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通向死亡的路只剩下短短的十几米远,我们是不是会在生死之间,看到最为透彻的人性与最为真实的心灵?也许会,也许不会。
在善于伪装的人类面前,即使是天使也会感觉疲惫,因为,人世间太多的苦痛与丑陋无法背负,在不能承受的一刹那,天使庞大的身躯便会轰然倒下。
对于《绿里奇迹》这部电影来说,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部成人童话。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理想化故事,总是会让人在情感上很快融入,最后,当故事结束的时候,产生不忍离开的感觉。这并不是因为不舍,而是因为重新面对现实后带来的落差感。
作为《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在五年之后,当再一次将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为电影时,这一次,从探讨个人的救赎,演化为探讨众生的救赎。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是带着冲破僵化制度的欲望,在希望中获得自我救赎,那么,《绿里奇迹》则是带着压抑的情绪,在最接近死亡的边缘,试图感知着众生最后的救赎。
电影中的巨人约翰究竟从哪里来?没人知道,而作为上帝的神迹,约翰拥有的异能,让他一个人承受着众生皆有的苦难。
虽然,电影中这个看起来黝黑且庞大的身躯,有点吓人,但是,性格中表现出善良与温柔,让他的外形与内在形成鲜明的反差。
作为上帝降临给人间的天使,他可以消除人类身体上的疾病,但永远无法消灭人性中存在的丑陋,所以,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累了,我太累了”
天使见证着恶魔的横行,却永远无法消除恶魔的存在,因为,恶魔藏在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而天使只能解决最表面的,所以,消除恶魔终究还是要靠人类自己。
1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这是仓央嘉措诗词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也最适合用来解读《绿里奇迹》这部电影,人类总是处在矛盾的天平上,因为复杂,所以捉摸不透,因为多变,所以难以掌握。
这部电影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距离死亡最近的监狱,这里是关押死刑犯的地方,所以,电影的重点,在于展示死刑犯面对死亡时的态度,以及利用死亡来展示最为真切的人性,当然,不仅仅局限在死刑犯身上,还有那些警察。
电影采用倒叙的拍摄方法,利用老年保罗的讲述,引出年轻时保罗所经历的事情。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电影的真实性,因为,如果直截了当的从年轻时的保罗开始,那么,对于约翰这个非人类的设定,会让这部电影更加偏向于奇幻的类型。但是我想,导演更多的,还是想要将这部电影,在现实的土壤中站稳脚跟,然后,再用某种非现实的手法,去窥探现实生活中的百态人生。
故事发生的地方是一个小小的监狱,作为死牢,这里的人大多是罪孽深重等待死亡审判的人,保罗的工作,就是将这些人挨个送上电椅,至于是否有罪,这并不是一个小小狱监长能够管得了的事,直到,约翰的出现。
对于约翰的角色设定,可能最初就是为了故意引起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
于是,当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么一个庞大且黝黑的人类,第一次通过案卷了解了约翰的罪行时,我想,不了解剧情的大多数观众,早就已经开始狠狠地谴责着约翰。这种谴责,并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出于感性的冲动。
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约翰的形象突然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转弯,利用保罗与约翰深入的接触,以及约翰利用异能消除疾病,故事的发展,完全推翻了之前所有观众对于约翰最恶毒的刻板印象。
我想,这也是创作者通过电影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人性的丑陋往往表现在非理性的判断之上,而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导致隔阂与冲突的增加,从而让每个人看起来心事重重且疲惫不堪。
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一切,其实也是在用最大的恶意摧毁自我。
2如果仔细分析电影剧情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座监狱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底层是以比利和佩西为首的邪恶人类,中层是以保罗为首的善良人类,而最高层便是承受所有人类痛苦的约翰。
我这里并没有把约翰划归为人类,因为,这所监狱内的所有人,都是在等待约翰的救赎,而这座监狱,也在直接呈现着人类的善与恶。
约翰对于死亡双胞胎的无能为力,让他终于明白,无论人世间降临多少天使,都无法消除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仇视,甚至是相互的残杀。而背着谋杀罪的约翰,自始至终都在试图拯救每一个生灵,比如,治好了保罗的膀胱炎,治好了监狱长妻子的肿瘤,救活了濒死的老鼠金格先生。
可是,他始终无法真正的消除人类根深蒂固的人性丑陋,比如比利对于谋杀双胞胎的毫无悔意,佩西对于同类毫无怜悯以及飞扬跋扈,这些都是约翰异能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约翰放弃了天使的善,用人类原始的暴力方法,间接的让佩西杀死了比利,而佩西也因为神经问题住进了精神病院。
约翰的大爱被无休止的人性丑陋伤的千疮百孔,当他决定用人类的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天使的堕落。
大爱无法换回小爱,而小爱无法消除丑陋,正如不明真相的双胞胎父母,对着临刑的约翰狠狠地啐了一口。
善与恶的交融,一直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判断,而是非黑白,也从来没有像现实中那么清晰。
人们善于伪装,所以,面具不仅仅戴在脸上,更戴在心上。
人生百态,百态生活,仅仅凭一个约翰,是无法彻底让众生得到救赎,所以,我更觉得,《绿里奇迹》应该放在《肖申克的救赎》之前,因为,当从众生的救赎回归到个人的救赎时,我想,从群体回归个体,然后,当个体实现救赎后,慢慢的也就会汇聚成被救赎了的群体。
我累了,不想活了,真的,我不想再像孤雁一样,我不想再过没有朋友的日子,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该何去何从,我不想再看到丑陋的人性,我不想在每日承担全世界的痛苦。
这是在临刑前,保罗问约翰需要什么的时候,约翰吐露的心声。此刻,保罗有意要放走约翰,因为,约翰本就无罪,而把无罪的人送上电椅,保罗将永远活在自我谴责中。
可是,约翰没有离开,他见证了太多人性的丑陋,他也曾救赎过无数人的伤痛,可是,现实就像一个怪圈,不断扩充着人类的丑陋,无休无止。
约翰死了,异能传给了保罗和老鼠金格,多年后,保罗仍旧会从约翰的噩梦中醒来。此时,保罗已经对于看问题失去了绝对的判断,而善恶之间的摇摆,终究让保罗无法真正内心安稳。
这便是所有人类的共同点,有罪和无罪不是主要的,因为,痛苦与希望总是并存的。
电影用一种超现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现实的话题,人固有一死,人性的丑陋也永远无法消除,我们总在不断的自我救赎与救赎他人,有人选择替别人负重前行,有人选择自己负重前行,有人给别人伤痛,有人为别人承受痛苦,有人罪无可赦,有人无罪清白,这就是个矛盾的现实,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
约翰怕黑,不是光学意义上的黑,而是人性的黑,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从来不会有约翰这么一个奇迹出现,替世人承担生命中的痛苦和疾病,来救赎世人的罪与恶。
可悲的是我们从来不自知,一直等着他人的救赎,忘记了自我的救赎,绿里奇迹,也就成了绿里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