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骑qí、说shuō服、粳gēng米……字典一改,你突然变文盲了 溧水发布 2018-09-10 09:18:40
这几天,不少网友可能突然意识到,自己变成半个文盲了,发现的原因是微博网友@知书少年果麦麦 发了条长微博 痛陈这几年字典修订再修订,不断向人们妥协,直到现在,许多字我们已经不认识了,他在微博中举了好几个例子 “说服”的汉语拼音现在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确凿(zuò)”变成了经常读错的:“确凿(záo)”;“荫”,统读 (yìn),取消 了(yīn);“作”,取消了(zuó)(作料)和部分词语中的 (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荨(qián)麻疹”现在则是:荨(xún)麻疹;“铁骑(jì)”被改成了“铁骑(qí)”,而(jì) 这个发音也已经永远地取消了………………
更可气的是,有人在手机上打字“tie ji”,输入法直接提示他这个字的发音是“qí”?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作为权威文件,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这个《审音表》基本决定了一个字的正确发音是什么
在《审音表》里,“骑”这个字,清清楚楚地标明“骑qí (统读)” 统读是什么意思呢?在1985年发布的《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里,是这么解释的:
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也就是是说,无论是表达名词还是动词,“骑”这个字只有“qí”一个音了 怪不得有人说“一骑红尘妃子笑”,用新版的读音一读,瞬间变成黄色意境了… 在看延禧攻略时,剧里的秦岚就把这个字读成了qi,然而弹幕纷纷纠正明明念ji,没想到的是,原来没文化的是我们
当年上学的时候,无论是课上教的,还是考试考的,明明都是念“jì”,怎么到现在说变就变了? 令网友最难以接受的不只是“铁骑”一词,还有“说服” 两三个月前,马亲王就曾经在微博上抱怨: 哎,原来这个词的发音也已经改过来了啊。
他给出的图片是2012年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截图,在这本词典中,不仅仅是“说服”变成了“shuō fú”,连“说客”的读音都变成了:“shuō kè”,旧读“shuì kè” “说服”的读音,好歹还有不少人口语的确念“shuō fú”,可“说客”为什么变成了“shuō kè”?现实中真的有人不念“shuì kè”吗? 课文《触龙说shuì赵太后》岂不是变成了《触龙说shuō赵太后》? 按“shuì”发音的话,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触龙苦口婆心、引经据典最终让赵太后心服口服;但这语音一变成“shuō”后,我脑中只会想到触龙在赵太后旁边唠唠叨叨,对赵太后的行为指指点点… 触龙的形象一下从伟大的辩论家,变成了唠叨你做家务的大妈,触龙你好大的胆子啊!
不过大家也先别急着着急上火,说客究竟怎么念,现在也没个准数 虽然2012年的词典里明明白白地标注了“shuō kè”,但在2016年的《审音表》里,审订的读音却是“说shuì客” 也就是说这词究竟怎么念,词典和审音表也在打着架呢
其实不仅仅这几个字,还有不少字的读音,早在我们毕业后就改变了 2016年国家语委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还有很多字词的读音发生了改变。 强(qiǎng)迫,新审定为:强(qiáng)迫;应(yīng)届、应(yīng)许,新审定为:应(yìng)届、应(yìng)许;下载(zài),新审定为:下载(zǎi);大伯(bǎi)子,新审定为:大伯(bāi)子;粳(jīng)米,新审定为:粳(gēng)米;血晕(yùn)、晕(yùn)车,新审定为:血晕(yūn)、晕(yūn)车 还有不少“读音变化”,你以为是发生在毕业前,其实是早就已经修改了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教你语文的老师年纪太大,不愿意或者来不及接受新读音吧…… 比如「凿」字曾经有「záo」和「zuò」两个读音,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发布后,「凿」统一读为:záo,汉语词典中的「凿」也都只有「záo」这个音。也就是说“证据确凿”,不再是确凿zuò,而是确凿záo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这个现在词典的改动真的是十恶不赦,简直就是向文盲妥协的例证,一位网友甚至直言:就是一个三十年的汉语言文学教授最终被一个街边小贩淘汰的水平
其实也并不全是这样的—— 比如,按照老版的《审音表》规定,“纪”作姓时读“jǐ”,除此以外都读“jì”,这是依照古籍记载而定的 但无论是电视剧里乾隆、和珅对纪晓岚的念法,还是大家平时对“纪”姓朋友的称呼,基本上都是读作“jì”,所以修订版的《审音表》已经统读为“jì”,同时注明“纪姓旧读jǐ” 新版《审音表》后,还有大学团队做了调查,发现人们都知道“纪”有“jì”的读音,但是几乎90%的人不觉得它作姓时应该读另一个读音。
