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程结束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5分)
读书是一种精神的漫游,是一种心灵的bά shè( ),是沉重之外的飘逸,是静默之中的摇曳。书的hào hàn( )不容轻觑,书的神圣不可亵渎。读书( A )附庸风雅,( A )出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求。读书需要心无旁骛,不被俗世的喧闹所扰。读书让我们有教养,让我们有风度,让我们在生活中既不 B (过分地看轻自己),又不自吹自擂。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跋涉 浩瀚
2.请在A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写出复句句型。(2分)
A处的关联词语是,复句句型是。
不是……而是…… 并列
3.根据注释请在B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成语。(1分)
B处的成语是。 妄自菲薄
4.综合性学习。(5分)
如皋初中九(1)班即将举办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邀你参与。
(1)小如所在的学习小组想要将曾经读过的小说汇集成册,请你参照示例,帮她们给该板块小说命名,并说明理由。(3分)
示例:小说篇目——《西游记》《水浒传》
板块名称:《小说天地•演绎传奇故事》
原因:这两部名著都是古代章回体小说,用或浪漫或现实主义的笔法讲述传奇故事,表达人们想要改变现实世界的渴望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小说篇目——《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
板块名称:《小说天地·》
原因:
(1分)板块名称:《小说天地·见证少年成长》
(2分)原因:这三篇都是涉及少年成长这一主题的小说,讲述成长中的美好情感、苦涩滋味和无奈叹息,展现世间百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2)小初在读《水浒传》时,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变化的故事情节给她的阅读带来了困难。请你来设计一个激趣活动,激发她的阅读兴趣。(2分)
示例:演话剧激趣——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体会人物在情境中的心理变化,走近人物内心。
绘手抄报激趣——选定内容和主题,绘制小说的手抄报,以明确人物关系、故事走向。
5.名著阅读。(7分)
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高声喝道:“你那泼贼,将俺行李财帛那里去了?”
林冲正没好气,那里答应,睁圆怪眼,倒竖虎须,挺著朴刀,抢将来斗那个大汉。此时残雪初晴,薄云方散,溪边踏一片寒冰,岸畔涌两条杀气,一往一来,斗到三十来合,不分胜败。
两个又斗了十数合,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林冲听得,蓦地跳出圈子外来。
(1)“那汉子”是,请再列举一个他所经历过的主要事件。(2分)
杨志;汴京城卖刀;怒杀泼皮牛二;发配大名府;丢失生辰纲;落草二龙山。
(2)“冲”有“冲破”“一直向前”之意,请结合人物性格和经历说说林冲是否人如其名。(2分)
我认为林冲并非“冲破”“一直向前”之人。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社会地位,但他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如他在野猪林得到鲁智深的帮助后,面对两个迫害自己的公人,林冲劝鲁智深放过对方,因为他不愿与朝廷对立。最后他也是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结合人物性格和主要事件分析)
(3)说起《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你会想到什么?请从下方的词云图中任选一个词语,结合书中经典情节,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60字,3分)
我会想到反抗。《水浒传》就是一部英雄反抗暴政的传奇。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是对社会生存状态的反抗,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是胸有大志、不甘平庸的体现。梁山好汉们的反抗精神,寄托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
6.古诗文名句默写。(9分)
爱恨离愁、建功立业、修心养性,像毕淑敏一样,古代文人们也在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小屋里,李商隐盛放着“春蚕到死丝方尽,(1) ”(《无题》)那至死不渝的爱;范仲淹盛放着“浊酒一杯家万里, (2) ”(《渔家傲·秋思》)的思乡之情;许浑盛放着“(3) ,蝉鸣黄叶汉宫秋”(《咸阳城东楼》)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第二间小屋里,苏轼盛放着“(4)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雄心壮志;辛弃疾盛放着“(5 ) ,(6)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报国无门的悲愤;秋瑾盛放着“俗子胸襟谁识我?(7) ”知音难觅的苦闷。第三间小屋里,李白书写着“长风破浪会有时,(8) ”(《行路难》)的豁达,而欧阳修则在高唱“山水之乐,(9) ”!(《醉翁亭记》)
①蜡炬成灰泪始干②燕然未勒归无计③鸟下绿芜秦苑夕④会挽雕弓如满月⑤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⑦英雄末路当磨折⑧直挂云帆济沧海⑨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理解(59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7分)
渔家傲.寄仲高①
陆游
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释】①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②山阴:词人的故乡。
7.有人评价“写得家书空满纸”中“空”“满”两个字意蕴丰富,你如何理解?(3分)
“空”指独自、白白地,有枉然之意,“满”指满满的,极言所写字数之多,这两个字写尽了因离家万里、流落天涯,虽深切思念家乡,却无人诉说的痛苦又悲凉的心理。
8.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将军白发征夫泪”,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鬓丝几缕茶烟里”是否合适?请简述理由,(4分)
