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诗的一大区别在于,唐诗偏向于情,抒发作者情意。而宋诗则更偏向于理,更注重思辩。
披着感性外衣的唐诗语言常是超逻辑性的,尤其体现在语序上,不受语法的束缚,直指经验世界。
曾看到一段传言,作者认为只要单词的首尾字母不变,中间的字母随意变化,也不妨碍读者去领会其中的意思。例句如图:
"I cdn'uolt blveiee taht I cluod aulaclty uesdnatnrd waht I was rdanieg: the phaonmneel pweor of the hmuan mnid. Aoccdrnig to a rseearch taem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a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be in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ao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a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Scuh a cdonition is arppoiatrely cllaed Typoglycemia .
虽然后来被证伪了,但是当时看时确实印象深刻。原来我们一直看重的逻辑,其实并不是太妨碍意的表达。
唐诗的语序尤其自由,比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果换一种断句,也不影响作者情义表达: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而锦瑟更是有多种玩法,同样的词,换一种语序:
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
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
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
月照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改变了句子,虽略有牵强,仍然可读,诗情诗境诗语诗象大致保留了原貌。
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
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烟玉。
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
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
改成长短句也尚可。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歌中每一个字、词都极端重要,相对独立。真是要“字字珠玑”!做到了字字珠玑,打散了也还是珠玑,打散了也还能“各自为战”!
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月明日暖,生成玉烟珠泪,思一弦一柱已。
春心惘然,追忆当时蝴蝶锦瑟,沧海蓝田,可待有五十弦,托华年杜鹃迷。
甚至还可以改成对联。在诗中,它的主、谓、宾、定、状诸语的搭配、与其说是确定的、明晰的,不如说是游动的、活的、可以更易的。这违背了逻辑规律,这也违背了语法规则的起码要求。
语法中,人咬狗与狗咬人是不同的意思,主宾的更换就会导致意义表达的差异。但这种更换在诗里有可能被容许,被有意地采用乃至滥用。原因在于,这样的诗,它不是一般的按照语法逻辑顺序写下的表意言语,而是一种内心的抒情的潜语言、超语言性表达方式。
由于诗严格规律了字数,唐诗可谓惜字如金。唐诗常常会省略繁杂的虚词、动词,只留下实词。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作者只是罗列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种景物,景物之间亦无任何连接词连接,全由读者自行想象几组景物。这样未经修饰的原始景物陈列,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自然画面,未加约束,反而增大了诗的意义表达空间。
这种手法叫做列锦,在诗词中都很常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无需语法,无需连接,于有限的字数中,创造无限的意境,唐诗的意妙无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