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以搞笑为目标的词,然而没几个人读懂原创2021-11-02 00:39·三目巨人文史
昨天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老严说到四川人苏轼很幽默,今天选了一首他最搞笑的词来讲,这首词就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们先直接从诗句入手吧。上阙:老夫姑且像少年一样狂放一下,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率着上千的人马席卷平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民都追随我这个知州,我一定要亲自射杀老虎,向孙权看齐。
肯定有人会告诉我:老严,你搞漏了一句。大家先别着急,先看我上面的翻译。首先说一下字词。聊,姑且。卷,席卷,也就是浩浩荡荡地走了过去。因为人马众多的时候,灰尘飞起来,翻滚着,就像卷席子一样,所以叫做席卷。
问一句,有没有人知道席子是什么东西?如果不知道就听我简单讲一下。现代人睡觉都用床单,那就是代替席子的。在80年代以前,截止到之前不知多少世纪,那时候物质比较贫乏,很多人用不起床单,于是用一种非常细长的草或者篾片编织和床面一样大的长方形,用来垫在床上。这一块长方形就叫席子,具体叫草席或者竹席。
说得远了,拖回来吧。当时苏轼是密州知州,州在唐以前叫郡,最高长官原本叫郡守,从汉景帝开始叫太守。所以这里用古称,事实上就是知州。孙郎就是三国时代的孙权了,这人18岁当东吴之主,在三国鼎立中坚守52年才去世,被后人羡慕和称道。但是孙权是否曾射杀老虎,老严没有找到资料。
全城老百姓1000多人,各自骑着马,牵着狗,带着鹰,浩浩荡荡地在山野间前进。这个打猎的阵势真大啊。然而这真的是打猎吗?这么多人马得多大动静?就算真的有猎物,早就逃之夭夭夭夭了!
这场面本来就够搞笑的,苏轼害怕读者看不出来,特意加了一个词“锦帽貂裘”,这是丝绸做的帽子,貂皮做的衣服,这些都是很名贵的玩意儿啊。但是这能穿着到山林中去打猎吗?
我们知道在美国西部有一些放牛的人,叫做牛仔。他们因为经常在野外,所以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布,用很粗的纤维织成的,这种布很厚,很扎实,穿上穿过树林、草原的时候,不至于被撕烂。后来这种布流传到了全世界,叫做牛仔布,这篇文章的读者当中,10个人有4个人正穿着这种布的裤子。
然而,打猎肯定是要在树林中奔跑的,要在山野间穿行的,不管是丝绸制的帽还是貂皮做的衣服,一天下来不给你全部撕成碎条子?所以苏轼这所谓的打猎,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估计也就是找没有树的地方跑一圈,连个蚊子都打不回来。
其实这还不算。一个“老夫”,更把这首词带入搞笑的万劫不复之地。当时苏轼才38岁,比这篇文章的很多读者都要年轻,这样的人自称老夫,那不是专门来搞笑的吗?
我们来看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酒酣不是喝醉了,而是喝到足够了。胸胆就是胆气,或者说叫胆量。开张就是放开。酒喝到位了,胆量也就放开了。
鬓微霜,又何妨。因为个人的体质不一样,38岁的苏轼头发微白,那也是有可能的。但这并不代表他老啊。要是真的太老了,可能不能出门打猎,然而38岁的苏轼,正是壮年时候,偏偏要把自己当老头子,还来个“又何妨”!
苏轼当初到京城去考试的时候,考试的老师有欧阳修(另一个是梅尧臣)。欧阳修和苏轼两个大文豪惺惺相惜,关系非常好。欧阳修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把他这种精神毫无保留地继承了下来。他写这首词,搞一个嘈嘈杂杂、嘻嘻哈哈的太业余、太外行的打猎场面,其实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引出下面的话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两句话就是苏轼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但是他也没有直接说,只是借用了这个历史故事。西汉时候,魏尚在和匈奴交战的时候谎报军情,汉文帝一怒之下,撤了他云中太守的职务。后来匈奴犯边,汉文帝问冯唐,他有没有推荐抗击匈奴的人选。冯唐认为汉文帝如果有足够的气量的话,就应该重新启用魏尚。汉文帝同意了,让冯唐带着朝廷的节旄去云中郡给魏尚复职。
所以这两句其实是倒装句,应该反过来说: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
苏轼本来任判登闻鼓院,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苏轼很有意见,给宋神宗写了一封奏章,讲变法的弊端。王安石很生气,在宋神宗面前说苏轼的坏话,苏轼知道了之后,自己要求离开京城去做地方官,因此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后来又任密州知州。
说到这里就很明白了,苏轼引用这个典故,也是希望朝廷重新启用自己,希望能回到京城。他这两句可以这么翻译吧:什么时候朝廷能派一个像冯唐一样的人来,像恢复魏尚的云中太守一样恢复我的职位啊?
这是不是说得明明白白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在这里是一个副词,意义也比较宽泛,解释为正好、定将、不辞都可以。雕弓,雕刻了花纹的弓,这种弓主要用在礼乐上,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在这里用来指代一般的弓。天狼指的是天狼星,在西北方向。当然了,北宋时候,和西夏进行着上百年的战争,而西夏正好在西北方向。所以这里也暗示可以去西北前线效力。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辞。苏轼就是纯粹的文人,手无缚鸡之力的那种文人,要真的让他去打仗,估计听到敌人的喊叫声就吓死了。宋朝有一个奇怪现象,武将多半会写点诗词,文官多半无法上战场。像范仲淹这种出将入相的人是比较少的,而且他还经常打败仗。
在宋词当中,专门为了搞笑而写的,其实也并不少见。辛弃疾就写过。老严读《稼轩长短句》是好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还记得里面有两首。有一首是辛弃疾觉得自己不能再沉迷于喝酒了,因此和酒杯商量,让他远离自己。另一首是辛弃疾想退休回家了,但是他儿子不让,认为挣的钱还不够。于是他写了一首词来骂自己的儿子。
然而像苏东坡这样,前面部分奋力搞笑,后面部分忽然正经的词,真的绝无仅有。老严猜测,老苏写这首词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宋神宗看的,皇帝大笑一场之后,心情爽快了,说不定就下召把他调回来了。
更何况苏轼还在词中,顺手把自己夸了一把。倾城随太守,整个一座城的人都跟随着苏轼,说明他治理得当,深得民心啊,锦帽貂裘,说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错啊,这也是他这个父母官当得非常好。
至于宋神宗到底有没有看到这首词,看到了有什么反应,老严就不知道了。反正,苏轼这家伙心机很深,大家以后读他的作品防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