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本可赶超李白,只可惜死得太早,落下个诡异的别称。他有个表叔叫杜甫,有个伯乐叫韩愈,诗名直追李白,可惜死早了。
熟读主席诗词的朋友,对“雄鸡一唱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名句并不陌生,有人会误以这是主席的原创,其实,这两句诗是他老人家化用一位古代诗人的旧句的。那位诗人名叫李贺。据统计,李贺流传于世的诗约220首,老人家批注过的足足有83首,占据总量的三分之一之多,可见老人家对李贺的推崇与钟爱。
那么,李贺是何许人也?他就是曾经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频频露脸的唐代诗人李贺,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就是出自李贺之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落魄皇族
李贺,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他本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的后裔。父亲李晋肃,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一家几口长住洛阳郊区的长谷。
李家虽为皇室后裔,但是,由于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关于李贺一家的生活,他在《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诗中曾有过形象描述:
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李家的日子,过得如此苦逼,与他老爹的落魄一生有着密切关系。据相关史料记载,李贺的老爹李晋肃一辈子碌碌无为,写诗没出名,仕途也很艰难。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李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就老病而死。
父亲死后,一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李贺兄弟二人只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虽然生活如此不堪,但这并不影响李贺以“宗人”、“宗孙”自居的态度,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是,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家道早就衰落了。
除了皇室后裔这茬,李贺还有一个在唐诗史上赫赫有名的远房表叔——杜甫!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前辈的存在,才坚定了李贺对写诗的坚持。
由于生活清苦,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就像一营养不良的早产儿,个人的辨识度很高。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新唐书》)”
但是,李贺却天生聪明,尤其爱好写作,刚满七岁时,就因为擅长写乐府诗等体裁的诗歌名动乡里。
2/少年成名
没想到,李贺的诗名竟然惊动了当时的一位大人物——年长他23岁的大文豪韩愈。
听说洛阳郊区出了这么个擅写乐府的新诗人,韩愈很不以为然,30岁的年纪,正是放浪轻狂的时候,所以,韩大师曾在圈内放出豪言:“乐府诗、歌行体等写法和内容,如果是古人写的嘛,我有可能不知道;但如果是出自今人之手,岂有我不知道的道理?”
为一探真伪,韩愈特意带上自己的弟子皇甫湜一起来到李贺家里,给他来了个出其不意,要他即景赋诗。韩愈可是写过《马说》的牛人,李贺是否真如传说中的优秀,他得要亲自过过眼才成。
韩愈二人是有备而来,就是要出其不意地考察一下李贺。李贺面对这两位不约而至的叔叔,大笔一挥,一篇《高轩过》即刻写成。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第一部分,写韩愈、皇甫湜二人来访时的气派;第二部分,着重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第三部分,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
别看李贺年纪小,熟得挺早,深谙拍马屁之道,诗里对两位大加吹捧,说人家一个是“东京才子”,一个是“文章巨公”,能来看我一个小毛孩子,真的是三生有幸,面子给得倍足。
此诗一气呵成,结构谨严,跌宕多姿而又富有感情,颇似韩愈的诗风,韩愈当即拍手称奇,并约定:“长大后,你可一定要来找我哦。”
因为得到了韩愈的认可,李贺神童的名声真的是横扫河洛、名动天下了。
3/得句投囊
李贺之所以能在唐朝诗坛快速崛起,除了天赋外,更与他的勤奋分不开。李贺写诗,并非无病呻吟,都是呕心之作。
李贺深知生活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为了发有所感,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驴,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
母亲看到为了写诗如痴如魔的李贺,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这孩子哪是在写诗呀,分明是要心呕出出血来啊!”
“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李商隐《李贺小传》)”
李贺写的每首诗歌都不明觉厉,想象力特别丰富,意境诡异又华丽,字词都是其他诗人很少用的,他尤其擅长描写鬼神怪异的现象,搞得像自己见过一样。真正地做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形成了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的“长吉体”(李贺,字长吉)。
因此,李贺被后人称为“诗鬼”,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4/诗谒韩愈
公元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李贺转眼已经18了。苦吟多年,是时候出手了!
