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怪现象,语文课学不到作文和阅读原创2021-12-02 18:30·江海燕子
作文和现代文阅读在中小学语文考试中,分值很高,以中考为例,作文55分,现代文阅读40分,在总分150分中几乎占2/3。从分值上看,就知道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合理吗?相当合理!语文学习是三个环节所构成,语文基础→现代文阅读→作文,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达到实践生活所需。语文是母语,拼音、汉字、词语、语法是母语能运用得当的前提保障,这就是通俗所说的“语文基础”,无论是作文和阅读是建立在扎实的语文基础上的生活实践运用。自然,语文考试时,作文和阅读当然是最重要的,这也符合学习和实际相结合的宗旨。注意,这里的阅读指的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关乎素养,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不多。 既然如此,作文和阅读应该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根本,既能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也是应试语文所必须。可惜的是,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却往往忽略作文和阅读教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为板块,以文章为轴线,以综合性学习为分割,语文教师受制于教材所限,根本无法在作文和阅读教学上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这么多年语文教材改版多次,却始终没有改变教材设计的总体格局,倒是“文言文古诗词”逐年增加,大大加重学生的背诵压力。把现实生活中运用极少的,与现实生活脱节明显的“古文”作为教材主体改良内容,为的仅仅是所谓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养成文学素养,这样的逻辑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绝不是背几首诗,读几篇文言文就能传承下来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就是三步走:分析课文,包括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章分段解析;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最后就是背诵课文。估计孩子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语文课了,枯燥刻板,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最近几年,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要改变,结合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多媒体,微课,慕课等多种方式,使课堂变活,确实能让孩子们产生共情。但以课文为轴线的模式其实还是一成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形式和环节,没有改变的是教学的重点,作文和阅读教学仍然是一片荒芜。 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首先是语文课会布置作文,但这不是作文教学。其次语文课主讲课文,但讲课文不等于阅读教学。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知识学习向能力学习“的作文和阅读教学根本意识的转变。语文课过于侧重知识学习,讲的是知识,掌握的也是知识,知识是死的! 判断学科学习重点的标准就是背的多还是思考的多,很可惜目前语文学习还是背的多,而且随着文言文古诗词的不断增加,很悲观的发现,背的还要更多。作文和阅读是能力学习,能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思路→反复训练→有效指导”。以作文为例,学校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思路培养是空白,很多老师其实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是作文,不明白“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更有甚者,解决学生写不好,写不出作文的方法粗暴简单到让孩子们考前背作文,何其荒诞。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式设计,又使作文学习很难形成体系化,更谈不上思路培养了。这一单元的课文是写景,那么这一单元结束后,孩子的作文训练就是写景;下一单元的课文是科学小品,那么下一单元结束后,孩子的作文训练就是写科学小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好吧,孩子们写了作文,能力学习的关键就在于细致的指导,指出优缺点,如何改进,可惜,这么关键的步骤也很少有人做到。往往是拿出本班写得好的读一读,写得不好的打回去重写——这算是负责的了;不负责任的干脆让学生自己来改。这样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如何培养孩子们的作文和阅读能力?更不可能让孩子们在考试时,抓住作文和阅读的分值了。
还有一点,也很奇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语文学习没有了语法学习,中小学很少有语文语法学习的内容,于是孩子们所掌握到的很多语法知识都来源于英语课堂。语法是阅读能看懂,作文能写好的基本,难怪孩子们总是抱怨文章看不懂,作文病句越来越多哦。 语文教学最后所导致的现象就是孩子们的语文考试,特别是在初中(小学考试大部分走过场,考得少,也考得松,你如果相信小学语文考试的成绩,孩子到了初中,家长和孩子们都准备好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接受挑战吧),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成了扣分最严重的板块。而且还没有办法改变,积重难返呀!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