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傅作义将军为了保护北京这座古都不受战火摧残,不愿做历史罪人,宣布北京和平解放。
由于老北京的在建国后被定位首都,关于首都的建设有过一番争论。
最终,领导听从了苏联专家的建议,将行政中心安置于内城,否定了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将行政中心设置在距离旧城以西约1.5公里的三里河地区(公主坟与月坛之间)“梁陈方案”。
北京城开始拆城墙、拆牌楼并大兴土木,这座连续定都600年三个王朝的古城的样貌由此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众所周知,首都北京曾是两朝古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这座古城,不仅有最为辉煌浩荡的皇宫殿宇,还有承载了千百年记忆的老城墙。
北京古城墙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古建筑,建国之初,诸多学者分为两派,以林徽因梁思成为首的建筑专家,建议将古城墙保留下来,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方,却觉得古城墙应该拆除,不然影响北京日后发展。
不过是一段城墙而已,为什么会引起两方的激烈争执呢?让我们听听这两派专家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梁思成等人认为,古城墙虽老旧,看上去普普通通,但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
除此之外,后人们也能通过这段古城墙,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感受前辈先人们走过的道路,寻找他们的足迹。
古城墙虽没有了实际的使用价值,但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经历过风霜洗礼的地方,便不能再用普通的眼光去看待。以当时的情况,完全可以将这片老城区,连同古城墙一起,划片保留下来。
然而郭沫若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城墙不过是一堆砖瓦,目的就是为了御敌,如今国家安定,自然是不再需要他们存在了。
而且,古城墙代表的是封建旧社会,是旧时代的象征,如今步入新时代,这样的旧物,凭什么要留下来呢?这对日后的发展,除了增添阻碍,还能有什么积极作用。
郭沫若的这番话,让保留派实在难找话来辩驳,毕竟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旧物总是没有存在理由的,若谁强出头,搞不好还要扣上个歪帽子。
但是,梁思成等人也没有放弃,还是一直为给国家留下些古建而四处奔波,体弱的林徽因甚至因此气出了重病。
然而,到底是势单力薄,在大趋势下,北京的古城墙还是没能保留下来,被拆得一干二净,再也寻不到踪迹。
得知这个噩耗,林徽因愤而痛斥道,拆了古物日后必定会后悔,可后悔了也再无补救办法,即便是重建,也永远不是真的,只不过是赝品。
知识科普:
北京内城一共有九门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其中正阳门为皇帝出行之门、崇文门走酒车、宣武门走囚车、朝阳门走粮车、阜成门走煤车、东直门走木材车、西直门走水车、德胜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安定门为军队班师回朝之门。
北京古城墙已有600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
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规模非常宏大。
在近代以来的战争中,1900年的八国联军对北京古城的破坏最大,正阳门箭楼和城楼、崇文门箭楼和朝阳门箭楼被毁。他们在天坛圜丘架炮轰击正阳门,毁掉了箭楼。
印度兵在正阳门城楼内取火,引发火灾,城楼被毁。
图为被毁坏后的正阳门箭楼。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朝阳门箭楼于1903年修复。
图为安定门城楼。
图为英国人为修铁路在崇文门瓮城开的洞。
角楼,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城防防御建筑。
北京鼓楼和钟楼都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上,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