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语言鉴赏题复习指津 立恒语文 2019-02-15 18:30:15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每年考完以后的相关的反馈资料来看,考生做答并不理想。究其实质是大部分考生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如何作答。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从句意理解、炼字、名句鉴赏和语言特色四个方面对此作一详细例析,以供参考。
一、句意理解类
梳理一下近几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我们会发现,除去北京卷外,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诗句的意思,在这个方面设题的试卷也不多;但不多并不是不考,因此,复习语言这一块时,对诗歌句意的理解也不能忽略;相反,由于每一道题答题的前提都牵扯到对句意的准确理解,所以,对这一块的复习还必须重视。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2010年高考北京卷)
古 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 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题: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答题指津】
理解句意,除了对词语的准确把握,还要对诗词中句式的特点有所了解,掌握诗歌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规律。下边结合实例介绍几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句法。
1.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 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 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4. 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5. 定语位置。
①定语挪前
例1.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例2. 刘叉《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实际应为“闻横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3. 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实际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②. 定语挪后
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夜飞渡镜湖月”应为“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6. 其他:
例1. 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 毛泽东《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
语序颠倒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声律的要求,如晁无咎《临江仙》“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是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第三种情况是兼而有之,如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诗词是浓缩的艺术,中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诗词的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凡是对表达语意无重大关系的词语都可省去,句与句之间过渡性的说明也可以略去,因而要学会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诗句的意思做出正确的理解。
【参考答案】
A
二、炼字类
古诗词中词语的使用,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还是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属于“炼字类”。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一)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舡雨打篷。
[注] 1.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2.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3.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宿的样子。
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指津】
这类题一般可按以下步骤做答: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
为了提高答题的得分率,在表述时,要尽量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参考答案】
“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仔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三、名句鉴赏类
诗是文学之精华,诗中名句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诗词名句或以意胜,或以情胜,或以韵胜,或以意象发人之思,或以境界动人之情。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常常在这个方面设题。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高考江西卷 )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题: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题指津】
与炼字题相比,两者的答题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鉴赏句子离不开句中表现力强的词语,体味“炼字”之妙;另外,鉴赏名句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全诗,把名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鉴赏;联系全篇的主旨,注意感情的抒发;有些名句,还可能传达出一种哲理,尤其是喜好议论的宋代诗人的作品。
这类题的答案往往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①运用的手法②抒发的感情③表达的内容④结构上的作用⑤与比较对象相比具备的优点;有时可能还要答出该句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比兴兼用,以悲景写哀情是这一联诗突出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非常贴切的。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同时,这一联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独居的悲苦和外弟前来探访的喜悦。
四、语言特色类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到,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但由于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考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认识,因此在复习阶段应集中梳理一下常见的诗歌语言的类型。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题: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题指津】
1、要熟悉常见的语言风格,学说行话 。
2、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