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生一场醉,竹林七贤之阮籍 历史小札 2018-12-15 10:30:00
阮籍出身陈留(河南开封陈留镇)阮氏,当时是豪门贵族,世家儒学、代有名宦。阮籍的父亲阮瑀,是蔡邕的徒弟,不仅文章好,琴也弹的出色,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当年阮瑀也是和曹丕、曹植一样的大文豪家,而且关系很好。 阮瑀四十岁的时候染病而死,留下妻子和年近三岁的阮籍。曹氏政权对这对孤儿寡母很是照顾,阮籍就是在曹氏政权的庇佑下长大的。丧父失怙让阮籍格外早熟,所以阮籍自幼努力,加上优秀的基因、良好的教育,就养成了卓尔出众、傲然不群的特质。史称阮籍: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可见阮籍的性格比较洒脱独特。 阮籍历史图
阮籍年轻的时候也想做一番事业,他也有政治抱负。但是当时政治黑暗,曹操可以胁迫汉献帝,曹丕可以任意折磨残杀亲兄弟,曹睿则蛮横荒暴不听劝阻,而司马懿更是居心叵测,表里不一。 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阮籍,开始和政治保持一定距离。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即曹魏政权曹芳在位时期的第一个年号。阮籍三十二岁的时,太尉蒋济征辟阮籍为官,阮籍勉强从之,不久便托病而归。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阮籍三十七岁,曹爽请阮籍出来做参军。当时正是曹爽权势熏天的时候,冷静理性的阮籍,对当时的政治局面洞若观火,知道曹爽做事轻浮,必然没有好结果,所以托病辞谢,隐居起来。两年后,曹爽就被司马懿杀掉了。 对司马懿来说,像阮籍这样的大名士,有极高的利用价值,所以司马懿刚稳定了政局,就立刻召阮籍出来做官。 司马懿历史图
在目睹了司马懿夺权篡位的残狠恶行,暴力的胁迫之下,阮籍只好暂时屈服,答应司马懿出任从事郎中。从事郎中是仅次于尚书级别的高等官员,不过此职位并无实权,徒具清贵之位,是个典型的逍遥散官。 阮籍为了避祸,整日喝得酩酊大醉,也不参政议政,可谓真正的“大隐隐于朝”。 公元251年六月,司马懿重病卧床,不就便去世了,承继其权力的,是其长子司马师。司马师在对待知识分子方面,也是遵循他老爹司马懿的路子,恩威并施,拉打结合。此时的阮籍,表面上恩宠有加,实际上是被软控着而已。 阮籍还是老样子,除了喝酒还是喝酒。渐渐地,喝酒也排解不了心中的痛苦与困惑,于是他喝醉了顺便再写写诗文抒发一下。 在当时高压严酷的政治气氛下,阮籍写的诗大都晦涩难懂,难以捉摸。最著名的是他的《咏怀诗》,内有八十二首诗,这些诗全部没有题目,都以“咏怀”二字命名。他写的诗歌,大都是抒发个人心情的,而个人心情的变化受到的因素却很多。我今天失恋了,会影响心情;孩子不是我的,会影响心情;老婆跟别人跑了,会影响心情。这样抒发个人心情的诗歌就让司马氏家族想从诗歌里面找茬儿就没那么容易了。 除了写诗喝酒之外,阮籍还会跑出洛阳,找他的几个好友一起游山玩水,喝酒畅谈。这些人就是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嵇康、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七个人不仅成为了魏晋史上的精神代表,更是后世知识分子心中独立自由的标志。 七贤中,山涛年纪最大,阮籍次之,接下来便是嵇康,他们三个也是最早认识并交往的。 公元255年润正月二十八日,司马师病死在许昌,曹魏政权落入了司马昭的手里。 司马昭历史图
