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文言复句的特点闲读与苦读2020-10-16 07:57:57
1.紧缩复句 现代汉语的紧缩复句,一般有用成对副词构成的固定格式。例如:“非攻下这个难关不可”,是由“非……不”构成的;“大家越干越起劲”,是由“越……越”构成的。文言的紧缩复句通常只用一个连词,而且同一个连词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关系。还有,现代汉语的紧缩复句只是一种特殊句式,文言的紧缩复句却是常见的。如: 1.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孙子·谋攻篇》) 一一如果自己的兵力相当于敌人的十倍,就包围它;如果相当于敌人的五倍,就进攻它。这是两个并列的条件复句。 2.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 ——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革;只有变革,才能发展下去。“穷则变”是承接复句,“变则通”是条件复句。 3.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虽然想进谏,但是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是转折复句。 4.虽困剧不止也。(柳宗元:《蝜蝂传》) ——即使疲惫不堪了,它也决不停止。这是条件复句。 对于这种紧缩复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酌情把省略的词语填补出来。
2.意合复句 有的复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有的不必使用关联词语。不用关联词语,分句间的关系靠分句本身的意义表示出来,这就是所谓“意合法”。意合复句并不是文言所特有的,现代汉语里这样的复句也很不少。不过由于文言用词“简古”,常常三五个字就是一个复句,所以没有关联词语的复句,分句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被忽略。特别是紧缩的意合复句,弄清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理解句意尤为重要。如: 1.舍利无刃,舍刃无利。(范缜:《神灭论》) ——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离开了刀刃,也就无所谓锋利。这是两个并列的条件复句。“舍利”和“无刃”之间、“舍刃”和“无利”之间,是条件关系。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列子·愚公移山》) ——(愚公)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出进进要绕远,因而召集全家商量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是一个分句(“山北之塞、出入之迁”是“惩”的宾语),“聚室而谋曰”是又一个分句,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3.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曹丕:《典论论文》) ——傅毅凭着能写文章做了兰台令史,可是他下笔就不能控制自己(空洞而冗长)。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3.复句连读 在现代文章中,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在后人标点的古文里,单句内部,甚至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往往不加逗号。之所以这样逗点,是因为文言的句子短,读时中间不需要停顿。常常是这样的:原文没有逗号的地方,译文要加逗号;原文用逗号的地方,译文要用分号(;)或句号(。)。这种情况,阅读和翻译时值得注意。如: 1.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荀子·劝学》) ——箭靶子挂好了,弓箭就射上去了;树木茂盛了,斧头就砍到那里去了;大树成荫了,各种鸟类就生活在上边了;醋酿酸了,蜹虫就集聚在那里了。 9.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诮)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韩非子·五蠹》) ——现在有个不成器的孩子,父母生他的气,他不悔改;乡亲们斥责他,他不动心;老师教育他,他不改变。 未完待续…… 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每天留半个小时来阅读,给自己充电。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