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笔小技巧:就地取材写比喻原创2022-02-25 00:14·余老诗写作课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没见过高手写的比喻句,你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笔。
那些独一无二的比喻句,不仅让你觉得文笔真美,还忍不住会心一笑,发出赞叹:“太妙了!”
如何写出如此美妙的比喻句呢?
这篇文章介绍其中一种小技巧:就地取材。
写比喻句还有就地取材的?
来看个例子:
她的话本也骂到桐芳,可是桐芳已躲到自己屋里去。像得了胜的蟋蟀似的在盆儿里暗自得意。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这句话,巧妙地写出桐芳作为“二太太”借着车夫趁机攻击了“大太太”之后,得意洋洋的姿态。
“得了胜的蟋蟀”,写出二太太什么特点?偷着乐,不敢过分声张。
老舍从北京人熟悉的蟋蟀取材,显得妙趣横生,让读者拍手叫好。
相信你已经略微感受到就地取材写比喻句的好处了,那么这类比喻句还有哪些好处,我们如何仿写这类句子,接下来为你一一道来。
一、就地取材写比喻句好在哪?
1.独一无二,不可取代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对,就地取材写成的比喻句,往往能给人无可替代的感觉,一个字,妙!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节选自)张爱玲《倾城之恋》
这个句子出现在小说《倾城之恋》的开头。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
它把主人公白流苏所在的白公馆生活,比作了走调的歌,把时光比作胡琴。
这样比,有什么妙处呢?如果我们看看接下来的一段描写,就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为张爱玲点赞了: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原来是描写白四爷独自一人在黑沉沉的阳台上拉胡琴。
这就有意思了。
你若将这里的“胡琴”换成其他的,不但比喻句的美感荡然无存,就连上下文之间的连贯之气也消失殆尽了。
2.完美融合,不可分割
就地取材写成的比喻句,往往给人一种与原文不可分割的感觉。
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节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
语言大师老舍把北京春节的腊八粥,比作什么?
农业展览会。
这仅仅是新鲜吗?
不是。
你看,这种腊八粥,包含的食材可谓是应有尽有,让人垂涎欲滴。
而农业展览会,可不就是各种农产品、食材一应俱全吗?
所以,用农业展览会比喻腊八粥,不但独特,而且完美融合。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比喻,也把人们过春节时庆祝丰收、企盼富有的美好心情传达出来了。
你能说不美妙么?
3.天然金句,回味无穷
上乘的比喻句,天生就是金句,令人读了还想读,品了还想品。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节选自鲁迅《药》
鲁迅先生把那些看着革命者杀头却无动于衷的看客比作是“鸭”,而且是被无形的手捏住了脖颈向上提的鸭子,堪称金句。
你想,麻木不仁的人,命运都掌握在他人手中,任其愚弄。
这不就是被人提着脖子无处可逃又无可奈何的鸭子吗?
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你细细品,这个比喻句,特别有内涵,揭示出民众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更暗示了民众无力掌控这种命运的可怜与可悲。
这比喻句,回味无穷。
问题来了。
二、我们能模仿吗?
这么问,似乎有点多余。
但细细品味,认真琢磨,还真不是多此一举。
也许有人会觉得那些就地取材的比喻句,大多是作家或者天才们灵感顿生,灵光乍现,怎么学得来呢?
的确,灵感不可复制,但产生灵感的方式方法,却值得学习借鉴。
不顾实际,认为灵感也能随意模仿,那就抹杀了天赋的巨大作用;相反,认为灵感的产生不可捉摸,神乎其神,那就否定了学习和努力的价值。
其实,那些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也是在作家经历了无数次努力之后,才最终降临的。用十月怀胎来形容,毫不为过。
正确的方法,加上不懈的努力,你也能写出熠熠生辉的比喻句和精彩文章。
三、怎么模仿?
总结大量比喻句的写法,我把就地取材写比喻的方法,概括为以下三种:
(1)依据场景内容取材
(2)依据本体环境取材
(3)依据情感思想取材
下面,详细跟你说说如何模仿。
1.从所写场景中选择比喻内容
写作中,经常要描写场景。
从场景中选择比喻的喻体,比起另起炉灶凭空想象一个喻体要恰当得多。
法国大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句: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这句话,把笑声比作阳光,把抑郁寡欢比作冬天。
这里,作家是从什么样的场景中就地取材的呢?
