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原创2022-01-02 10:50·胡德培的文学缘
我在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几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中,接触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长篇小说),自然有不少心得。在完成编辑工作之余,除了经常发表一些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评论以外,我对文学创作艺术规律方面也非常有兴趣,遂不断将一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后集结成书并陆续出版了几本小册子。当今文学似乎“日渐式微”,在“网文、爽文”流行的时代大潮面前,这些东西似有些“落伍”?但我觉得,无论时世如何变幻,有些规律性东西是不会变的!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将择选一些与愛好者们分享。
1999年笔者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评论集
一、结构艺术的重要地位
撰写长篇小说,犹如建造高楼大厦,其结构布局是否牢固、合理,是否协调、匀称,是否美观、大方,从外表样式到内部骨架等方面都必须安排得当,布局适宜,这是直接涉及整个建筑即整部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质量及其创作风格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长篇小说的结构布局问题对于一部创作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活基础好,结构艺术美,是建造长篇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大厦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可靠保证。
首先,一定的结构形式与一定的生活内容是密切有关的。内容借助于形式,形式亦依赖于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犹如孪生弟兄,他们是同时受孕、同时怀胎,又是同时诞生的;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常常都很难区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或者什么样的结构形式适合于什么样的生活内容,是与作家的艺术构思及创作过程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姚雪垠在谈到《李自成》的创作经历时说过:“在历史小说作家的劳动中,关于历史事变的科学研究,题材的形成,主题思想的逐渐明确和深化,由简略到比较细密的艺术构思,原是互相伴随着进展的,是辩证统一的。”因此,他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多方面的生活内容采取复线交错、单元组合的结构方式。魏巍在进行《东方》的艺术构思时,也考虑到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局限于朝鲜战场上那种比较单一、比较狭窄的天地,而是将国内、国外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便于有力地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内容。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所描述的生活内容发生在相隔三十年的两个时期,因而,他所采用的艺术结构,是集中于主人公现实活动的两三天时间里,以那种打碎时空观念、时序颠倒的表现方式,将数十年的历史内容融会到现实活动之中,调集各方面的社会生活来集中处理,看来是较为适宜的。这些,都可以看出结构艺术形式与作品的社会生活内容是紧密而不可分离的。
同时,一定的结构形式与一定的人物、情节是紧密相连的。柳青在一九七三年一次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上说过:“人物是你小说构思的中心,也是结构的轴承。”孙犁在《关于中篇小说》一文中说:“情节就是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的发展”,“情节是前进的车所留下的辙,是人物行进的脚印。”可见,人物与情节在结构艺术上的中心作用和特殊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由主人公周炳的生活命运和思想历程,构成了欧阳山的《一代风流》这部鸿篇巨制(包括《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等五卷大书)的结构和内容;由主人公朱老忠及其家族与伙伴们的斗争事迹,编撰出梁斌的《红旗谱》的艺术布局;由四川重庆地下党与渣滓洞、白公馆革命志士们的坚毅精神和英勇不屈,谱写出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中那种与美蒋特务斗争的独特艺术形式的新创作……这些,都说明了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结构与人物、情节总是相伴随而诞生、相依赖而存在的紧密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依为命而不可分割的。
欧阳山著《一代风流》五卷
再有,一定的结构形式与一定的表现艺术总是结为一体的。小说表现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结构的艺术,而结构的艺术则是整个表现艺术的骨干和支架。骨干和支架的完整、匀称,符合艺术美学原则的独创,有利于表现艺术的内在力量的发挥;表现艺术的丰富多采和独特变化,又会使结构艺术为之生辉,从而更臻完美。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给波德莱尔的信中说:“独创来自新颖的构思。”作家的独创风格和艺术个性,总是与作品的独特构思结合在一起的。《创业史》的艺术独创和丰富表现,是与它的围绕梁生宝及两组对立的人物为中心的矛盾斗争而展开的艺术结构相结合的;《李自成》的复线结构和单元组合方式,也形成了它艺术的多样变化和多种表现。可见,艺术表现的丰富和多样,与结构艺术的独特构思和表现形式的种种变化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也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一起演变和发展的。
