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不抱”!美国人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很多中国妈妈还在用…… 拜托了妈妈 2019-04-11 11:08:06
对于“孩子哭了,要不要哄,要不要抱”这个话题,确实两派妈妈各执一词:
一派妈妈觉得:孩子小,要哄的,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讲道理或者再做别的事情; 另一派妈妈觉得:怕把孩子惯坏了,越哭越不能哄,不哭了乖的时候才能哄,不然以后一哭就必须哄。
两派妈妈说的都似乎有些道理。那么,到底怎么做更好呢?
孩子哭了,哄不哄? 一哭就哄,会不会惯坏了孩子? 哭的时候不哄,会不会伤害到孩子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怎么哄最适合……
今天我们就用2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为您揭秘!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长大后都很惨!
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曾经提出一种"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整睡眠训练法,他认为这些方法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大概要义就是: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去抱她,任由其哭泣,让孩子知道哭没用,等到孩子不哭了,才去抱她,让孩子明白,不哭,才能得到父母的拥抱。
华生主张,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哭声免疫法”曾经在美国也是风靡一时,这种方法的确有效,一般经过“训练”的孩子都会变得很乖。后来有传入我国,被不少妈妈效仿和使用,因为短期来看,确实会减少孩子的哭闹,看似妈妈轻松了不少,实则危险隐患重重。
事实证明,之前美国那批经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
就连华生自己的子女,在爸爸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后来也过得非常惨。
大儿子在而立之年自杀身亡。女儿也多次试图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生活。倡导并践行“哭声免疫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是酒精成瘾者,多次自杀……
可以说,“哭声免疫法”真的是以牺牲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幸福为代价后,才被欧美妈妈们所摒弃。但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妈妈对于“哭声免疫法”“从小分房睡培养独立性”等教育理念深信不疑,追捧、执行着。
很多妈妈都觉得,小时候不与孩子亲近是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其实不然!
马伊琍就曾在微博中提到自己生第一个孩子时,因为相信“哭声免疫法”,流着眼泪听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硬着心肠不去抱孩子。
结果她因为抱不到孩子天天哭,孩子也因为缺乏安全感,敏感且懦弱,不敢去探索新事物。
既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行不通 那么面对哭闹不停的宝宝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同样也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让我们看到了宝宝小时候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
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独立探索
这就要说到心理学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了,这个实验虽然有些残忍,但却揭示了孩子小时候最渴望获得的是妈妈的爱!而不是什么狗屁独立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用猴子进行实验后发现,身体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是爱最重要的元素。要让婴儿身心得到健全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拥抱和爱抚。这个发现推翻了华生的观点。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却更愿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
婴猴宁愿不喝奶也要跟绒布妈妈在一起 ▼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但绝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哈洛还在旷场试验中证明,母亲的关爱对于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性。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幼猴喜欢的东西。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当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绒布妈妈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绒布妈妈。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绒布妈妈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绒布妈妈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当哈洛将绒布妈妈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由此哈洛得出了两个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孤立与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每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之初,他会认为自己是和这个世界、和母亲浑然一体。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既是充满期待又是迷茫无助的。当孩子哭喊着想要抱却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就会对环境、对母亲失去信任,被无助感包围。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让孩子感到无助和恐惧。
听到婴儿的哭声便立即行动,无论是人类还是在动物界,这都是母性的本能。最好的育儿方法就是母性本能和顺其自然,在能给予孩子回应和爱时请不要吝啬,对孩子来说无回应之处,即是绝境!
