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原创2022-06-25 15:22·教书追梦人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考向一 思想内容类一、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提高鉴赏思想情感的能力
(一)忧国伤时
(二)建功报国
(三)思乡怀人
(四)生活杂感
(五)别离愁绪
(六)贬谪失意 | | | |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 | | |
二、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3.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4.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5.请概括诗人的情感。 6.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七点入手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 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5.看关键词句。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 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 7.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二)解答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四要求
1.审题:两看一定 “两看”,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整体型还是局部型。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这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 “一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 2.答题:用好术语,因题而异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3.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有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一般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可能更多。 4.区分不同题型答题模式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模式: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变式可只答感情基调)。
示例:(2014·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原因中的感情基调;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情境的感情基调。
(2)“感情分析题”答题模式:
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②概括+分析:先概括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诗句,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诗词鉴赏之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原创2022-06-26 07:49·教书追梦人
考向二 观点态度类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 观点: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 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步骤三 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典型例题】
(2014·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观点态度的把握。诗歌是凭借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如果写“悲”,就要抓住“卷帘尽放春愁去”的忧愁,“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的孤独,“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的惋惜,“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的惆怅。写“喜”,可以抓住“春愁去”的畅快,“对黄鹂语”的悠闲,看到无人处的“絮影香”的惊喜,“梨花雨”的沉醉。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 答案:(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六大误区误区一: 概念不清,将“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混为一谈。
不少考生在答题时,分不清“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概念,将诗歌内在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与外在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作品风格混为一谈。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混淆“意境”“意象”“情景”“景象”“画面”和“心境”“心情”“情怀”“感情”“情味”等一系列概念的实质。这是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的诗歌鉴赏基础知识所致。“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文已经说过,建议这些考生迅速补上这一课。只要翻一翻文学艺术创作辞典,这类问题不算问题,不难解决。 误区二:走向极端,认为“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必须截然分开。
除了上述的情形之外,还有些考生片面的认为,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不能涉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作品风格的。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儿。任何文学作品都存在“内容”和“形式”两个范畴: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的,没有形式便没有内容。只是,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分清表达的侧重点。如: 07福建卷:(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而湖南卷的题目是: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表述文字相差无几,其实质乃天壤之别:前者考查内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而后者考查形式“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老百姓有句俗话“听话要听音儿”,作为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审清题意,正确理解命题意图。明乎此,在组织语言表述鉴赏题答案时,一定要分清表达的侧重点,别把话说反了。 误区三:浅尝辄止,没有领会题目的内在实质。
“情、景结合分析”、“展现怎样的画面”、 “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景象或意境)”等,殊途同归,讲的都是诗歌的“意境”问题。 画面,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它实际上是情景、景象和意境的代名词和同义语。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设题方式是: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词、曲)作一赏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解题时,一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二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准确地体现景物的主要特点和情调;三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误区四:盲人摸象,瞎晕冒撞,认为答得越多越好。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客观题答案是确定的,那是实的;而主观题答案不确定,那是虚的。既然是虚的,再怎么认真去读,去理解,去组织答案,也很难完全答正确。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思想上先就懈怠了,不是依据对诗意的正确理解,而是去凭运气,瞎晕冒撞,答哪儿是哪儿,并且认为答得越多越好。其实,越是主观题,越要刻意追求答案的客观化,要依据题意用简明的语言组织答案。这样才能保证别人晕时你清醒,得分自然比别人高。 误区五:不会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前边说过,鉴赏题的命题表达形式常常是:“请结合全诗赏析”“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等等。但到底该怎样“结合”,许多同学不明就里,一头雾水。笔者认为,一个“赏析”型的诗歌鉴赏题,就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议论文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阐明道理,答鉴赏题也一样。只是,你要证明的“论点”,是题目中命题人要你“赏析”的那个要点,而你要找的“论据”,就是所鉴赏的诗歌中能体现命题要点的相应材料。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诗,一种修辞或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些“材料”去具体证明“要点”的过程就是“结合”,只是,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说具体。是否管用,不妨一试? 误区六:赏析“诗眼、词眼、关键字(词、句)”等,应高度重视细枝末节 。
“诗眼、词眼、关键字(词、句)”等,相对于整句诗、整联诗、整首诗而言,都是局部的,属细枝末节,越是细枝末节,越容易被疏忽。做这类题,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鉴赏“点”,首先要关注“面”,要注意整体把握,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全诗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才能由面到点;二是局部从属于整体,有些题目,比如说“映衬”“对比”这些手法的运用,要是单纯盯住个别字眼和诗句,往往失之偏颇。因此,解题时常常需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联系具体的语境和诗境,以点带面,方能准确作答。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