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 王学东 常常读学生的作文,常常慨叹,现在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假了:或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衰退颓废,表露偏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即希望我们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摒弃虚情假意或“无情无意”。 真情实感是一个新造的成语,意思是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据说语出孙犁的《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 郭小川也在他的《昆仑行》诗中提到这个成语:“古老的神话,未必没有真情实感。” 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好“真情实感”呢? 首先是写作前的准备。 一要真心热爱生活。 我们要写出真实的生活,首先就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钱理群先生说过:“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很难想象,一个对社会充满敌意对生活冷眼相向的人,能够写出感动人的作品。要想写出好作品,那就必须热爱生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对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充满感情,从中发现契机触动灵感。这样,写山就能情满于山,写海就能意溢于海。 二要细心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我们要获得生活的真情实感,根本的办法就是去观察生活、亲历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积累情感。茅盾曾说:“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我们只要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各种不同的感官,就能捕捉到因外界而引起的某些情绪或情感的波动,将对人事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从而“找”到周围人身上的“美”,“品”到周围事特有的“味”,积累起丰富的生活情感。 三要用心体味生活。 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感知的表面,而要善于联系,把握实质,获得某种启迪。花草树木是有情的,天上云霞流动是美丽的,风涛虫鸟的声息是和谐的,大地上每一株小草,小道上每一粒石子都是鲜活的。因此,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细体味,作文时就能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写;亲情、友情、爱情,件件可抒。 其次是写作中的技巧。 一要“我”在现场。 鲁迅的小说为什么给人以真实感,就是因为鲁迅的小说大多是用第一人称的,“我”是事情的亲历者,“我”是故事的见证人,“我”始终在现场。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才能做到“真情实感”。我们文后所附的三篇文章,无论是名家之作,还是学生习作,都是将“我”作为重要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的。于是,我们与史铁生一起感怀奶奶,表达对奶奶的愧疚;于是,我们与陆宇炜同学一起鄙夷妈妈的无情,表达对三叔的同情;于是,我们与徐诗同学一起怀念姐姐,表达对姐姐的感激。很难想象,这三篇文章如果没有“我”在现场,如何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二要“你”来倾诉。 文章除了要有“我”,有时还要有“你”,有人称之为“‘你’字倾诉法”。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有“你”作为倾诉的对象,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和心理距离,通过与“你”的情感交流,比较容易抒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比如徐诗同学的《那一刻,鲜血淋漓》通篇用“你”直接与为救自己而不幸遇难的姐姐对话,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如果小作者改为第三人称,情感表达肯定要打折扣了。