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马伯庸教你“八面读书法”原创2021-12-08 21:46·小忙阿姨
史难读吗?难读。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历史不好读,是因为历史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而是像流水账记录。 鬼才马伯庸怎么读历史呢?他在一次访谈中讲了苏轼的“八面读书法”。简单说就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东坡是个大学问家,为什么采用这种别人看似“愚钝”的读书方法?这是因为,读书不是才子潇洒的事,而是“寒窗”的苦功夫,需要勤勤恳恳,心无旁骛,专心攻读,这样才能“深知书中味,了然于胸中”。曾有史书记载:“常有人问苏文公,"公之博治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已精窍矣。” 在这里,苏东坡对求学者通过介绍自己是如何读《汉书》的,告诉人家自己是如何读书的。他不仅分出专题读,还亲手抄《汉书》。苏东坡贬知黄州时,一次朱载前来拜访,苏公却久久没有出来,朱载等得有点不耐烦想走,这时,苏公才从室内出来连连作揖道歉,告之正在抄写《汉书》。朱听了很是奇怪:“以先生之才,开卷一揽,自可终生不忘,何用手抄呢?”苏东坡回答:“不然,我读《汉书》迄今抄过三遍,最初是每段事抄三个字为题,第二遍是每段抄两字为题,现在只用一字”。朱载翻开苏东坡所抄的《汉书》,挑一字,苏东坡应声背几百字,无一字差失,几次改挑,莫不如此。朱惊讶不已:“先生,真谪仙才也。”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读《红楼梦》第一层,读红楼梦的故事。
小说是以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从而引人入胜的。通过各种情节的编织,用独特的语言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各色人物又在不同的性情支配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无论何种小说,它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故事情节,《红楼梦》也不例外。所以读懂红楼故事便成了第一步。《红楼梦》死活读不下去,从故事层面看也有它自身的原因。就以中国的四大名著而言,《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是比较弱的,当然这里的“弱”并非是指它写得不好,而是太过于“琐碎”,没有《西游记》的光怪陆离,没有《三国演义》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水浒传》的忠肝义胆,所以初读《红楼梦》常常会被闺阁闲情,家庭琐事冲淡读者阅读的欲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琐碎的日常生活情节正是《红楼梦》的特点,它采用的是“微尘之中见大千”的方式来铺陈自己的故事。421位红楼人物就在这种故事情节中彰显出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与风采,所以只有读懂红楼故事才能读懂红楼人物,才能赏析它的唯美。
第二层,读中国文化。
《红楼梦》能一书名学,成为华夏三大显学之首,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能一书名学,自有它可供研究的学理性,然而研究一本书要构成一门学术,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这本书一定包罗万象,丰富异常。我们常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这就是从另一角度肯定了它容纳万千的能力与气魄。正因为如此,阅读《红楼梦》的第二层,就是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发现、探究背后的中国文化。《红楼梦》是中国的,不仅仅是说它诞生在中国,它的作者是中国人,它属于中国文化遗产,而是说它容纳的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脉,它被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种种基因。在浩如烟海的红学书籍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从《红楼梦》看中医文化,看园林建筑,看美食文化,看民俗文化,看服饰文化等等,这正是以《红楼梦》作为平台,以“读中国文化”作为研究理念而派生出来的红学研究方向。当下以《红楼梦》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大窗口,俨然成了红学研究的大趋势。
第三层,哲学意蕴。
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总会问能从中获得什么?获得的不外乎两种东西,一是知识,二是智慧。知识的获得相对比较容易,而智慧的获得就较为困难了。然而知识和智慧相比较而言,知识远不如智慧对一个人的重要。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它是指当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层级,通过阅历的激发,悟性的提升,让人们的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面对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关系网络,在我们内心能够获得一种自我的判断力。其实“智慧”就是我们从事物变换以及自然运动规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哲学道理。它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它可以指引我们的行动与思维,它比单纯的知识更加可靠,而且具有普遍性。小说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凝练,其中蕴含着多种哲学道理,这种“哲学道理”并不会以理论知识体系形态出现在小说中,而是以哲学意蕴的形态包含在小说的故事情节里。越经典的小说哲学意蕴越深厚,越经典的小说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越彻底,所以阅读《红楼梦》的第三层就是在读懂故事,了解其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去感悟其中的哲学意蕴,从而启迪我们的人生。 “听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并不简单”,八面读书法就是让我们沉下心花大量时间反复阅读,像剥蒜皮,一层层把书的内容分解出来,大家可以试一试!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