总而言之,长篇小说的结构形式,是关系到全局的,具有整体意义的一个重要艺术课题。它不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关系密切,同时与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紧密相连,而且与整部作品的诸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是否能够形成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都是融为一体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的完美程度及表现优劣,对于一部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常常是起着决定作用、具有关键意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部长篇小说如何结构布局,其整体艺术构思如何,其美学价值和完善程度如何,往往直接关系着并决定着这部作品艺术魅力的大小和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凡是有抱负、有成就的作家,对于结构艺术的有关问题,都是非常重视、非常严肃并且认真对待的。
二、结构艺术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勇于创造者的事业。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与艺术的其他原则一样,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但绝非要求整齐、划一,故具体操作和实施并无一定成法,而需要作家们根据自己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美学理想和表现能力,不断地进行对生活的开掘和艺术的创造。所以,因时、因地、因题材、因内容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往往变幻无穷,呈现五光十色,其形式是不可胜数的。但是,如将当代长篇小说置于案头,细加分析和比较,考察它的源流和变化,亦可大略归纳为下列几种主要表现形态:
一是顺序式结构法
这是我们过去习惯使用的一种传统的结构方式。即:按时序写来,有头有尾,起承转合,皆有定则。这类长篇创作,过去所见甚多。比如,李劼人的《大波》、《死水微澜》,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欧阳山的《三家巷》,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赵树理的《三里湾》、《灵泉洞》,梁斌的《红旗谱》等等。新时期以来,如魏巍的《东方》,莫应丰的《将军吟》,杨佩瑾的《旋风》,李纳的《刺绣者的花》,巴人的《莽秀才造反记》等等。这是曾经为我国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欢迎的一类长篇小说结构形式。
李六如著《六十年的变迁》三卷
采用这类结构方式的创作中,有的作家较能接受新的知识,适应新的环境,按照新时代人们艺术趣味的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结构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尝试着运用新的表现手法,以恰切地表现新的人民生活和新的思想感情,这是比较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多数作家正在共同努力的一种趋势。但是,也有少数的作家,创作思想比较保守,墨守前人的陈规,缺乏艺术的创造性,因而表现手法显得古老而露陈旧之态,很少新的艺术气息,使人感到有些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值得人们注意的。群众的鉴赏能力和美学趣味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可以而且必须吸收传统艺术好的方面,发扬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欢迎的那些方面,同时,还应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以不断提高人民的艺术水准,丰富人民的美感享受,满足时代的进步要求,在总结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理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研究的。
二是板块式结构法
这也是一种传统的结构方式。即:围绕一个人物,谱写一段故事(如块状),一段一段(犹如一块一块)串连起来,以构成整部长篇小说的艺术布局。古典小说中,如《水浒传》那样,以林冲、武松、宋江、杨志、鲁智深等人如块状的故事情节联结起来,而后汇集于水泊梁山,群雄聚义。又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等,也大体属于这类板块式的艺术结构。在当代,《李自成》的所谓单元组合结构,实际上是这类板块式结构的发展,它不完全是围绕一个人物,同时也环绕一个事件、一个矛盾而展开一段一段故事,然后联缀成篇的。八十年代出版的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将黄泛区人民逃出灾区后,在不同地区、城乡各地的个人活动铺展开去,也是一个一个人物、一段一段故事勾连而成一部大书的。这是在继承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和题材本身的实际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李自成》在这方面有所创造。