司马昭与司马懿、司马师不同,他在人前更表露于一副忠厚的面孔,而且他比起他的父亲、兄长更加“尊崇”儒教。司马昭打着“仁义”的旗帜,以和为贵,不随便杀戮。所以,他“爱惜”名士,供名士们好吃好喝好住。 宽厚的司马昭执政,像阮籍这样的名士自然少不了好处。司马昭不但继续让阮籍担任闲职,还要和阮籍拉近关系,结成儿女亲家。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阮籍打心里不愿意。但他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阮籍继续发挥酒的妙用。司马昭派去的媒人每次登门,都看见阮籍烂醉如泥睡在地上,一连七十多天,媒人愣是没找到开口说媒下聘礼的机会。于是,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仗着司马昭的宽厚,阮籍表现得更为放肆。 有一次阮籍不经意地对司马昭说,自己很喜欢山东的风土人情。司马昭闻言大喜,主动向我开口就是向我示好,求之不得。于是立马派阮籍去做山东平相。 结果阮籍到任之后,发现当地的民风早已不似当年淳朴了。于是他只待了十天左右就返回了。回来之后的阮籍也没对司马昭有更近的举动,依旧我行我素,喝酒作诗,出游聊天。 哲人总是孤独的,阮籍不仅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也深入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出于对虚伪道德本能的厌恶,阮籍对当时一切标榜礼教、标榜道德的人都嗤之以鼻。 男女之事历来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不能随便交流,司马昭提倡礼教治国,更是把这一点发挥到极致。阮籍偏偏不理这一套。 阮籍邻居中有个美少妇,当垆卖酒。阮籍经常和王戎到这家酒垆喝酒,喝醉了就睡在少妇的身边。少妇的丈夫开始怀疑阮籍这样做别有用心,于是悄悄观察,发现阮籍喝醉了就睡觉,没有丝毫逾矩的行为,便放心了,任其大醉乱睡。 有个兵卒的女儿死了,阮籍根本不认识人家,结果跑去灵堂放声大哭,兵卒不知所措,问阮籍:“您认识我女儿吗?” 阮籍说:“虽然我没见过她,但我听说他有品貌、有才智,像这样值得欣赏的女子,这么早去世,难道不让人心里悲伤吗?” 还有一次,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待一阵子。在当时,叔嫂关系历来微妙,礼教时代尤其敏感。阮籍却跑出来送别,而且显得特别伤心。 有人觉得这样很不合适,说这样不合礼制。结果阮籍借此说了一句睥睨天下的话: 礼岂为我辈设也? 振聋发聩,名震千古! 单纯地欣赏美丽、单纯地惋惜美好生命的流逝、单纯地表达对嫂嫂的不舍,这都是人最本真最真实的自然反应,这有什么错呢? 在阮籍看来,在人性的真情面前,一切违反人性的名教礼制都是枷锁。 阮籍要追求的,是最真诚的情感,是敢作敢当的气魄,是逍遥天地的自由。在那个没有情感的行尸走肉的礼教前,只有阮籍用自己的最真实情感,给那个冰冷僵死的社会,带去一丝温暖的人性光辉。 公元263年冬十月,大臣们再次劝司马昭进爵受封,为表隆重,这次的劝谏表,竟然要阮籍写。 早在258年,阮籍为了远离政治斗争中心,借口步兵司令部有好酒,去请求步兵校尉。司马昭答应了。 司马昭想受爵,得有人写劝进表,而且写这个劝进表的人一定得是个大名士,能够代表知识分子的心声。当时嵇康已死,够资格的只有阮籍。 阮籍喝了大半辈子的酒,醉生梦死的人生,却依旧逃不掉政治的漩涡。 接到写劝进表的命令后,阮籍不断地喝酒,没有把劝进表当回事。第二天一大早,使者奉命去拿文章,阮籍却醉卧在案头。使者急忙把阮籍喊醒,于是他提笔疾书,一气呵成,文辞清壮,无一处能让人改动。 写完劝进表没几天,阮籍就怀着无奈和彷徨,死在醉酒中。 至死,他都是痛苦而纠结的。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