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渐渐消失的“年味”,60后、70后都看看,千万别哭!全是回忆首发2023-12-09 22:09·渣叔罗影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2023年逐渐接近尾声,新的一年也即将到来。
原本过年是人们一年中最期盼和最难忘的事情,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愈发没有年味了,这让不禁怀念起曾经过年的热闹气氛。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可以说是60、70年代的“大朋友”最期待和最开心的时刻!
那么,60、70年代的人们究竟是怎么样过年的呢?
60年代过春节60年代是属于集体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物资都凭票供应,大到自行车,小到火柴盒,全是有票才能买的,但粮票、布票、糖票及肉票等,什么东西都是限量供应的,使得春节成为一年中最热闹和最阔绰的日子。
平日里人们粗粮细做难见荤腥,便将一年中最丰盛和最奢侈的大餐留到除夕夜,不管家里贫穷或富裕,大家都会极力张罗年夜饭,而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也就显得分外香。
集体性也是那个年代春节的特征,每逢春节,单位都会发放电影票,还会操办游艺会和团拜,在没有春晚的年代,人在的地方就是春晚。
而街道也会统一分发票证、购货本,方便人们购置年货,而老百姓们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是那时候春节前的一道景观。
街道还会组织人们一起打扫卫生,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也会贴上新春联,挂起毛主席像,大街上还会吊挂着五颜六色的标语,看上去一派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
对于那时候的小孩子来说,春节是他们最期盼,最开心的日子,儿时期盼过年,是因为过年能穿上新装,平时很少有衣服穿,一般都是老大穿小了老二穿,只有到了过年,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新装。
不管多么困难的家庭都要想办法给自己每个孩子做身新衣裳,哪怕是将旧衣服改新一下,也要满足孩子的小小心愿。
小孩看到自己的新衣服后,就会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跑出去找到几位同样穿新装的小伙伴走街串巷,在邻里街坊面前显摆,听到叔叔阿姨大爷大婶们夸奖后,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快乐、幸福的笑意。
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能吃上肉,很多家庭平时饭桌上很少见到肉,只有等到大过年才可以尽情吃肉,而且春节前后几天,天天都有香喷喷的肉吃,真是大快朵颐。
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玩鞭炮,在那个烟花爆竹没有禁燃的年代,放鞭炮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叫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快乐玩耍,玩一天都不舍得回家,一声声炮响成了孩子们过年最欢快、最开心的乐曲。
儿时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有压岁钱,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的经济都很困难,平时,小孩几乎没有零花钱,只有到了大过年的时候,才会有长辈或者亲戚给的压岁钱,尽管大头都给父母收缴起来,但是父母也会拿出一些钱让孩子花。
这就使得过年那几天,成为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糖果好好解解馋,也可以买一挂鞭炮拆开一枚枚慢慢放,有些女孩子还可以用压岁钱买到心仪的文具盒。
另外,60年代的春节,随着政治气氛的变化,形式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全家在吃完年夜饭后,子女们给父母拜年时,以往都需要下跪磕头来拜年,现在都改成了鞠躬,并且祝福语也改成了:“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
春节时,晚辈会给长辈带礼物,以前拿些必备的糕点就行,现在还会拿来一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年画,长辈们会立马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将年画接到手中,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之贴在墙壁上,并带着一家人对年画敬祝伟大领袖春节安康。
因为在当时的人们心里,毛主席就是太阳,大家都相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日子会越过越好,过上小康生活。
70年代过春节70年代的中国经济刚有起色,此时的春节,“吃”成为重头戏,为了获得丰盛的年夜饭,大家必须“起早贪黑”地抢购,不过,相比以往,春节期间不仅粮油肉蔬供应充足,市场上还出现了如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并且情况还似乎一年比一年好。
而年夜饭也从以前的素菜为主,变成了有鱼有肉的各样菜式,菜虽没有现在多,没有现在的花哨,但满嘴儿都是年味儿!
新年伊始,家家户户都会购买年货,也会有很多新年活动,而在70年代,人们过年往往会购置缝纫机、收音机等等家用电器,政府也会给群众送去果蔬等来表达新年祝福。
随着“八个样板戏”的时代结束,《阿诗玛》等早年国产电影、《于无声处》等新创作的话剧,特别是《追捕》、《巴黎圣母院》、《三笑》等故事片,成了人们过大年的精神盛宴。
70年代,过年最令人期待的,莫不过是穿新衣服,那时候还不是很富裕,小孩子依然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拥有新衣服,而且不让年前穿,大年三十睡觉前会放在床边,一直等到初一早上才能穿到身上。
正是由于新衣服得来不容易,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到处走街串巷,展现自己的新衣服,心里充满了快乐,很是满足。
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放鞭炮同样也是非常期盼的事情,70年代的小孩子们整个正月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去买鞭炮玩儿,那时候的鞭炮种类很多:小鞭儿、呲花、窜天猴、麻雷子....
小孩子们总会叫上小伙伴聚在一起放烟花,大人们跟着一起欢声笑语,满满的都是过年的气息。
另外,70年代农村过春节最让人激动的莫过于杀年猪了,进了腊月后,公社就会选中一些猪,召集村民们一同宰杀,为大伙过年包饺子、做菜、腌腊肉等准备肉料。
那时候,农村普遍贫穷,村民们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顿猪肉,杀年猪,就能保证过节期间天天可以吃上猪肉了,这使得杀年猪成为人们最为振奋人心的事情,在我国东北就有这样一句童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
而到了70年代末,春节的传统色彩迎来了加强,庙会、传统小吃得到恢复,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还有一些传统游戏如套圈、射击等再次出现,使得大街上的人络绎不绝,热闹的不可开交,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那时人们春节热衷于猜谜语,谜语、灯会空前火爆,可以说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活的喜悦,体味着得来不易的团圆以及亲友的互访所带来的春节的温馨,代表着人情社会之最高传统的春节终于复归了。
而70年代最显著的改变之一是人性的复归,人们对亲情、友情、交际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讲,70年代末的中国人可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生活渐渐好起来,过年会有家庭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来年孩子们要出远门了,这张照片就是最大的寄托。
有人回想起来当初的过年,这样调侃:“那些年穷得像个孙子,但快乐得像爷!”
结语如今60、70年代的“大朋友”,也从曾经的小孩成为了家中的长辈。
在这一年又一年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老一辈的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物事在他们心中分量依然很重,但,人们还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
也许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冲淡了年味儿,亦或是城市车水马龙的繁华稀释了过年的氛围,年味儿,确实越来越淡了,所有的人都在怀念过去的那个年味儿。
而时光奔流,有一日,我们的此刻,我们的现在,也终将成为记忆里的那些年,和我们现在怀念的那些年同样的珍贵。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