“你”来倾诉也不一定非得全篇用“你”,有时也可以在叙事到达高潮时转换成第二人称“你”,借以表达对叙事主角的感情。譬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接下来,作者就情不自禁地用“‘你’字倾诉法”来表达内心的依恋之情了:“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人称一变,情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要细节传情 真情实感还来源于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的生命。细节的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只有平时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而知著,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作文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史铁生《老海棠树》中“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向“我”讨教而被“我”冷落的细节,陆宇炜《情与理》中母亲与父亲摊牌的细节,徐诗的《那一刻,鲜血淋漓》中姐姐舍身救“我”的细节都很传情,给人以震慑心灵的效果。 四要议抒升华。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作者有时不妨直接站出来通过抒情议论的句子来表达,这样,文章的情感会得到升华。史铁生《老海棠树》中的“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徐诗的《那一刻,鲜血淋漓》中的“以前我没觉得生活中没有你有多重要,此刻我才发现:我的世界没有你就坍塌了”,虽仅仅只有一句,但读来发人深思,令人感动。记得有一篇题为《踮起脚尖》的高考优秀作文,作者先是埋怨父母只知道打工赚钱,从不知道关心他,想等父母晚上回来后与父母谈谈自己的不满,可等父母晚上回来后,两个人始终轻轻地踮着脚尖走路,生怕惊醒了熟睡的儿子。儿子被感动了,作者情不自禁地抒情议论道:“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这一段抒情议论一下子就把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令读者久久不能平息。 除了以上所说的四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如用褒义词表达赞赏喜爱之情,用贬义词表达厌烦憎恶之意,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赋予另外的情趣;还可以借助各种不同句式表情达意,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不同运用,长句与短句的交替使用,倒装句的特别点缀,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等等;我们也可采用其他一些技法,如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从其他人物的客观反映或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征,运用“尺水兴波”的结构技巧,从情节上去反映自己的感情变化等等。 其实,所有的技法都是外在的,都是为更好的表达感情服务的,要真正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者的情必须真,作者的感必须实,作者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可能打动别人! 【名家名作】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点评】 我们曾经感动于史铁生笔下的母子情,没想到他笔下的祖孙情也这么真切感人。文章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细节写出了奶奶的勤劳、好学以及对“我”的宠爱和迁就,也写出了“我”的顽皮、懒惰以及对奶奶的愧疚之情。“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的身影,“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的背影,“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向“我”询问的话语以及被“我”拒绝后“立刻不语”“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的神情一次次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婆婆们。 