不合适。范词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一种群体情感,即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因思家怀人而泪洒军营的豪迈气概。陆词则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内容不符,所以不能替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
荆平王有臣伍子奢①。奢得罪于王,且杀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吴,伍子胥奔郑。王召奢而问之,曰:“若召子,孰来也?”子奢对曰:“王问臣,对而畏死,不对不知子之心者。尚为人也,仁且智,来之必入,胥为人也,勇且智,来必不入。胥且奔吴邦,君王必早闭而晏开,胥将使边境有忧。”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吴,曰:“子父有罪,子入,则免之,不入,则杀之。”子胥闻之,使人告子尚于吴:“吾闻荆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闻之,入者穷,出者报仇。入者皆死,是不智也。死而不报父之仇,是非勇也。”子尚对曰:“入则免父之死,不入则不仁。爱身之死绝父之望贤士不为也。意不同,谋不合,子其居,尚请入。”
荆平王复使使者召子胥于郑,曰:“子入,则免父死,不入,则杀之。”子胥介胄彀弓,出见使者,谢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请有道于使者: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适乎?”使者还报荆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杀子奢而并杀子尚。
……后,子胥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 “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选自《越绝荆平王内传第二》)
【注释】①伍子奢: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平王时担任太子太博。
9.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爱 身 之 死 绝 父 之 望 贤 士 不 为 也
爱身之死/绝父之望/贤士不为也
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且杀之( ) ②出见使者,谢曰( )
③固不拜矣 ( ) ④子胥将卒六千 ( )
①将要 ②道歉 ③本来 ④率领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1)子胥介胄彀弓,出见使者。(2分)
伍子胥穿上铠甲拿起弓,出来见使者。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3分)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2.阅读链接材料,结合上文,思考在生死仁义面前,唐雎与伍子胥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请你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价。(6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材料二: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①唐雎在面对秦王的威胁时选择毫不示弱,坚守立场,以死维护安陵国的国土。(1分)勇敢无畏,威武不屈,为国牺牲,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2分)②伍子胥在面对荆平王拿父亲性命要挟时,选择保全性命。(1分)这是放弃小义,洗雪重大的耻辱,让名声流传后世,成就功名,是刚正有气性的男子。(2分)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3~16题(15分)
【材料一】
“手机和出去玩,她可能会选择手机。”80后的凌雪,从小在乡村长大,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结,也从中汲取了生命的滋养:“难过、心里堵得慌的时候,我就会回忆小时候跟曾祖母在农村老家的日子,跟小伙伴上山下河、种菜喂猪捞鱼的过往。”如今,她的孩子被城市文明和现代科技冲淡了鲜活的乡土回忆、厚重的生命底色,而笼上层层薄如婵翼的虚无——“之前有一个单元的作文是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地要观察豆茅,自己弄的没发芽,然后拿手机搜视频看的整个发芽生长过程。"更让凌雪忧虑的是,远离自然、土地,孩子对亲情的感知也变得很浅。“地跟我之间,学校的事情占90%以上,她的亲情记忆只停留在妈妈怎么教她学习、怎么盯着她写作业,这对她的未来不会有好的影响。”
(摘编自周丽《耕读教育,唤醒远离土地的孩子》)
【材料二】
“耕读传家”这四个宇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和中国古人关于做人的智慧。处在天地间的农耕劳作,晴耕雨读、耕读结合的生活,不仅可以让人们获得满足生计的物质,而且可以健体修德、开慧学艺。天地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承载着“道”和“德”,充溢着精神与文化的世界。在古人看来,天地就像生养我们的父母一样,不仅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也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和老师。《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向天学习,厚德载物的品行要向地学习。而连接这种学习的桥梁,就是耕读。
【材料三】
耕读传家研学之旅
“先有金城关,后有兰州城。"此条线路从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开启,来到享有“梨园博物馆”“活植物标本”“植物界奇迹”之称的皋兰什川古梨园,还有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的青城古镇。融合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来一次“耕读传家”的研学之旅,在秋天收获一段美好记忆。
当地的特色美食丰富,比如酿皮、兰州牛肉面、甜醅子、灰豆子、浆水面、牛奶鸡蛋醪糟、热冬果、炒面片、兰州羊杂碎、杏皮水……
这些景点距兰州市区23公里,车程约35分钟,自驾更为便捷。
【材料四】
