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中华读书报
《午夜异语》,河南文艺出版社
《食人魔花园》,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美国》,译林出版社
《沃普萧纪事》,译林出版社
《考工记》,花城出版社
赵瑜,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我们都是坏孩子》《我鄙视你》《六十七个词》《女导游》等,散文随笔集《小忧伤》《小闲事》等。
2018阅读手册:告别与迎接
赵瑜 | 文
2018年是一个告别的年份,中秋时节,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家金庸先生离世。几日前,通俗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先生也辞世。这是肉身上的告别。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阅读了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新作《山本》,这是一部要为秦岭立传的野心之作,然而,在阅读的时候,我充满了失望。当时,心里想,是时候告别他们这一代作家了。当年,我们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一九五零年代出生的这些作家是如何的理想主义和才华横溢啊。如今,我们在思想和认知上与他们越走越远。阅读一定是一个渐渐告别的过程。
2018年,我的阅读放慢了。细读的作品如下:冯杰散文集《午夜异语》,林奕含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蕾拉·斯利玛尼的小说处女作《食人魔花园》,卡尔维诺的非虚构写作《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美国》。还有,我刚刚读完的约翰契弗的《沃普萧纪事》,以及还没有来得及读完的麦克尤恩的《坚果壳》和王安忆的《考工记》。
冯杰兄和我同事,同在一栋楼上办公,每年有半年的时间,每天中午都有可能在一起吃饭,我知道他全部的生活细节。所以,这样一个熟悉的人,写出来的陌生的文字,让我觉得惊喜。所以说,写作是往一个人的内心挖矿。而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遥远的生活记忆和近处的生活记忆共同组成。冯杰兄的《午夜异语》一书用聊斋的方式写了一段遥远的生活记忆,他用野史的方式写正史,用说书艺人的口吻来描述我们民族的一段苦难,高妙、幽默又悲凉。这是我2018年进入阅读的开始。
法国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的《食人魔花园》惊世骇俗,写的是一个有着性爱瘾者的女人的生活史。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男女身体交融时对感觉的比喻,既准确又迷人。这些对感觉捕捉精准的词语让这个法国的八零后女作者一出道便有别于他人。一个努力想要回归正常家庭生活的女记者阿黛尔,是一个身体有着性爱瘾的病人,她内心煎熬,却又无法摆脱身体的饥渴感,而最终,她无法战胜欲望,使得家庭破碎。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八零后女作家的处女作,有深度的社会观察,以及对女性身体的反思意识,都有着卓越于成熟作家的地方。这不单纯是一部欲望描述的作品,更是一部借着女性身体来探讨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对欲望究竟该如何处置的作品。作品中阿黛尔的欲望既让人心疼,又让人觉得过分。而值得赞美的是,作者蕾拉·斯利玛尼完全隐身在小说人物之外,她不干涉阿黛尔的任何举动。她虽然很惋惜她笔下的人物,但是任由着阿黛尔走向身体的深渊里,没有去救她,更没有用道德感去丑化她。差不多,这是一个写作者的道德感。
阅读林奕含和蕾拉·斯利玛尼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这些年轻的写作者,他们的感官系统是如此的打开。她们敏感于身体,也依靠身体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洁净与丑陋。然而,她们的经验却过于单薄,所以,才会有书写这些极端的情感体验的动力。
不论如何,这些年轻的写作者已经走到了前台,她们用自己的写作告诉我们,世界已经到了她们描述的时候了。
而上半年获得各种好评的贾平凹老师的长篇新作《山本》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写作者的局限。当年我第一次阅读《商州三录》时的惊喜再也不会有了。写散文的贾平凹为我们描绘过的商州和秦岭在小说里更加丰富了,照理说,如今格局早已经大于当年的贾平凹视野应该更加宽阔,认知应该领先于当下。然而并没有,这部小说几乎是一部出卖作者价值观的证据。贾平凹一惯奉行的神秘主义哲学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顶峰,然而,这些东西是反常识的。
贾平凹这一代作家是中国数十年以来最为勤奋的作家,不论是张炜还是莫言,不论是王安忆还是阎连科,还有韩少功和刘震云,都还不断有新作问世。然而,渐渐地,我们开始警惕他们这一代作家。他们在文革期间成长的经历,成为他们作品的原发动力。这一代作家,有着强烈的经典意识,和家国责任。然而,他们的认知大多有自己的区间,尤以贾平凹老师为代表。写得越多,越能暴露他们认知的盲区,也就加速了我们这些读者告别他们的作品。
暑假的时候阅读了两本卡尔维诺的非虚构写作,《收藏沙子的人》是他的一部博物馆和旅行参观手记。我相当失望,尤其是他在日本旅行时的感受,简直粗糙。然而,当我打开他的《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美国》时,我又找到了水位正常的卡尔维诺。卡尔维诺耐心地记录下他在美国的一举一动,见了什么人,吃了什么样的食物,甚至连找妓女、被当作信用卡骗子这样的细节都记录在案。然而,更让人喜欢的是,他对整个美国的观察和思考。要知道那是1960年的美国,在卡尔维诺的笔下,我感觉和当下热闹的中国并无区别。
入冬后我一直在读约翰·契弗的《沃普萧纪事》,这个幽默而个性的写作者,在处女作里展示了他无比通透的对人性的观察。这种幽默的比喻能力远远大于中国当下作者的想象力,因为只有在经济条件相对自由的情况下,才能生出如此肆意而温暖的想象。
如果在中国一九五零年代出生的作家中,挑几个我仍然喜欢且继续关注的作家,我会将王安忆排在第一个。因为长时间在大学里教授写作对她的影响很大,她一直保持着饱满的写作动力。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可能会抽出时间来,看完她的新作《考工记》,希望看完以后,不会告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