【佳作展示1】 那一刻,鲜血淋漓 贵州德江二中初二 徐诗 天空下起了纷纷白雪,我坐在公交车上戴着耳机听歌。突然看到窗外有只猫从车旁蹿了过去,这时有个人走过来抚摸着它。你知道吗?这个人像极了你,可我知道,这不是你,也不可能是你。 算起来你离开我已有两千多个日子了,但我永远记得曾经与你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记得那一年,妈妈牵着陌生的你来到家中,我想,你就是妈妈时常念叨的那个女孩吧。我本以为你是一个很会撒娇的女孩,可你却表现出一脸的冷漠,寒冰似的双眼好像在拒绝这世上的一切。 你来到我家的这半年时间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跟你接触。可是我发现你并非是当初我认为的那个冷漠的女孩。你不爱笑,也很沉默。你还有一个爱淋雨的习惯,我一直坚信认为你是为了怀念家乡与母亲。可怜我在你离开以后才知你淋雨只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你在流泪。 记得有一天,你很早就起床把我叫醒,让我穿上漂亮的裙子,把我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样,然后牵着我的手就往外走。虽然我不知道你要带我去哪儿,但是你总是给我以安全感,所以我愿毫无戒备地随你一同行走。到了后院方知,那天是我的生日,你早就为我准备好了一切。不凑巧的是天空竟然阴了下来,似乎有什么事要发生。我心里沉闷得很,于是硬拽着你陪我到外面走走。来到车来人往的公路边,我本想去摘路边漂亮的小花,突然听到刺耳的尖叫声,抬头一看,一辆车正向我飞驰过来。我看到你一直在那里大声吼叫,可我的脚好像被什么钉住了一样,根本挪不动。你冲了过来,然后我就被推飞了出去。全身一阵阵钻心的疼痛,我用双手支撑着地,好不容易才站了起来。映入我眼帘的却是躺在血泊中的你,那一刻,世界格外地安静。我感觉自已彻底崩溃了,发疯似的扑向了你。往昔的时光就如放电影般闪现在我的脑际。以前我没觉得生活中没有你有多重要,此刻我才发现:我的世界没有你就坍塌了。任凭我怎么声嘶力竭地哭喊,你始终都没有能为我停住脚步。我想起了你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就算全世界都离开了你,我也不会丢下你,舍你一人。”可是当你用沾满鲜血的手抚摸我的脸对我吃力地说“谢……谢……你,对……不……起”的时候我才明白,全世界都还未离开我,你却先离我而去了。你曾经说过,就算是天塌下来了也有你替我顶着。“姐!”容我这么久才叫你一声姐,你回来吧,以后我再也不会任性了。可你为什么不愿睁开眼再看看我呢?我抬头哭吼,那一刻,连天空也哭出了血一样的“泪水”、原本躺在这里的该是我呀! 我努力睁大眼,天竟然还下起雪。姐,你是否随着雪花起舞飞住了天堂? 记得有一天的傍晚也下着雪,我们手牵着手一起来到梨树下散步。我天真地问你:“下雪了,我们没撑伞,就这么走下去,会不会白头?”你对我说:“一定会的。”可在如今的雪天,你却让我独自流泪。是啊!白雪纷纷何所似,好似心中梨花泪。 在你离开以后,我就再也没穿过裙子,我也傻傻地以为:不笑、不哭、不闹就是所谓的坚强,因为我不想再让你担心。雨天,我也总喜欢来到梨花树下淋雨,有一朵飘落的梨花上还残留着露珠,是不是你在哭泣?“你能不能在天堂的十字路口等我,那里有彼岸花陪着你,等我带着你的期盼走完你为我延续的这一生之后,我就去找你,好不好?到时候我们再一起牵着手走天涯,我给你讲我的故事……”这句我说了许多回的话,如今带着泪水再向你恳求一次。不然我怕赶不上你,就真的再也见不到你了…… 姐——我真的好想好想你! 【点评】 这是一篇纪念为救“我”而遭遇不幸的姐姐的悼文,通篇用“你”,似与姐姐面对面对话,如泣如诉,情真意切。文章从姐姐刚来“我”家说起,然后重点回忆了姐姐为“我”过生日而舍身救“我”的经过,最后再写“我”对姐姐的感激和思念。文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面都是具体真实的,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姐姐”就站在我们面前倾听着“我”的诉说,读来心动而又心恸。 【佳作展示2】 情与理 浙江萧山中学高一 陆宇炜 “妈,‘黑炭’在门外呢。”我牵了牵母亲的衣角。母亲微微摇了摇头,冷冰冰地回答:“给他瓶啤酒,让他赶紧走!” 说罢,我便拿着一罐父亲只在重要日子才舍得喝一次的啤酒来到门前。我注意到那位“黑炭”原本就板结、灰暗的头发中又夹杂了许多泥沙,他的皮肤已经呈现出一种不均匀的黑色,隐隐地散发出一股酸臭味。母亲给他取个“黑炭”的诨名是情有可原的。不过,他的日子看起来过得越来越落魄了。 “三叔,给。”我伸出手去。门外的“三叔”立刻把手穿过我家大门铁杆的缝隙——母亲再三叮嘱我断不可以让三叔进门。