那么具体到孩子哭的时候 妈妈该怎么做呢? 分龄解决方案奉上 ↓↓↓
孩子哭,是好事
不同年龄段
化解技巧大不同
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少妈妈会感到心烦气躁、或无助无奈。这是因为当孩子情绪来袭时,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情绪表象,并且对此束手无策。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到孩子哭闹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就能够恰当地疏解孩子的情绪。 1
1岁以内的孩子通过哭表达:我需要 妈妈应该及时回应 完全不用担心会宠坏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在孩子没能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之前,除了用哭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别无他法。所以,对于1对以内的小宝宝来说,哭是一种语言,是在告诉父母,我需要……
比如在婴儿熟睡的时候,突然放声大哭,睡梦中的妈妈也被惊醒,此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尿布太湿了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是宝宝饿了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随着妈妈从头到脚的查看,孩子从最开始吭吭唧唧到逐渐放声大哭,宝宝已经很不耐烦了。一番折腾后,妈妈终于找对了原因,原来宝宝是被尿憋醒的,抱起来感觉尿布一热, 随后宝宝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以上种种需求,小宝宝都只能用哭声来告诉妈妈。所以,妈妈能做的就是,在平时要多和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当你足够了解宝贝的时候,自然能够分别出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然后及时回应,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好。
消除了宝宝不舒服的因素,并且让他们感到关爱,逐渐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这就是最初的母婴依恋。而且和父母有更好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将来更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人际关系也比较良好。
Tips:
有些父母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对待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迅速满足孩子的需要;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忽略他们。这样就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孩子会不知道该怎样传达信息和需要才能得到父母的回应。这些孩子,反而更容易哭,而且一旦哭了也不容易被安抚下来。
这个阶段,完全不用担心孩子一哭就满足,会不会把孩子惯坏,对于1岁以内的小宝宝,再怎么宠爱和满足都不过分,尽情去爱他就好了。你能无限溺爱孩子的时间也就这么点儿,珍惜吧。
2
1-2岁的孩子通过哭来表达:我要被关注 在给孩子更多关注和陪伴的基础上 妈妈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止哭
1岁后的宝宝,哭声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生理需要方面的哭声逐步减少,而社交需要的哭声逐步上升,孩子逐渐知道可以利用哭声来召唤父母、获得关注和陪伴。
这个阶段,宝宝一哭我们就飞速去抱,就会像很多妈妈抱怨的那样,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利用哭来让父母抱。但是如果孩子哭,我们故意不理会,又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所以,这个阶段应对孩子哭,就需要点技巧了。
平时,给够孩子陪伴。跟他讲话,用他喜欢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如果我们能够安排宝宝各种有趣的游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孩子醒着的时候经常有事情可做,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很无聊,而且经常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就不会一天到晚总爱哭。
对于已经哭起来的孩子,2岁内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就很管用。当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事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当孩子想要摸危险物品,被禁止,而开始大哭的时候,妈妈可以带孩子出去玩一会儿,或去看看汽车,讲个故事等,用孩子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止哭的效果屡试不爽。
3
2-3岁的孩子通过哭来表达:我抗议 妈妈需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适度放权,并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2-3岁是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段时期,孩子会很反抗对外界强加给他的东西,如果你非要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按照大人给出的方向去成长,孩子一定会跟你对抗到底,如果孩子跟父母说“不”不管用,就只能用哭闹来表达抗议了。
比如,一个3岁的小姑娘很爱美,就喜欢穿裙子,不分四季、冷暖,只穿裙子。但是妈妈觉得闺女是跟幼儿园其他孩子学的爱臭美了,不能惯她这毛病。奶奶觉得,冬天那么冷,绝对不能穿裙子,会生病。就这样,在这个家庭里,每天早上,大人都跟孩子闹着穿衣大战。孩子坚持要穿裙子,各种哭闹和拉扯;大人各种理由不同意,并试图让孩子放弃坚持,大人都是为她好,必须听大人的。
在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件中,孩子在用哭表达:我抗议,我要为自己做主。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哭闹,通常是自我意识发展不被满足后的结果。
所以,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能够允许孩子尝试的事情可以尽量满足,给孩子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对于孩子的哭,先表达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先发火把孩子的情绪堵回去。
比如上面那件女孩非要穿裙子的事来说,放权让孩子做主自己想要穿什么。孩子感到冷了,甚至因此生病了,下次孩子就会自己穿得再暖和点了,吃一堑才能长一智。担心孩子臭美、模仿别人更是没必要了,孩子就是在模仿中习得成长经验的。
4
3岁后的孩子通过哭来表达:我很无助 敏感接收孩子的求助信号 同时鼓励或陪伴孩子一起解决困难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在遇到挫折事件或是通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求助或者不能表达他们需要帮助,所以只能大哭大闹来发泄了。
比如,孩子好不容易画好的一幅画,不小心被别人弄脏了;孩子花费了好长时间,也拼不出一个拼图;又或者爸爸教孩子骑自行车,孩子鼓足勇气尝试了很久,摔了很多次仍然没学会…… 妈妈对于爱哭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感到委屈”诸如此类理解孩子的话语,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发泄情绪。等孩子的情绪稍微平复后,妈妈可以问问孩子:“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或者“你愿意跟妈妈说说你遇到的问题吗?”诸如此类有利于深入了解孩子的问话。
然后启发孩子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如果孩子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妈妈可以提出1-2个解决方案供孩子参考,让孩子选择要怎样解决。如果孩子偏于胆怯,妈妈可以带领孩子一起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
另外,我们要仔细观察,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求助信号,告诉孩子“如果要妈妈帮忙,不用哭,可以告诉妈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让孩子有请妈妈帮忙这个概念,同时又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孩子就会优先选择使用语言,而不是哭闹情绪来表达了。
虽然我们今天不可能把所有孩子哭的情况一一列举下来给出答案,但我们想表达的是:不管孩子因何而哭,都不能故意冷淡不理会,或上来就盲目斥责制止。第一步最该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然后再谈是讲道理,还是放权,或是转移注意力……这些都是技巧,都是在理解孩子情绪后的做法了。 情绪“宜疏不宜堵”,家长越是不理睬、越是禁止孩子哭,越是在为下一次更大的情绪爆发做积累!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