①“耕”应当是融健身、修德、开慧、学艺为一体的劳动,通过除草、种树、摘果、种庄稼等丰富多样的农耕劳动体验,让青少年掌握农业技能,感悟传统文化,理解劳动人民,实现知行合一。
②“读”主要是指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包括传承家风家训、了解乡风民俗、学习节气衣谚等,载体上包括楹联戏曲、祠堂宗谱、学堂伦理、诗文农书、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绝活等。新时代耕读教育要着力培养勤俭节约、兢兢业业的优良传统,服务奉献,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革命精神,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追求。
③传统耕读教育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现代教育仍要发挥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独特作用,在家庭中形成崇文重教、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同时,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展览馆等,鼓励各层级学校开展文化传承式生产劳动教育,深化大中小学生对农耕文化、乡风民俗、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校园、田野和社会三大场域,将课堂延伸至大自然,扩容耕读文化知识,充实生产劳动体验。
④新时代耕读教育要注重可持续性,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开展适应其身心特点的拼读活动。对小学生,重在培养“动手做”能力,让耕读教育“有趣味”;对中学生,重在理清耕读文化传统脉络,培养劳动与教育、体验与感悟能力,让耕读教育“有温度”;对大学生,重在通过参与耕读教育的建设和服务,培养传承耕读文化、服务“三农”事业的意识和能力,让耕读教育“有情怀”。做好各学段耕读教育之间的过渡衔接,才能让学生对新读文化有完整、系统的把握,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育人效能。
13.材料二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4分)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把天地比作父母,并引用《易经》中的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天地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承载着“道”和“德”,充溢着精神与文化的世界的观点,使论证更通俗易懂。
1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述为什么要开展耕读教育。(4分)
14.(4分)耕读教育能够加强与土地的联系,拥有鲜活的乡土回忆、厚重的生命底色;亲近自然和土地,能加深孩子对生命、亲情的感知与理解;耕读教育不仅可以让人们获得满足生计的物质,而且可以健体修德、开慧学艺;耕读教育能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人从天地间汲取精神给养。
15.材料三划线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15.(4分)举例子和列数字,举了美食的例子,说明当地美食丰富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突出自驾便捷的特点,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6.材料一“80”后妈妈凌雪所在城市即将开展耕读教育,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其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3分)
16.(3分)明确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有继承,有创新;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耕读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可持续性、针对性。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20分)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png
满山鸟鸣
李汀
①清晨,被一阵鸟鸣声叫醒,侧耳躺在床上倾听,叽喳声,啁啾声,低语的,高歌的,咕咕咕、突突突……再也睡不着,索性一骨碌爬起来。
②满山青翠,满山鸟鸣。在场部院坝里,早起的老杨见到了早起的我。他问,咋不多睡会儿?我笑着说,这鸟叫得睡不着呢。老杨说,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③海拔两千多米的林场,上万亩的森林,林子大,鸟儿就多。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员工,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老杨说,当时场里七八个人,每人都挖坏锄头上百把,用坏镰刀上百把。老杨推开场部一间屋子的两扇木门,哐当哐当,门头和屋顶的灰尘唰唰往下掉,一抹阳光跟进屋来。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沉沉的,似乎锄把上的汗渍还清晰可见。看着这把锄头,我恍惚看见老杨们挥刀去杂、抡锄栽树的情景,身后是他们栽下的一棵棵小树,山顶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如今小树也长大成林,林场其他职工转岗回了城,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
④此刻,林场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山峰连山峰,重峦叠峰。我和老杨一路上山,一路走,鸟鸣声一路跟随。我终于开口问了老杨:“这么多年,就没有想过回城?”老杨笑笑说:“没想过是假的,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下山了,就挂念山上的这些树咋样了,这些鸟还好不好。久了,有感情了。”
⑤接着,老杨讲了一个故事:“我救了一只受伤的猫头鹰,伤好后,怎么赶它,它都不走。我孤独了,吼它几声,它就咕咕几声,像是安慰我。冬天了,大雪覆盖,到处白茫茫一片,它叼来枯树枝,放在场部街沿上,是让我生火取暖呢。春天了,它叼些野花来,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了,它会叼一些青草、过路黄来,让我煮水消暑热呢。秋天,它叼些五彩落叶来,搞得满地流光溢彩。”
⑥我惊叹起来:“有这么神奇?”
