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夜雨寄北原创2022-08-29 18:07·清平乐语文课堂
夜雨寄北 一、 原诗与节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文常。 1.作者 李商隐 ,字 义山 ,号 玉谿(xī)生 , 唐 代诗人。 2.解题:本首诗体裁是 七言绝句 。 三、重点词解释。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 巴山: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何时将要。 当: 将要。 却话:回头说,追述。 四、 解读诗意 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尚未确定日期,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我们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 五、理解默写 1.运用设问,在“问归期”和“未有期”的一问一答中,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的句子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2.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团聚的期盼: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六、中心与感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团聚的期盼。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将下列句子中“当”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今当远离(将要)B.当奖率三军(应当)C.当此时(在)D.当户理红妆(面对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家之苦。 B.“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想象中的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幻想为连绵的夜雨及涨满的秋池。 C. “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恰切地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用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日的苦闷。 九、简答 1.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表达效果。 “涨”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景象,又流露出诗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衬托了诗人浓重的愁思。 2.“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季节,烘托人物孤独凄凉的心情。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独,苦雨深秋的寂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4.“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两个“期”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无期的无奈融入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妻子却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5.“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愁绪,也如秋雨一样,绵绵长长。 6.诗歌的最后两句画面感极强,请想象并描绘出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情景,要求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3分) 你我相聚长安,西窗之下,秉烛长谈。跳动的灯芯,迷离的烛影,在漫漫长夜中显得温馨惬意。到那时,让我们剪烛长谈,共享欢聚的时光吧。 7.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一句是想象,两次出现,音调和章法回环往复。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亲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亲人的情景。 渴望与亲人团聚,今日的愁苦夹杂着团聚时的欢乐。 9.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 剪烛西窗 。成语的含义是 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