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16题。(17分) 【材料一】 据三川汇文化产业(ID:schwhcy)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8日,先后有16个省市发布了 2024年春节假期旅游收入指标。相关数据显示,春节8天超长假期,多地文旅消费“热辣滚烫”,旅游收入再创近年来历史新高。按照旅游综合收入由高到低排序,广东、湖南、云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北京、福建和内蒙古等 10 个省市表现尤为突出,暂居全国前十序列。其中,广东省的旅游收入最高,达到了 693.6亿元,其次是湖南省和云南省,分别为 651.61亿元和637.40 亿元,仅这3省旅游收入就占全国假日旅游总收入(6326.87 亿元)近 30%以上!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旅游收入也相对较高,分别为441.24 亿元和 437.6 亿元。安徽省、河南省、北京市、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收入也超过了 200 亿元,也相当抢眼。 【材料二】 史上规模最大的冰雪大世界提前建设、提前开业;游客想拍带月亮的雪景,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空便用无人机升起了一轮圆圆的人造月亮;搭乘热气球升空,可以俯瞰冬季白雪皑皑的松花江、欣赏两岸景色:“非遗”打铁花、驯鹿表演等接连不断……凡是游客想要的都“掏家底”满足,倒逼冰雪旅游创意出新,推动冰雪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和游客的每个项目体验中。 冰雪大世界开园第一天,游客过多导致排队时间过长,一些游客无法玩到想玩的热门项目退票事件登上了热搜。办理退票、连夜整改,及时处理获得不少网友的赞赏。随后,从推出免费往返的“地铁摆渡票”到增设游客温暖驿站,从提升餐饮和住宿行业服务质量到建立处置问题“不隔夜”机制,“冰城”游客逐渐增多,相关部门的服务也日益细致入微。 随着冰雪旅游快速升温,“不下馆子不洗澡,不开破车满街跑,要有游客来问好,还给免费当向导”等风趣话语广为流传,传递着“冰城”人民的热情好客。“当好龙江东道主,温暖助游八方客”“为游客让景、让路、让利、让爱”不仅是政府的倡议号召,更成为市民的自发行动。热门景区里,有志愿者为排队的游客送去暖心的姜糖水。街头巷尾,执勤民警第一时间处理旅客遇到的烦心事,为旅客提供咨询和帮助。出租车司机、小摊摊主、商场保安,人人化身服务员和导游。(人民日报 2024.1) 【材料三】 哈尔滨,是一种哺育了数代人的“天鹅”。据史料,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建都。《辞海》将哈尔滨解释为“晒渔网的场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又将哈尔滨解释为“光荣或荣誉”之义;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哈尔滨”为女真语“天鹅”,因为哈尔滨的原始语音是“galouwen”,即“哈尔温”,本义是“天鸠”。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同,成为哈尔滨地名由来的“通说”。无论这来历如何扑朔迷离,它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融合了中外文化,使哈尔滨之名越发迷人。 哈尔滨,是一种一眼百年千态的建筑。20世纪20年代,得益于中东铁路,哈尔滨迅速成为东北重要的交通、流通中心,先后有20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与 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商贸联系,一度是闻名中外的国际贸易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这座有容乃大的城市,是多元文化荟萃、中西文化交融、欧陆风情浓郁的城市,一直烙着浪漫印记。“尔滨”,可能只是他最普通的一个别称,它还有“天鹅项下的明珠”“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万国建筑博物城”这样的关称。 哈尔滨,是一种压不垮的精神内核。在这片热土上,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挑战。100多年“闯关东”的祖辈,留下我们用不完的闯劲。30多年前,流亡的东北作家写尽对故土的前,春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70多年前,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我们的老一辈照样翻天覆地。是创造了“北大荒”变“北大仓”奇迹的城市,是曾经的“军工厂”,是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城市,肩负“共和国长子”重担的哈尔滨,是一种值得感念的建设风潮,更是一种安心臂膀。 哈尔滨,是一种回得去的故土。“文学洛神”萧红在抗日期间流亡时,曾写下:“家乡多么好呀,土地是宽阔的,粮食是充足的,有顶黄的金子,有顶亮的煤,鸽子在门楼上飞,鸡在柳树下啼着,马群越着原野而来,黄豆像潮水似的在铁道上翻涌。”哈尔滨是一呼一吸间的妥帖、心安。在这里,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寻求同一种温暖。