稳。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先打横城,由邓华指挥。
横城反击战出现了一个小意外,66军由于敌军阻击未在预定时间迂回到敌人后方,让大部分敌军逃出了包围圈。按照预定计划,打完横城以后应该继续南下向原州、忠州方向敌人纵深插。此时邓华得到的情报是,原本驻守砥平里的美军一两个营大约2000多人有出逃迹象。也许是不想让敌人逃走,也许是担心砥平里的敌人威胁自己的侧后,邓华决定将大部分兵力用于攻打砥平里,一部分兵力攻打原州。
当时正是因为兵力不足才只能在横城和砥平里之间选一点,此次分兵无疑与当初的决策产生了矛盾。而且,从横城附近逃到原州的美军防线很空虚,内心也很恐慌,但志愿军却晚了一天才行动,美军调来了英军27旅和韩6师增强了防御。当然以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可能知道这些情况,但是66军的迟误和那个错误的情报,对砥平里之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img=565,741][/img]
状况不断的砥平里砥平里前沿阵地的美军撤走并非要南逃,而是收缩防线加强核心阵地的防御。驻守砥平里的美军第23团团长弗雷曼确实想撤,因为他的位置太突出,几乎百分百会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但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要求坚守,因为这是他展开反攻的核心要点,他告诉弗雷曼会用一切力量增援他。
最关键的错误是,驻守这里的可不是一两个营,而是包括美第2师23团、1个法国营、1个105mm榴弹炮营、1个坦克中队、1个155mm榴弹炮兵连、1个高射炮连在内的6000余人。他们拥有14辆谢尔曼中型坦克,6辆M16四管高射机枪,4辆M19双管高炮,18门105mm榴弹炮,6门155mm榴弹炮;51门迫击炮。自2月3日占领砥平里以后,构筑了环形防御阵地,纵深有各种炮火掩护,把坦克排到第一线做移动炮台,可谓铜墙铁壁。
[img=800,592][/img]
2月12日,邓华组织各师师长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由119师师长徐国夫统一指挥,以该师两个团为主力,配属120师359团、125师375团、第40军炮兵团攻打砥平里。从兵力上看,5个团打美军一两个营应该不成问题,但徐国夫提出建议:他尚未亲自看过砥平里地形不了解情况,参加战斗的部队来自不同的师联系也不方便,是否可以推迟。但遭到斥责:“让敌人跑掉,你徐国夫负得起这个责任吗?”徐国夫只好领命。
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志愿军各部减员都很严重,据徐国夫回忆,当时他的部队每个连最多七八十人,每个团也就六七百人,其它各部也大致相似。就在13日下午准备发起进攻时,发生了两件意外的事情。炮兵42团由于马匹受惊暴露,遭到美军轰炸损失严重,无法参加战斗。125师375团失去联络。此时徐国夫手上只有3个团2300多人,且没有炮兵掩护。他将此情况往上报,可能因为通讯问题,迟迟未得到回复,最终只能硬着头皮发起进攻。
可能年代久远徐国夫记忆出现偏差,或者邓华未向他交代清楚,当时攻打砥平里的部队并非仅有徐国夫手里的3个团,邓华指挥部直接遥控的还有另外两个师的部队。根据官方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当晚参与进攻的有6个团,其中3个炮兵连,不过每门炮只有二三十发炮弹。当时的部署情况,376团占据西北的345高地,377团占据南面的397高地,356团占据东南的319高地,359团占据东面的506高地,357团是沿着公路进攻,对砥平里形成了合围。
[img=1280,922][/img]
砥平里失利由于美军有制空权和炮火优势,进攻只能在晚上发起。第一天晚上,各团的进攻状况几乎相同,在即将要占领敌军阵地的时候,美军利用其坦克和强大的炮火优势将志愿军击溃。美军的155mm重榴弹炮,一发炮弹打出去足以对半个篮球场宽的人员产生威胁,其1辆M19双管高炮在1个半小时内发射了580发,2辆4管M16高射机枪发射了2200发。
第一晚的进攻收效甚微。志愿军屡次冲锋未果,损失较大,357团3营7连连长和指导员均阵亡。天亮后,359团3营奉命坚守阵地,遭到美军的反击几乎全军覆没。
14日,邓华调整了部署,以119师全部、126师1个团和115师2个团共6个团于当晚继续进攻砥平里。以116师1个团到注岩里阻击敌人增援,126师主力进至曲水里阻敌增援。116师347团在注岩里附近击溃了美军2个连,其残部南逃后又遭遇346团堵截,基本被歼灭。当天准备增援砥平里的英27旅4个营和1个炮团也遭到116师强力阻击,无法前进。美军最后只能下令骑兵第1师5团,自24A公路增援。
[img=800,584][/img]
当天晚上进攻仍然非常困难,各团反复冲锋损失较大。但新加入的115师毕竟是王牌部队,当晚该师343团从南面攻破美军G连的防守阵地,美军的铜墙铁壁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志愿军本来可以利用这个缺口扩大攻击,直捣美军指挥所,一举拿下砥平里。不过遗憾的是,不知是否未意识到已经打开敌人缺口,343团攻下阵地以后并没有继续进攻。而由于通讯问题,指挥部对前方的情况也未详细掌握,并没有调兵加强此处的进攻。就这样,志愿军错失了拿下砥平里的最佳机会。