⑦老杨说,还有更神奇的呢。八十年代,我和大黑狗巡山,摔到山谷下,断了腿骨。大黑跑过来,咬着我的衣服,想把我拉起来,也不行。最后,大黑箭一样跑出去,跑回家里,把家里人找来,我才捡回一条命呢。五个小时的路,大黑跑了两个小时,跑得全身是汗。老杨指了指身旁的大黑狗,淡淡说了一句:“这是大黑的儿子。”黑狗往远处看着,明亮的阳光照在它的身上,黑得鲜亮。
⑧老杨突然问我:“知道为什么要学会一些鸟叫吗?”我摇摇头。老杨说,前些年,有人专挑鸟儿繁殖季节,嘴里衔片竹叶模仿鸟叫,引鸟上钩,一提就是一麻布口袋,然后偷偷去卖。“为了不让鸟儿上当,我也来学鸟叫了,让鸟儿能辨别出我的声音。我还能辨出四十多种鸟叫声。”说着,老杨装从嘴里发出几声百灵鸟的叫声,山林里成千上万的百灵鸟也跟着叫开了。老杨说,在林场孤独时,就这么和鸟儿说上几句话。
⑨我和老杨走上一个小山头。野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在阳光里垂挂着,一颗颗通迹可爱。密林里传来一阵阵“叽叽喳喳”的叫声,这个声音我识得,是红嘴蓝鹊。放眼一看,密林里一大片柿子树,一群红嘴蓝鹊在柿子树枝间跳上跳下,或从一棵树上滑到另一棵树下,它们喧闹着,独占这一树柿子果儿.其它的鸟儿远远站在高处的树梢上,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⑩正当我痴迷于这鸟儿奇妙的世界时,老杨拉了拉我的衣角,“嗨呦--嗨呦呦--"喊起了山,山谷中回荡着老杨浑厚的声音。老杨一声“嗨呦"过后,那声音像定格一样,喧闹的红嘴蓝鹊停止了鸣叫,森林像静止了一样。红嘴蓝鹚偏着脑袋倾听。老杨再次轻扬嗓子,从低再到高,又一声“嗨呦--嗨呦呦--",山谷模仿老杨的声音重放了一遍。这一声静止过后,一群红嘴蓝鹊集体叫了起来:“嗌--老杨--"喳啦。"我以为是我听错了,调动全身力气,侧耳细听,“喳喳-老杨--喳喳”,又一声清晰地落在我的耳朵里。我兴奋地对老杨说:“鸟儿在叫你呢。”老杨静静点了点头,我看见他眼里含着泪花。
11密林里,谁能听懂鸟声?这高一声低一语的鸟声极轻极细,只有每一片树叶的耳朵能敏锐地捕捉。这鸟儿的叫声树叶接住了,守候这一片森林的老杨也接住了。
⑫我们遇见三个青年志愿者,说他们已经来了七八次,每次在山上要住一个月。他们要普查完这片森林的鸟儿,现在已经给五十三种鸟儿建立了档案。老杨对三个年轻人说:“那我还要努力,还要练习十三种鸟儿的叫声呢。"大家都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穿透密林。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我该向这片森林致敬,向守候森林的老杨致敬,向森林里的满山鸟鸣致敬,向森林里的所有生命致敬。
(摘编自《人民日报》)
17.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老杨写了哪几件事。(4分)
(1)
(2)被老杨救治过的受伤的猫头鹰赶也赶不走;
(3)
(4)老杨学鸟叫保护鸟儿。
17.(4分)老杨和七八个伙伴挥刀去杂、抡锄栽树 老杨巡山腿骨摔断,黑狗找来家人把他救活
18.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3分)
清晨,被一阵鸟鸣声叫醒,侧耳躺在床上倾听,叽喳声,啁啾声,低语的,高歌的,咕咕咕、突突突……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3分)
老杨推开场部一间屋子的两扇木门,哐当哐当,门头和屋顶的灰尘唰唰往下掉,一抹阳光跟进屋来。
18.(6分)(1)咕咕咕、突突突是拟声词,写了各种鸟的叫声,富有音韵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满山鸟鸣、热闹而富有生机的情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运用环境描写,写了哐当哐当响的两扇木门,唰唰往下掉灰尘的门头和屋顶,表现了老杨工作环境的简陋破败,侧面烘托了老杨甘于奉献的精神。
19.文章题目是“满山鸟鸣”,作者为什么还要讲述猫头鹰和大黑狗的故事?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19.(4分)在叙述“满山鸟鸣”的过程中又插叙这两个故事,补充了老杨与动物相处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运用衬托,猫头鹰和大黑狗的故事衬托了动物和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温情,深化中心。猫头鹰和大黑狗的故事让人感动,而又带有神秘、传奇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20、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第12段画线句子“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我该向这片森林致敬,向守候森林的老杨致敬,向森林里的满山鸟鸣致敬,向森林里的所有生命致敬"的理解。(6分)
20.(6分)因为老杨这样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热心人士的无私奉献,鸟儿在深山茂林中得以愉悦自由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老杨这一类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三、作文(65分,其中书写5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的人可以从大山里走出去,这是努力换来的结果;有的人可以从害怕中走出去,这是锻炼换来的结果;有的人可以从困难中走出去,这是办法换来的结果;有的人可以从梦想中走出去,这是现实与梦想结合换来的结果……走出去能看见大城市的面貌,走出去能看到人际交往的好处,走出去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走出去是梦想的交织,从这里走出去……
请以“从这里走出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