按老版《审音表》规定,“荨”在“荨麻”中读“qián”,并注明为“文读音(文)”;在“荨麻疹”中却读“xún”,并标明为“白读音(语)”。 但在调查中,发现在“荨麻疹”中,高达93.75%的被调查者读“xún”,而在“荨麻”中,只有23.34%的人读“qián” 所以,新版的《审音表》中,已经明确把“荨”这个字统读为“xún”
说起“戛纳”,大家的发音一定是戛(gā)纳,正确读音也的确是这样。但原本,“戛”也只有jiá这个读音,直到2012版(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gā这个音收入了其中,专用于“戛纳”这个词。 据说是因为第一个翻译cannes的人误以为戛字念gā……
这么看来,一些语音的变更还是“方便了群众”的,所以也有不少网友对这种语义变迁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认为语言本就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如果现在“工具”限制了人们的交流,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但对于这种论调,也有不少人难以接受,发微博的网友@知书少年果麦麦 也表示有些不理解: 如果我们错了,应该去学习正确的发音,怎么因为错的人太多,变成了对的人发而要迁就错的人呢?我们又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
评论的一些网友也难以接受,有的网友认为:改归改,为什么原来的发音要废除?同时并行使用不好吗? 还有人觉得,既然还有人在坚持用旧音,如果为了时代演变的话,这些还在用的人也应该考虑在内 多数人能接受的观点是,改了现代词句的发音可以,但古诗词的发音为什么也要跟着改?
除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外,不知道还有多少诗句的发音要改变,而这些古文的韵味又不知道会失去多少…… 无论怎样我都无法接受“远上寒山石径xi锓jiāng进酒,杯莫停”“明朝散发弄biǎn舟”“乡音无改鬓毛shuāi” 如果真的变成这样的话,那我宁愿变成孔乙己,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的读音,教他们“茴”字有几种写法,“衰”也有古音“cuī”,“斜”在一些诗句里要念“xiá”……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有一种错觉: 为什么这几年要如此频繁地更改字词发音?为什么我毕业后你们就修改课本?是不是在针对我?!我当年死记硬背这些发音又是为了什么? 其实不是的,修改字词发音早在几十年前就陆陆续续开始了 “呆板”这个词,相信现在绝大部分人的发音都是“dāi bǎn”,但它本来是读“ái bǎn”,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 1987 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芥蓝」注音是:ɡài lán,但是生活中基本没人这么说,现在已经改成了:jiè lán。 退色的色字该怎么读?在曾经的《辞海》中,读作shǎi,1978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无论“退色”还是“褪色”,其色字都读“shǎi”,可现在,多少人会以为这个发音是方言?
再比如“曝光”,早些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读pù guāng,后来干脆加上了bào guāng的读法,到现在,输入法反而打不出pù guāng曝光了。所以当你看到台湾省媒体念作“曝光pù guāng”时,不要觉得他们是读错了 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个定律,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经提到的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我们不妨把这个理论改编一下,套用在今天对读音、语义的讨论上,于是就变成了这样: 1)任何在我上学前已经有的读音、语义都是稀松平常的、本该这样的语言学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上学期间改变的读音、语义都是将会改变高考分数的革命性产物。3)任何在我毕业之后改变的读音、语义都是违反语言学规律要遭天谴的。 所以说,字词发音的改变早就已经开始了,并不是针对你,也不是近几年突然变化那么多 无论如何最后你还是得适应,毕竟孩子还要考试,语文丢一分,可是上千上万名的名次差距 就是有个小小的提议,能不能改过发音后,稍微通知我们一下,要不然哪天突然发音错误,被小孩儿嘲笑,变成文盲,我们也很尴尬好吗? 来源:瓷都晚报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