第一,主人公冉阿让正望着远处课间休息时珂赛特嬉戏奔跑的快乐样子。
这是多么美好的瞬间!
第二,珂赛特来到冉阿让身边,从他这里学会了笑,也越来越开朗了。
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
这两个场景,都会让我们想到外表丑陋却善良美好的冉阿让的内心。他的内心世界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
你看,从这样的场景中选取阳光来比喻笑声,选取冬天来比喻愁眉苦脸,是不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就是依据场景内容取材,写出恰当得体的比喻句。让读者眼前一亮,也让全文为之发光。
2.从本体所处环境中选择比喻内容
众所周知,比喻句包含了本体和喻体。
本体就是你在写作中要描写和刻画的那个人或事物。
如果我们能从本体所处的环境中就地取材,选择喻体,这样的比喻是不是更有感染力,更能引发读者共鸣呢?
来,看看语言大师老舍在散文《春风》中的一个比喻吧:
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
——老舍《春风》
这是老舍描写济南和青岛的春风时,用“怒海上的船”来比喻自己受着这两地春风吹时,晃动的“脑子”。
太有意思了!
一般人描写春风,先想到的是“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样的诗句,心里念念不忘的是春风如何如何温暖,如何如何让人舒适。
可老舍先生呢,对济南和青岛的春风,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体验,觉得那是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侵扰,让他感到头晕头疼。
怎样才能把这样的苦恼形象生动地写出来?
老舍先生抓住了济南和青岛的环境——靠海。
如果你见过大海上风起云涌、恶浪滔天的情景,你一定也能体会“怒海上的船”是啥滋味了。
这就是从本体所处的环境中选择比喻内容,不仅有一种生动贴切的美感,还能让读者更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感受了。
读到这样的比喻句,是不是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动呢?
3.根据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观点选择比喻内容
写作,最基本的任务是表情达意。
你想表达什么意思,你要传达什么情感或思想,都将决定你的写作策略。
第三种就地取材写比喻句的方式,就是根据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观点来选择喻体。
这里的情感思想可能是作者的,也可能是文中特定人物的。
看个例子:
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棒使得风车儿似转。
——施耐庵《水浒传》
是不觉得这比喻句简单,没啥特别的?
别急!
先看看,这是谁眼中的“后生”。
原来这是《水浒传》写王进“教训”无名小卒的一段精彩故事。
原文是这样的:
王进道:“小官人若是不当真时,较量一棒耍子。”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向王进道:“你来!你来!怕你不算好汉!”
在王进眼里,这后生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会耍两下棒,就以为自己武功盖世,无人能比了。
花架子,空有把式,中看不中用。
这就是王进想要回敬这位后生的。
所以,用“风车”来比喻,最为传神。
你想,风车,咿咿呀呀转得挺欢,但那毕竟是听听声音,看看样子的,哪里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力量呢!
依据王进这一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选择风车做比喻,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
再看一个例子: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
——老舍《春风》
老舍先生对济南和青岛特有感情,要写出这两座城市的不同,怎么作比才能配得上这份深厚的情感呢?
用“人”,因为人才是有温度有情感的。
把济南比作老先生,把青岛比作摩登少女,不但形象地传达了两地的特征,同时让我们觉得有一种趣味,有一种人情美。
以上三种就地取材写出比喻句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仿写时做到心中有数,笔下有章法。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小建议:
第一,要恰当贴切
比喻,是一种修辞。
修辞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是恰当、贴切。离开这一点,盲目追求技巧,恐怕只能弄巧成拙,甚至画蛇添足。
就地取材写比喻句,也要用这一条标准来检验,来衡量。
第二,要力求传神
好的比喻句,能一语中的,道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深刻洞见,让人一读就犹如黑夜中见到光明,忍不住心生喜悦。
这样的比喻句,不仅以描摹事物外形为己任,更以力求传神为使命。
前提是,你要用心观察、揣摩、品味万事万物,然后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是字匠精神,更是为作品献身。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愿你能信手拈来,就地取材,写出妙不可言的比喻句,成就锦绣文章。
好课推荐:
专栏
中小学作文基本功15课
作者:余老诗写作课
199币
13人已购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