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见的表现手法2023-10-18 16:18·广学语文工作室
常见表现手法:叠字、反复、顶针、反问&设问、用典、炼字、列锦、对偶、排比、赋比兴(诗经) 1:叠字:常见诗词中重叠的两个字。 叠字手法公式:XX运用叠字手法,音韵和谐,表达了任者.........的情感。 倒: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2:反复手法:一个词语在句子中重复出现,呈现出ABCAB.ABCDAB 的形式,便是反复手法。 反复手法公式:诗句中反复出现“XX”词语,运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音韵和谐,表达作才.....的情感。 例:百年光景百年心。 3:顶针(又称顶真、蝉联、续麻):是指前句的尾字或词,成为后句的开头。 顶针手法公式:“XX”运用顶针手法,过渡巧妙,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例: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4:反问/设问/疑问:句中出现反问的词语,如“岂”、孰能、安敢、谁?何?” 反问手法公式:“XX”运用反问/设问/疑问,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虽未出现问号,可“何”字可以看出是反问句)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设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反问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疑问句 5:用典:判断方法一:诗中出现带有典故的词语,即是用典;方法二:注释中出现故事典故,便可以判写为用典手法。 典故词语:高山流水、牛角挂书、负薪读书、带经而锄、挟策读书、高凤流麦、温舒编蒲、凿壁偷光、映月读书、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三余读书、焚膏继晷、十年窗下…… 用典手法公式:“XX”词语运用典故,含蓄的写出了………的情感。 例如上面的注解中出现的“无盐”“含章”,既已有了故事出处,便可判断为用典手法。 6:炼字手法: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作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活动简练精美、形象深动、含蓄深刻得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炼字。 炼字一般是形容词和动词。 例: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炼字手法公式:用(动词/形容词)“X”或“XX”,表示……的意思,炼字精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7:列锦:列锦是一种独特的汉语修辞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进行选择和组合,通过巧妙的排列方式,描绘出生动可感的图像,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并表达情感。 作用:列锦可以使句子简洁而富有韵味,不着一闲词,突出主题。 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温庭筠《商山早行》 判断是不是列锦的表现手法,一定要切记,所有的词语一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组合,绝不可有其它词性的词语出现,否则就不是列锦,也可以理解为意向叠加。 列锦手法公式:采用列锦(意象叠加)的手法巧妙的将“XX”“XXX”排列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8: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对偶手法公式:“XX”与“XX”两句形成对偶(对仗),使得句式整齐有节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9: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10:赋比兴:“赋比兴”是什么? 说到艺术手法或者写作手法,很大程度上,古诗文和现代汉语是相通的,但是在古诗词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组合”,那就是“赋比兴”。 “赋比兴”这一“组合”来源于《周礼》,是根据《诗经》总结出的“六义”之三,另三个为“风雅颂”,是指诗篇的种类。 对于“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的研究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朝代,因此也在古诗词发展历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赋” “赋”指的是平铺直叙,也就是直接的陈述事物,主要是将诗人的思想感情与事物直接联系起来的表达手法; 在较长的诗歌中,大量的铺陈就形成了“铺排”,也就是一系列结构语气相同的陈述某一事物的句子,这时的“赋”就类似于“排比”,因此“铺排”也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赋”是古代诗歌中最基础的表现手法,常常与“比兴”结合使用。 例:赋: 例1.《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比” 关于“比”,有两种说法,其一表示“比”指的是“比喻”,其二表示“比”指的是“类比”; 比喻和类比相似但是并不是相同:其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更多的是利用某一相似事物描述对象事物,使描述更加直观形象;而类比是一种论证方法,是通过比较类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来证明论点以及突出事物特点的; “比”到底是指“比喻”还是“类比”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点,因此也并没有定论,但是根据比喻和类比的适用范围和作用,个人更倾向于“比”更接近“比喻”。 例:比: 例1.《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例2.《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兴” “兴”指的是“联想”,是指某一客观事物引起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了诗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兴”和“比”这两种手法都会出现对象事物和其他事物,因此很多同学对这两者的区分存在疑问; “兴”是某一事物引发了作者的思绪,使其联想到某一事物,更多的诗人是被动的,而且诗歌的情感大于事物本身; “比”是诗人通过其他事物来描述对象的事物,作者是主动的,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并不浓重。 例:兴: 例1.《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又解: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