这时候,李贺想起来小时候和韩愈的约定,便背起行囊,迎着灿烂的朝霞,朝着洛阳出发去了。
这次换作是李贺有备而访了,他带上自己的手抄诗集,去拜谒韩愈。据说,李贺求见韩愈时,韩愈已接待一天访客了,刚把客人送走,困极欲眠,就解带上床,当他一打开李贺的“诗集”,开篇的两句诗就把韩老师给镇住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一下子就将韩愈的困意打消,展卷吟诵,喜不自胜: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韩愈一口读完《雁门太守行》后,赶紧穿衣趋厅,热情地接见了这位十多年前的老友。
“贺以歌诗谒韩公,时公送客归,极困,解带读之,首篇乃雁门太守行,即束带见之。 (唐 张固《幽闲鼓吹》)”
都说,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韩愈建议李贺回家备考,参加皇帝的取仕之选。韩愈说,凭他的才华,参加科考,定能高中。听了这话,李贺准备全力备考。
然而,这时候老家却传来噩耗——父亲去世了。按制,李贺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眼瞅着同时代的好朋友都纷纷跃了龙门,投考无门的李贺,只能窝在家里。
5/被父亲的名字给害了
三年的守孝期终于过去了,李贺又接到韩愈等人的书信,让他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厚积薄发的李贺果然出手不凡,当年冬天一路过关斩将,通过河南府试,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正当李贺对未来充满憧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有人却向朝廷举报了他,说他不孝子孙,没资格应进士试。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贺考“进士”犯“讳”了。所谓的“讳”,就避讳禁忌。古人讲究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讳名(对尊长避免说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讳恶(先王的名讳与国家的凶恶)、讳亡(忌言亡国)等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某些人名字的的忌讳,比如皇帝。
如果与皇帝的名字撞车,那可是大不敬,所以,每代新皇上任,都会发生许多因讳改名的趣事:
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汉光武帝名叫刘秀,为避皇帝讳,“秀才”的名称曾一度被改为“茂才”。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不仅仅是普通人要避皇帝讳,就连神佛也难逃被改名的命运,比如,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就连观世音都改称观音了。
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李贺却出来考进士,“晋”与“进”音同,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就是犯了父名之“讳”,所以,有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向有司投诉,说李贺犯讳了,没资格参加进士试。
在科举受阻后,困守长安的李贺,写下了《致酒行》,希望能突破迷雾,期盼着“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欣喜: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的大好前程,竟毁于父亲之名,这让欣赏他的韩愈也“气不消、愤难平”,公开站出来声援李贺,韩老师写了一篇《讳辩》,号召大家一起声援李贺。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韩愈《讳辩》)
韩愈在文中可以说是慷慨陈词,且有理有据,但是,虽然有大佬发声,也难改古人的“规矩”,李贺不得不卷起铺盖回老家。
6/塞翁失马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当即回到昌谷疗伤。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奉礼郎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执行朝会、祭祀等活动,大到领导座位排次,迎宾礼仪培训;小到音乐放啥风格的,茶叶要泡啥品牌的等屁大点事,都要亲自过问。居官期间,白白浪费大把青春时光,这显然是李贺所不愿接受的生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却又激发了他新的激情,在此期间,李贺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看不到希望的李贺,身染抑郁之症,京城不是咱这类人呆的地方,于是,决定炒老板的鱿鱼,辞职回家写自己的流行歌曲去。元和九年(814年),他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归家途中,李贺写下了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穿越千年而来,竟然能感动了一代伟人。
7/英年早逝
回到老家后,李贺重振信心,想着文的不行,咱来武的吧,去当兵。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
就他那身体素质,扛枪打仗肯定不行,后来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北方藩镇分裂势力猖獗,李贺所在军队说散伙就散伙,李贺不得不再次撑着病体,重回故乡。
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死后葬陇西(今在甘肃省陇西县昌谷乡袁家湾),俗称“学士坟”。
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李贺的“功名”之路终结在其生前奉礼郎,那只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官,连个肥肉级都够不上,这让自诩为皇族后裔的他情何以堪?
好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李贺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交给友沈子明代为处理。李贺死后15年,他的好友沈子明将其诗集刊印,并嘱杜牧书序。如果他不英年早逝,有人断言他肯定会直追李白。正如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所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