过去,《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大多是单线发展的结构,而在《李自成》中既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斗争的一条主线,又有张献忠及其他农民起义军斗争的副线,还有明代皇帝崇祯王朝的另一条副线,后来又增添清朝统治者活动的一条新线等等,形成一种块状式(即单元式)复线发展的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扩展社会生活面,便于作家从不同的生活角度和社会侧面去反映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有利于作家施展多彩多姿的艺术笔墨,运用丰富变化的艺术手段,写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生活中的各式各样人物形象;还有利于扩大人们的视野,增广知识面,提高作品的认识意义,对广大读者产生更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姚雪垠著《李自成》三部八卷
从当代创作来看,这种板块式结构法也往往出现某些弱点与不足。一是各块强弱不一。在描绘不同人物或不同故事段落的时候,或者用力不匀,或者轻重不当,或者缓急欠妥,或者疏密失调等等,均可能出现各段落、各板块、各章节不平衡的现象。二是结尾笔力不逮。《黄河东流去》的收尾部分,出现了散漫无力的弊病。再有一种异常现象,可举秦兆阳的《大地》为例。全书八卷,前三卷分别以主人公赵恭及其女儿、儿子中的一人为中心,环绕而展开有关的故事情节,但后面几卷小说却改变了写法,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块状,使全书结构上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显得不很协调,影响了作品艺术表现的完整和统一。这是否是某种例外,或是某种意外,抑或是某种失误呢?以待研究。
三是戏剧性结构法
随着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发展,对小说艺术产生了直接影响,这类艺术形式与小说艺术相融合,或者某些戏剧家转而进行小说创作实践,因此出现某些长篇小说戏剧化的发展趋势。
这类小说结构的特点是:矛盾比较集中,戏剧冲突比较尖锐,故事情节相当紧凑,艺术悬念扣人心弦,一环扣一环,富于戏剧性地推演和发展,读来娓娓有致而引人入胜。比如,苏叔阳的《故土》,王东满的《山月恨),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陈玙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等等。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通俗小说受读者欢迎,这类戏剧性情节性的长篇小说,亦有逐渐增多和发展的势头。
由于悬念迭起,情节性强,富于可读性,人们始终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直至其结局,因而这类小说相当抓人。这是其优长之处。但是,有的作品过分追求离奇和巧合,故尔出现某些斧凿之痕,流露某些失真的描写,违背了生活的自然与真实。所以,创作时作家应当注意到:巧则巧矣,但须不失生活之原貌;奇则奇矣,仍应保留艺术之完美。同时,或奇或巧不是目的,而要力求在奇巧之中,给予人们思想的启迪和智慧的开拓,给予人们生活的情趣和美感的满足,这才是我们理当遵循的艺术准则和创作目的。
苏叔阳著《故土》
四是意识流结构法(或时空颠倒结构法)
这是将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杂揉在一起,将不同人物和故事情节同时纷呈于眼前,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可以集于一处,已死、未生与现实的人和事亦能同时再现,随着主人公大脑的联想、意识的流动,即能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放在一起,编纂在一章一节里来描绘和表现。时间可以颠倒,空间可以混杂,宏观与微观可以同时描绘,天上与地下可以一起显现,这是意识流结构法(或表现法)的最大自由和表现特点。
这类结构法,在中、短篇小说中已颇多见,如王蒙的《春之歌》、《夜的眼》及《布礼》等等。长篇小说创作中亦已出现,如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就是这种写法。
《冬天里的春天》描绘了相隔三十年的两个历史阶段不同的生活和斗争,具体处理却是浓缩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主人公重返旧地的两三天里来表现的。在这样短暂的两三天时间里,主人公在当年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里活动和寻访,借景抒情,见物思人,由旧物回忆起当年严酷的斗争环境和动人的斗争事迹,见老人联想起昔日的战友和亲人,借昔抚今,由今忆昔,回顾和总结了数十年斗争的经验教训,概括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斗争的错综复杂和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于这种生活内容和斗争题材的处理,如果按照传统的顺序式结构法,或者是完全失败,或者是无法处理,因为中间三十年的社会变化和人物活动跳过了许多地方,留下了不少空白,即使偶尔有所描述,也是寥寥几笔,轻描淡写。然而,李国文运用意识流结构法,却使人感到相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运用自如。事实证明他获得了成功。
李国文著《冬天里的春天》
按照这种结构法搞出来的创作,历史的跨度可以很大,反映的地域可以很广,可以将不直接相连的历史时代在艺术的跳荡中联结在一起,可以将相距很远的人物和风光在作家的头脑里联想到一块儿,从而进行艺术描绘和情节安排。这样,有利于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和生活的厚实感,有利于对不同社会气氛和时代气息的渲染,有利于对生活的概括和人物的塑造。但是,在今日现实的情况下,由于我国读者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和美学趣味的缘故,对这类捣碎时空的颠倒顺序的结构艺术,许多人还不易接受,表现出不是十分欢迎的状态。而且,这种搞混时空的写法,常常首先把作者的头脑也搞乱了,因而在情节结构和艺术表现上经常出现许多漏洞或重复,影响了这类创作的名声。因此,作家和编辑在处理这类创作时,目前要特别注意理清主线,将作品的中心矛盾、主要情节和人物、故事集中起来,避免节外生枝和情节分散,突出中心和主线,这样也许可以稍稍把这类创作中可能出现的整体结构和重大情节的混乱与矛盾现象有所扭转或缓和,使作品的中心和主题更鲜明突出一些,人物和故事相对集中一些。再过一些时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慢慢习惯了这类构思布局的方法,也许就会日渐引起更多读者的欢迎和阅读的兴趣。
