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部编版课内古诗词知识点复习梳理 《观沧海》同步 品读全文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伐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八月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经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内容梳理 1.“东临碣⽯,以观沧海。”(记叙)点明观海的地点和登临的⽬的。 为下文作铺垫。一个“观”字统领全诗,后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何澹澹,⼭岛竦峙。”(描写)总写诗⼈登⾼远眺所⻅的⼤海波涛汹涌、岛屿⾼⾼矗⽴的辽阔壮观景象。 3.“树⽊丛⽣,百草丰茂。”(描写)写诗⼈登⾼所⻅的草⽊⽣⻓茂盛之景,展现出⼤海的⽣机勃勃、欣欣向荣。写的是静景、近景。 4.“秋⻛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写萧瑟的秋⻛吹过,海⾯上波澜壮阔的景象。写的是动景、远景。 5.“⽇⽉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描写)诗⼈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海吞吐⽇⽉、包孕星汉的宏伟⽓魄和博⼤胸怀,借以抒发⾃⼰博⼤的胸襟和远⼤的抱负。本句写的是虚景,运用了“互文”的手法。 6.“幸甚⾄哉,歌以咏志。”(抒情)是合乐时的套语,其为诗歌结束语,与诗的内容⽆关,并⽆实意。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默写考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叙事/记叙的表达方式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描写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耸挺立的句子。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与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意思相近。鲜明的季节特征,描绘了大海壮阔的景象。(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选择高频考点 1. “观”字统领全篇。 2. 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喜欢考动静,远近,且这些是实写) 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喜欢出眼前的,具体看到的这类陷阱,并且只有虚) 4.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5. 文章没有悲凉的意境。 6. 本文的手法是借景抒情,不是直抒胸臆。 理解考点 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描绘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展现的画面。 沧海上水波荡漾,一个接着一个的巨浪拍向岸边的岸礁,激起的水花在空中飞舞。山岛在沧海四周环绕,高高地挺立。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看到大海波涛汹涌,不由得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赏析涌字的表达效果。 “涌”是“汹涌、翻涌”的意思,生动地描写了秋风呼啸,大海掀起惊涛巨浪的动态景色,表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豪迈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景象阔大,想象奇伟: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所吐纳。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有吞吐宇宙的气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同步 品读全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常识储备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古代左边比右边地位低)——《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著有《李太白文集》。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内容梳理 1. “杨花落尽⼦规啼”,(描写)本句写景并点出时令。于景物,诗⼈独取漂泊⽆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 去”的⼦规,飘零之感与离别之恨便⾃然⽽然显现出来,本句于景中⻅情,不着悲痛之语,⽽悲痛 之情⾃现。 2. “闻道⻰标过五溪”,(描写)⾸句景中⻅情后,诗⼈于此句中直叙其事,“闻道”,表⽰惊措,“过五溪”,⻅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悲痛之意⾃现。 3. “我寄愁⼼与明⽉,随⻛直到夜郎西。”(抒情)诗的后两句重在抒情,⼈隔两地,难以相从,⽽⽉照中 天,千⾥可共,所以要将⾃⼰的愁⼼寄与明⽉,随⻛飘到夜郎。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 “愁⼼”以物的属性,其随⻛逐⽉到西处夜郎,借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同时,移情于⽉,也表 达出作者对友⼈的⽆⽐关切之情。语浅情深,耐⼈寻味。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作手法 1.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默写考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丰富想象,拟人手法,借月亮,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 选择考点 1. 注意主旨情感,以及悲伤的情感基调。不是作者怀才不遇。 2. 注意季节是暮春。 理解考点 常识: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杨花指的是柳絮,子规指的是杜鹃。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 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次北固山下》同步 品读全文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创作背景 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译文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寄出去的家信不知该怎样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内容梳理 1.“客路⻘⼭外,⾏⾈绿⽔前”,(记叙)点明诗⼈离家远游的⾝份、处境,勾画出江南旅途中所⻅的江⽔与⻘⼭的明媚景⾊。 2.“潮平两岸阔,⻛正⼀帆悬”,(描写)描写了潮⽔涨满,江⽔与两岸相平的开阔景象。“正”与“悬”相对,写出了江⻛的和缓与船的平稳。 3.“海⽇⽣残夜,江春⼊旧年”,(描写)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抒写思乡之情。细细读来,与“乘⾈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两句有异曲同⼯之妙,含有着具备普遍意义的⽣活哲理:美好的事物总会冲破阻⼒,出现在眼前。给⼈以乐观向上的积极⼒量。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紧承上联,遥应⾸联,借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思乡之情,也使得全诗笼罩着⼀层淡淡的相思愁绪。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冬末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流落在外,不得归乡的思乡之情。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默写考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把江水浩淼平阔,轻风柔和,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蕴涵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对仗工整,时序交替,蕴含哲理,对未来憧憬,寄寓希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 选择考点 1. 注意主旨情感,同时作者并没有要回到家乡,也没有厌世之情,没有对官场的厌倦。 2. 不是一代胜过一代,是时序的交替 3. 景色是开阔景象 4. 常识:次——停泊(不是游览),客路——行客前进的路(不是诗人走过的路) 5. 时间是冬春交替,不是春夏交替 6. 作者想请北归的大雁帮他捎一封家书,不是他自己想变成大雁归乡。 理解考点 常识: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赏析:写行途所见之美。“客路”“行舟”体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描述: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帆顺风飘荡。 赏析①“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②“平”“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a、“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b、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 不能。因为“阔”字不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也更为响亮,所以不能更换。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画面描述: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赏析①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让“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蕴含哲理: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 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1)诗句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2)透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 (3) 诗句运用拟人的用法,把“生”“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更富有情趣。 颈联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放舟于江水之上,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天净沙·秋思》同步 品读全文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创作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常识储备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本文属于小令。 曲牌名和内容无关。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内容梳理 1. “枯藤⽼树昏鸦,⼩桥流⽔⼈家”,(描写)开头此两句就给⼈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氛,⼜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的枯藤,⽼树给⼈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桥流⽔⼈家使 ⼈感到幽雅闲致。⼗二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2. “古道西⻛瘦⻢”,(描写)此句描绘了⼀幅秋⻛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增加⼀层荒凉 感。⼣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有了⼏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氛。 3. “夕阳西下”,(描写)此句使这幅昏暗的画⾯有了⼏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氛。 4. “断肠⼈在天涯”,(抒情)此句是点睛之笔,透露了诗⼈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 ⾸⼩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法来渲染⽓氛,显⽰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的愁思。 中心思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的思乡之情。 写作手法 1.对比映衬。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默写考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该曲的主旨句 选择考点 1. 注意季节是秋天 2. 注意主旨情感,以及情感基调是悲伤凄凉的,以乐景写哀情。 3. 诗眼是尾句断肠人在天涯。 4.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作品,没有叙事 理解考点 常识:最能体现哀情的词语——断肠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 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 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首小令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等“景语”表达游子思乡的孤寂(凄苦、愁楚)的“情语”。 “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瘦是“枯瘦”的意思,衬托出诗人漂泊在外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