拿过啤酒,他沙哑着噪子说:“向你妈问好……”随后便一瘸一拐地向远处走去。 “黑炭”是我父亲的远房亲戚,按辈分我得叫他三叔。据说他曾经也风光过一段时期,但后来“在外面混得不好”,便变得落魄起来。一看到他那瘸的右腿,母亲便嘲讽地猜测道:“那浪人一定是在外面借了什么高利货还不上,被人打的。”父亲说他也有个儿子,叫“阿彪”,但他极不成器,至今在外流浪。所以三叔只能一个人住在一间破旧、阴森的小平房里,离我家不远。自我记事起,他便一直是我们的邻居。 他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在附近工地里打打下手,而一个残疾老头饥一顿饱一顿也已是大幸。生活最赖以凭借的只是他年轻时打下的薄薄的一份家产。 我们家是他唯一能依靠的亲戚,因此他经常需要我们救济。 然而,我们家并不富裕,一部分的支出还需要母亲出租家里的房屋来贴补。然而,落魄的“黑炭”三叔是母亲招徕房客的严重阻碍,谁愿意与“乞丐”住在一起呢?因此,每 当有出手阔绰的房客对着三叔那破旧的平房皱起眉头,母亲便会暗地里对我尖刻地祖咒:“那个不成事的东西退早不得好死!”母亲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不得不压低租价她难受。当“不成事”的三叔三番五次地来蹭吃蹭喝时,她先是暗地里发发牢骚,随后便是明摆着不给他好脸看。三叔当然看得见母亲的不满,但也只能低着头,沉默不语…… 我回到母亲身边,“已经把啤酒给三叔了。” “哼!老不死的东西。”母亲怒目圆睁,揉搓衣服的手更加有力,“最近来得倒是越来越勤了。” 当晚母亲就跟父亲摊牌了:“咱们凭什么要去养活那个老东西!”父亲只是沉默地抽着烟,半晌才回答道:“咱们毕竟是亲戚,要讲情义……”母亲“呼”地站起来,指着父亲的鼻子劈头盖脸地斥责道:“别和我讲情义!他自己不是有个好儿子吗?按理我们要管吗?按理他死了会记得我们的好吗?”父亲叹气道:“你也知道阿彪他……”别跟我提他!我每天都打电话让他还钱,他还干脆直接关机了。”母亲咆哮道,“你现在就去!叫他以后别来死皮赖脸的了!“ “唉!”父亲站起身,向那所破平房走去…… 从此,我再也没有看见三叔来我家讨要食物,不过据说他原本就虚弱的身体已经干不动活了,只能靠四处乞讨为生。我曾多次望到三叔在夕阳下步履蹒跚地回到他那座现以更加空荡、残损的小平房。他的背伛偻着,身体更加瘦削,两侧的肋骨包清晰可见,他缓缓地推开潮湿腐朽的木门,又缓缓地合上。 我有许多话想对他说,但又始终不敢向前——母亲已向我下了禁令,对三叔断不要讲“情”。 我以为永不能对他当面说句安慰的话。然而,有一天,三叔似从前般来到了我家门前,“嘭,嘭,嘭”,敲门声迟缓又毫无节奏。母亲在二楼望见三叔。阴霾又浮上了她的脸。 “千万别理他!免得又被‘瘟神’缠上!”母亲急忙如此对我命令道。 然而我却第一次违反了母亲的命令,冲下楼去,无视母亲在一旁愤怒的目光。 “三叔……” 我弱弱地向三叔问好……因为三叔已经变得十分可怖:脸上深深的沟壑里嵌满了污泥,他背伛偻得令人担忧,瘦得直像“从棺材中倒出来的骷髅”。“我……我……”他努力地想对我说出些什么。 然而,母亲急匆匆地赶到了。她快步向三叔走去,将手中紧攥的一百元塞入三叔手中,呵斥道:“按理,我们是不必养你的,因为情义才会好心养你到现在!”说罢,母亲便架着我上楼了。我向三叔望去,他微微扬了扬手,落寞地站了一会儿便又步履蹒跚地走了。 第二天,三叔死了——突发性脑出血……据父亲说,他就倒在他那扇木门的边上,朝着我家的方向……令我们咋舌的是三叔在遗嘱里把他唯一拥有的平房给了我们家。 母亲自然喜出望外。不久,母亲便打算着叫来工人把平房里黑黝黝的墙壁粉刷得白白净净——她打算不久便把这间平房出租。“他还算讲点情。”母亲嘟囔着,说着便又打着电话催阿彪还债外加三叔薄薄的丧葬费…… 这事过后,让母亲好似如释重负,她甚至时常拿出平日里舍不得的梅子酒对着三叔平房的方向独酌。“这老东西还算讲情义,也不枉我没道理地养了他那么多年。”而父亲只 蹲着抽烟,沉默不语…… 【点评】 读这篇《情与理》让我们自然想起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和小说中的“我”一样都有一个由富变穷的叔叔,“我”的母亲也和小说中的父母一样对那个穷困潦倒的“叔叔”避之犹恐不及。唯一不同的是,小说中的“我”还通过一段心理独白“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表露了一点点对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无情的不满,而本文中的“我”始终不露声色,似乎只是客观地记叙着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但妈妈的无情无义我们还是可以从小作者逼真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我”看似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可读者借助“我”的眼睛真切看到了这个世态炎凉的世界。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