五是放射式结构法
这往往是以某一个事件为由头,向四周放射形地伸展开去,从而布置情节,串连人物,推演故事。因而,又有人管这种结构方式叫做串珠式、花瓣式、滚雪球式或连环式等等,即环绕那个轴心,一环连着一环,环环回复,构成如伞盖状的结构形态。运用“现代化”一点的词汇,便称作放射式结构法。
这类结构法,较早的有冯骥才的《神灯前传》。那是写除夕之夜,河楼教堂突然着火,教徒与混混儿头子发现一位可疑的蒙面女子,于是追查下去,便串连出一个一个红灯女侠的奇人异事。稍后,便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此书围绕着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问题生发出种种情事,浸透到各个阶层,串连着各式人物,上至副总理、部长、副部长、各司局长、处长、工厂厂长,下至普通的年轻工人、社会青年、理发师、交通民警等等,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各式各态,都在作家的笔下伸展开去,从而得以形象地再现出来。再后,刘心武发表的《钟鼓楼》,也属于这类创作。小说由薛师傅儿子结婚,引发和牵动着院内院外各种人物和各类事件,故事是一环套一环,人物是一个串一个,虽然它集中描写的是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从早晨五点到下午五点共十二个小时内发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外的事情,但却展现出八十年代北京市民多方面的时代生活面貌和地方风俗的浓重特色。
张洁著《沉重的翅膀》
运用放射式结构法搞出来的创作,便于描绘某个时期全景式的社会生活,便于刻画社会各个层次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便于渲染时代气氛,表现社会面貌,因而赋予作品相当的社会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生活的力度。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安排不慎,或生活不足,手法单调,也可能使作品过多堆砌事件而未及深入社会里层,可能涉及人物过繁而使主要人物形象苍白无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质量。
应该说,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的表现形态是异常丰富、变化万状的。上面所列的几种主要的形式,远远不能将长篇小说结构表现形态的多种多样囊括尽净。例如,人们常能见到的还有:截面式结构法,史传式结构法、游历式(或访问式)结构法、工程式(或方案式)结构法、工作组式结构法、侦破式结构法以及章回体结构法等等,都没有在我们的论述之列。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不同的结构形态,尽管表现各式各样,形形色色,却也常有某些共同之点或类似之处,或者在一部创作中某些表现方法亦有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现象,而且,某种单一的布局形式与结构艺术的多样形态往往是交融出现的。因此,我们排出几种主要的结构方式来加以缕述,亦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总而言之,作家根据自己的艺术爱好和美学追求,根据生活内容和具体题材的实际需要,根据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时代历史的发展趋势,不同创作的结构形态是可以千变万化、无限多样的。当然,九九归一,万变不离其宗,结构艺术的多采多姿和发展变化,终归不能脱离长篇小说创作艺术表现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切发展变化,必须有利于作家的真知灼见通过形象化的手段获得深刻表现,有利于作品的艺术运用典型化的手法达到独特创造。同时,这些结构形式也是随着时代生活和艺术发展而不断变化前进的。所以,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艺术上的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则是最可宝贵的品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著《艺术规律探微》
三、结构艺术的美学原则
艺术的创造,总是按照一定的艺术美学原则来进行的。长篇小说怎样才富有结构之美?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结构艺术的诱人魅力?对结构艺术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要求和美学原则?根据大量的创作实践,我认为,下面一些方面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注意的:
一是整体性
一部长篇小说,有史诗式的构想,也有庭院式的布局,有全景式的反映,也有横截面的描绘,有田园漫步、山川游历一般的抒发情怀,也有充满戏剧性矛盾冲突和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但是,不管哪一种情形,它都必须各成一景,自备一格,独具意境,别有风味,一句话,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小说里,各章节、各部分的关系,是有机的,不是游离的,是水乳交融,不是一盘散沙,是独具风貌,不是各色混杂,相互间关系十分紧密,而又是互相勾连、层层递进的,总而言之,是一个完美的艺术佳构,而不能给人支离破碎之感。
