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与思想碰撞:木心谈鲁迅
读鲁迅、张爱玲,即使不尽认同,也总是“自己人”之感。周作人是文学上的杂家、解人,他的文笔很干净,很朴素,但没有创作性,只是闲谈;胡兰成是报人、术士、纵横家,苏秦、张仪之流等而下之。
近当代,我最喜欢的还是鲁迅的文字,除了他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他的文字是非常美妙的。你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妨碍你欣赏教堂。一个鲁迅,一个张爱玲,都是懂得调理文字的。
鲁迅早年受尼采启示,他的才华品格也合乎尼采,后来半途而废,晚年鲁迅,尼采的影响完全消失。为什么?儒家思想势力太大。鲁迅那篇《非攻》,写墨子,写得很好,很幽默,但幽默救不了中国。
魏晋风度,鲁迅本来是想赞扬的,说着说着就说错了。魏晋人及其文学的格调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他们的个人主义也贯彻得很彻底。我就是受这影响。
鲁迅自己弄不清自己的心态。他爱魏晋,一说,却成了讽刺取消魏晋。……《魏晋》,真称得上“言不及义”。
鲁迅的大量讽刺文,对象太具体,今日没有人看了。大的叛逆,要找大的主题。攻击上帝的,是尼采。攻击宇宙的,是老子。他们从来不肯指具体的人,事。(谈讽刺)伏尔泰的意义比较大,世界性。鲁迅比较民国性,三十年代性。
战国以后,中国没有出大思想家。鲁迅,是一个人物。他早期的思想宣言《摩罗诗力说》,就对拜伦大为赞扬,以为要救中国,必须提倡“恶魔精神”,可惜鲁迅先生的抱负只在反帝反封建,可惜他刚刚开始怀疑,就找到了信仰。
知识学问是伪装的,品性伪装不了。鲁迅,学者教授还没看清楚,他就骂了。鲁迅啊,太在意他骂的那些人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远远高于那帮人,但还是骂个不停,太看得起他们了,没办法,是他性格的原因。
鲁迅真的是为人生而艺术吗?他的人生观还是比较狭隘的。他对人生的回答,还是比较起码的。
我看鲁迅的杂文 ,痛快;你们看,快而不痛;到下一代,不痛不快——而今灯塔在动,高度不高,其间不过一百年。
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鲁迅,都曾反孔,最终还是笼罩在孔子的阴影里。中国的集体潜意识就是这样的,奴性的理想主义。总要找一个依靠。
艺术家、诗人的悲哀痛苦,分上下两个层次,一个是思想的心灵的层次,对宇宙、世界、人类、人性的绝望。另一个是现实的感觉的层次,是对社会、人际、遭遇的绝望。高尔基、鲁迅、罗曼罗兰,有下面的一个层次,而对上面那个层次(即对宇宙、世界、人类状况、人性本质),未必深思,一旦听到看到共产主义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个人命运,就欣欣然以为有救了。
高尔基以为陀氏是恶的天才,中国则由鲁迅为代表,认为陀氏是残忍的。要去评价一个伟大的人物,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这是致命的问题。尼采,纪德,一看之下,就对陀氏拜倒。
爱国文人以良心为武器,冲啊杀,鲁迅也以战士自命。……鲁迅写起《朝花夕拾》来,就好了,是艺术家,一份热发两份光。
靠文学艺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开始就打错算盘。我从来不想靠笔济世救人。鲁迅,论文学改造国民性,完全失败。可是鲁迅的文学,无疑是五四以来第一人。
鲁迅受益于俄国文学的影响,写好了短篇小说。他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也一流。但他接受得有限,成就也有限。
中国不会浪漫、唯美,给唐宋人浪漫、唯美去了。写实倒是有过了,但鲁迅、茅盾、巴金,才不如陀氏、托氏高。鲁迅的诗和哲学的底子不够,写不成长篇。
五四以来,中国够分量的评论家一个也没有啊!出了一个战士,鲁迅先生,出了一个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没有评论家,苦在哪里呢?是直到现在,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都没有弄懂。鲁迅没有担当这些,热心于枝枝节节,说得再好,还是枝枝节节。让鲁迅评论,他也担当不起来。……鲁迅在文学上缺乏自己的理论,也缺乏世界性的艺术观。谈绘画,谈到木刻为止。对音乐,鲁迅从来不谈。
现在看来,现代幸亏有个鲁迅,否则更荒芜了。鲁迅后来去做“立此存照”的事,那对象是新闻,弄文学的为新闻存照,终究是有些浪费。新闻是弄不过来的。整个来看,鲁迅非常好,遗憾还未展开。
鲁迅的世界观、宇宙观,有一度和佛教触摸了一下,就避开来。尼采也碰过一下,避开来。他们都急着要去建立他们的人生观。
梁启超、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想的都是如何救中国,中国国民性是什么,等等。但是,战后西方人的大问题——什么是人的存在?人在世界中占何种地位?人应当如何看待世界——这些思想家很少想到。
鲁迅他们,是从人生观半路半路杀出来的,世界观不成熟,更没有宇宙观。他们往往容易为政治观说服,拉过去。
频繁介入政治活动,成为一个知识界的领袖,这种事在法国做起来,可以,在中国,太麻烦。鲁迅如长寿,必然给推到这种地位。
(谈黑色幽默作家)他们以沉重的心情把现实的恶夸大,写出来。以黑色的心态,用文字幽默,是悲愤痛苦的幽默。鲁迅的幽默有类似倾向,但鲁迅不能称为绝望者。他有红的成分,黑多红少,鲁迅是紫色幽默。
周氏兄弟古文根底好,却不愿正面接续传统,老作打油诗。
(谈及鲁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鲁迅是有边界的,有限的。对西方也不透。你不要说“不太透”,要么是透,要么是不透,“不太透”是什么意思呢?我能不能说我“不太懂”你的意思呢?你看我的书里有没有这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