(材料来自央视新闻) 13.【读数据·见事实】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分析,用一句话提取主要信息。(3分) 14.【找关联·析原因】【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相关内 容简要分析。(3分) 15.【品城市·得启示】一座城市就是一本书。阅读【材料三】,你从哈尔滨这本书里读到了哪些新知?这对你以后出门旅游有何启示?(6分) 16.【寻灵感·写文案】请你借助读以上三则材料捕捉的灵感,为自己的家乡写一段宣传文案。(可从大处着笔,也可聚焦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传统美食等。不少于100字。)(5分)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7~20题。(19分) 石匠劳作的歌声刘成章 ①在辽阔的黄土高原,在我们的眼前,是一大片堆砌的石头。这些坚硬的石头、亘古不朽的石头,被一些强壮的陕北汉子相中了,他们决心向这些石头发起挑战,把它们雕琢成可堪使用的物件。 ②与坚硬的石头相比,再粗壮的陕北汉子也显得太柔弱了。石头存在亿万年了,而他们只是这世界上几十年的存在;石头经历无数次的雨打风吹也依然完好无缺,而他们若不幸染恙就有可能需要休息好几天。 ③早在 4300 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在一片苍茫中开山破石,建造成了石峁古城。今天他们亲手开山破石,让无数高楼平地崛起,巍然峨然。他们从石层上开凿下重重的大碾盘,一个人也能用铁钎把它揭起来。现在,随着轰隆隆的几声巨响,石头冲天而起,又纷纷撒落下来,若天女散花般落了一地。 ④是他们,破开了石头,雕琢着石头。 ⑤他们大都当过放羊娃。他们现在看见这些乱石,觉得每块石头都像绵羊,绵羊的耳朵好像还在动,绵羊好像还能发出咩咩的叫声。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 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建筑多是用木材作原料,亭台楼阁,秀气典雅。而在陕北,天早少雨,木材稀缺,就因地制宜,砌筑粗犷的石窑、石墙、石路、石塔。除此之外,石头的物什举目皆是:石磨、石碾、石槽、石钵、石臼、石灶台、石、石来;还有石头的艺术:石窟画像石、摩崖石刻、石牌楼、石狮子。缘于这些,在黄土高原上,成就了一批好石匠。 ⑦而现在,在眼前,是一片已被打成方形料石的世界。他们坐在石头上,每人一副铁锤和钢錾,进一步打凿石头。四近的草木,一滴露水也没有,全都昏昏欲睡。天上呢,无风,无云。烈日如火,炙烤着他们。 ⑧“咣咣咣”的声音震响在山谷,他们在打石头。 ⑨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不知何时,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严丝合缝。那是劳动之歌、旷野之歌。他们以歌声调节呼吸,调节情绪,消解疲劳,互相鼓舞。他们虽然性格各异,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不苟言笑,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片滚沸的激情,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 10在他们手下,石头在变化,石头在重生。他们的歌,是力量的张扬,也是信心的展示。 11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物我两忘。这时候再看看他们吧,他们目不视手,他们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他们动作纯熟,游刃有余,完全成了盲打育敲,但手下却锤锤都准确无误。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12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 (选自《人民日报》2023.8.16) 17.石匠劳作的歌声有怎样的特点?(4分) 18.有人说第④节、第⑧节没必要独立成段,你怎么看?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 19.拟安排小组四人(男女各两人)合作朗读文章结尾一段,请你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 人员分配等方面设计朗读(至少选择三个方面,有设计理由)。(5分) 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 20.结合本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谈一谈刘成章的“乡土情结”。(6分) 刘成章(1937 年-),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链接材料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羊想云彩》《安塞腰鼓》《陕北剪纸》等。 【链接材料二】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刘成章《安塞腰鼓》节选)伟磅礴的能量! 三(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1.作文(60分) 请以“分寸”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