目前,有的长篇小说创作,往往某些局部相当精彩,但就整体艺术的美学构思来说,则有的注意不够,有的考虑欠周,或首尾各异,或顾此失彼,或良莠不分,或优劣杂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破坏了结构艺术的整体美。
二是匀称性
在长篇小说中,需要首尾照应,前后铺陈,章节之间,安排得当,草蛇灰线,细节勾连,层峦迭嶂,起伏有致,具有故事发展脉络分明的层次感,情节演进疏密有间的清晰度,矛盾冲突张弛合度的节奏性,艺术笔法刚柔相济的音乐美。不要虎头蛇尾,不要轻重失当,不要粗疏草率,不要布局窟劣。一句话,结构安排要依据生活和题材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按照整体艺术的美学要求均匀适度,布局要平衡、合理,以体现结构艺术的匀称美。
当前,在某些长篇小说创作中,有的头重脚轻,有的前后分离,有的横生枝蔓,有的布局零散,大多是在题材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或者没有通盘考虑,或者缺乏艺术经验所造成的。
三是丰富性
长篇小说是文学创作中的巨型建筑,它的亭台楼阁、山水花木,它的厅堂格局、房屋布置,都不是单一、简陋或者统统归整、划一的。如大观园中的各式庭院,如万花筒里的多彩图案,都是无比丰富而千变万化的。粗陋的茅舍,岂比拟大观园式的“红楼”建筑,单一的颜色,自然会使广阔的社会图卷失去生活的丰富色泽。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说,长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当然是越丰富越好,越多彩越妙;其丰富变化,千姿百态,才是令人神往而回味无穷的。这是结构艺术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
但是,有的作家,由于生活知识不够丰厚,艺术修养还欠渊博,因此,在驾驭长篇小说这种丰富的结构艺术方面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作品中,有的采用古老的单线平图而失却生活自然的丰采,有的连篇的叙述或议论而缺少生动形象的多姿,有的以平淡的琐闻充斥篇幅,有的以离奇的异事连缀成篇,其单一、拙劣之态,常常令人寡味而生厌。
四是简洁性
俄国作家契诃夫有句名言:“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同时,他又说:“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简洁性,对于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在我们当前的一些长篇小说创作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不够简洁,患结构臃肿病的作品实在不少。有的作家,对某段生活或某些细节确实喜好,竟不管这部长篇的具体结构是否需要,编辑反复提出诚恳的意见,他就是不忍割爱,以至成为某些长篇小说的赘疣。可以说,目前我们的一些长篇小说情节结构方面确有丰富性不够的毛病,但是,更为可忧的是简洁性不够。这一点,大大影响了当今长篇小说在广大读者中的阅读体验,也妨碍了某些有一定质量的作品思想、艺术作用的发挥。
在创作中,该繁则繁,该简则简,这是艺术美的一个重要要求。简洁的要素是:去枝蔓,防臃肿,概括典型人物,集中主要情节,合理布置环境,善于精选细节,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中心,密切配合艺术气氛和艺术意境的需要,审慎考虑轻重和取舍,巧妙安排人物和故事。
简洁,是对作家思想是否明睿、生活是否深厚的一个检验,也是对作家艺术是否娴熟、美学理想是否高尚的一个鉴别;如不简洁或简洁不当,都会使艺术美的精巧和完美受到影响或损毁。因此,真正做到结构艺术的简洁是很不容易的。
五是独创性
艺术贵在独创。结构形式是否能够在继承中外小说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探索和创新,有所前进和发展,往往决定着一部长篇小说是否富有艺术生命力及其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长篇小说结构艺术是否富于独创性,便是这种艺术形式美学要求上的一个重要原则。
就当今的长篇小说创作来看,在结构艺术上,继承不够,创新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对传统小说艺术中的内在美学原则与共同规律学习和研究不够,缺乏坚实的艺术修养基础;未能充分地理解并掌握人们的欣赏习惯,以及这种习惯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因而在创作中没有相应地考虑读者的需要和现实的要求。或者脱离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环境,片面追逐某些西方的时髦;或者忽视今日读者的实际需要,墨守陈规,不敢冲破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吸收外国某些适合于我国、能够促进我国艺术发展的新鲜的东西……凡此种种,都有碍于结构形式的创新,有碍于我国长篇小说艺术的更臻完美和成熟。
我们知道,长篇小说质量的优劣,其结构形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结构不是纸上的蓝图,布局亦非死板的棋式,其本身不仅是复杂、丰富的,而且是不断变动、不断发展的。长篇小说结构艺术是综合性的、包含着多种多样繁复内容的一门学问。除上面论述的以外,它与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摄影艺术以及艺术美学都有相当紧密的联系。一部长篇小说在结构上要做到尽善尽美,毫无纰漏,确实不易!
今天,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们的作家群中,潜心于追求和探索,不断奋力攀登者,是大有人在的。许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怀着这样一种共同的意愿:在长篇小说一个一个艺术高峰的攀登中,为鸿篇巨制的结构艺术开辟新领域,打出新天地,促成我国长篇小说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到来而努力奋斗!
因笔者八十年代的《艺术规律探微》反响还可以,故九十年代又出了本续集
据1985年3月16日撰文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