当天晚上,志愿军在原州的进攻也遭受挫折,美军当天恢复了全部阵地,志愿军因力量单薄无力再发起进攻,只能脱离战斗。原本支援原州作战的100多架飞机,飞到了砥平里上空,对志愿军的阵地狂轰乱炸,美军回忆当时的情况“在那狭小的天空,真担心飞机会相互碰撞。”志愿军最终只能放弃部分阵地,脱离接触。这时115师才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防守砥平里的美军有6000多人,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
15日白天,前来增援的美骑兵第5团,利用20多辆坦克强行冲破了志愿军的阻击线,进入砥平里,另一路增援的英27旅也加强了进攻。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对志愿军不利的方向发展。以当时的形势,志愿军司令部判断,即便继续投入兵力攻克砥平里也无法再向南发展,失去了战术意义。除非能歼灭相当数量的敌军,否则攻下也未必能守住,但能大量歼敌的可能性非常小。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放弃对砥平里的进攻。
[img=1380,1110][/img]
战后总结砥平里之战,根据官方相关资料统计,40军3个团伤亡1830人,115师2个团伤亡879人,42军伤亡600余人,共计3300余人。而根据美方资料统计,其伤亡总数为909人。很显然,不论是从战术目的还是人员伤亡数量,志愿军这一仗是败了。但正如徐国夫所说,在其漫长的戎马生涯中,这样的败仗也不是一两次,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地方。但对于美军来说,不了解历史的人很难相信,这是朝鲜战争中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仗,也许对其意义非凡。
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一是情报失误,导致存在轻敌思想,没有充分准备便展开进攻;二是调动的部队番号太多,彼此之前又缺乏横向联系,各打各的,没有配合好;三是战术不当,在以往的运动战当中,往往以部分兵力迂回到敌人后方,敌人就会撤退。但此次是攻坚战,敌人准备死守,且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线,志愿军久攻不下,反遭失利。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限于客观条件志愿军的攻击能力达到了极限,而美军恰好承受住了这个极值。
[img=1200,788][/img]
战后,邓华主动给志愿军司令部以及各军发电报,检讨了在作战指挥上自己错误,并表示承担责任。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公开承认其实很难,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不易做到,更何况他这样成名已久的战将、志愿军的高级指挥员。这样失利也不过是邓华戎马生涯中的普通一页,对抗美援朝战局影响不大。但是在风云激荡的岁月里,邓华也受到了冲击,他身上又实在找不出问题,于是一些小问题、小错误被无限放大。邓华被迫不停地检讨反省,烽火硝烟的岁月里,那些战士们的流血牺牲,让邓华无比内疚,这种痛苦伴随着他的余生。
砥平里之战获胜,美军真的很强大吗?美军强大是正常的,毕竟他是世界头号强国,但是他的强大只是凭借自身的装备优势,并没有强大到不可战胜的地步。志愿军无数份总结中都提到,美军的步兵其实很弱,只要战术运用得到,完全可以打败他们。
砥平里之战失败,志愿军很弱吗?与其说志愿军败给了美军,不如说败给了自己。由于战线过长,以及美军的轰炸,后勤物资始终无法正常供应。志愿军常常在缺粮少弹的情况发起进攻,如果进展顺利,便如风卷残云之势将敌人击溃。一旦某些环节出现纰漏,则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战局不利。志愿军不畏牺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连对手都深深折服,是当之无愧的轻步兵之王。
通过这次战役的失败,志愿军也清楚地意识到,抗美援朝战争无法速胜,只能通过持久战击败美军。在朝鲜半岛狭长的地域里,志愿军无法展开,发挥不出兵力优势。而美军退到38线以后,也有足够的兵力驻守要点,没有给志愿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战争进入对峙阶段。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url=]@温度历史[/url] 感谢大家支持。
收藏
举报
76 条评论
写下您的评论...评论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
来自- 保留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