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文体知识复习 龚老师初中课堂 2019-03-02 06:43:00
散文文体知识 【教学重难点】
①散文的定义
②散文的分类和辨析
【特色讲解】
天上的那件事 ①对老北京来说,有两缕声音最让人魂牵梦萦:鸽哨与空竹。
②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立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二者的音色又近乎姊妹: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不同的是,一个在高处疾掠,一个于低空回荡。尤其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鸽哨声声的年代,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悦耳的哨声,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
③应该说,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
④如今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北京的鸽哨难觅了,大家很少再集体仰望什么。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天寂寞了,云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没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痴。
⑤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CD《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创意。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鸽哨。起初难觅养鸽人,他们仿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总算找到了一户,但环境太嘈杂,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末了,幸运地遇上了酷爱驯鸽并擅长配哨的郑氏兄弟,可谁知又遇上了大麻烦:附近住着位高官,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
⑥我最早对鸽哨的印象来自电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为背景的片子中,它几乎是故事开场的第一声,又总和钟鼓楼、四合院配一起。想必在导演看来,鸽哨亦是生活空间的必需元素吧。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我才知道,影视里的鸽哨,其实是音效合成的,或者是口技。
⑦视畜鸽听哨为至爱的王世襄①老人曾言一笑话,说他看央视某节目片头:“升国旗,多么庄严,接着是壮丽山河、长城。随后从老远飞过来鸽子,等近了一看,啊,怎么是那种叫‘落地王’的西洋肉鸽啊!”
⑧老人钟爱的是中华观赏鸽。原来,担负鸽阵和佩哨任务的并非普通鸽子,而是观赏鸽。然而如今广场鸽、庆典鸽和媒体画面中的鸽子,多是无飞翔天赋的肉鸽,在养鸽人眼里,属“盘”不起来的阿斗,只能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⑨年已九旬的世襄先生寄望北京奥运会上腾空而起的是中华观赏鸽,他亲书《关于奥运会放飞观赏鸽的献议》正式呈交奥组委。谁都明白,老人想借奥运东风,托一把摇摇欲坠的鸽文化。然而,奥运开幕那夜,老人未能如愿——该放鸽了,“鸟巢”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纤纤玉手和声光烟幕……那晚,我为老人黯然神伤。
⑩在京这些年,我只在东城和高碑店几片拆剩的平房区邂逅过鸽阵。不过,大概一两盘的样子,飞得吃力,有些恍惚,很难配得上“翱翔”一词。这也怪不得它们,到处高楼大厦,犹如在石林中穿梭,怎敢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实,我不希望它们飞得更高、更远。背景的楼如雨后春笋,起得太快、太突兀,在空中找稳定的地标是件难事,鸽子会迷路的。
⑪翅膀在流浪,有翅膀的人被放逐。
⑫如今,谁是天空的主人?尘埃、噪音、尾气、高楼、机翼?
⑬城市的飞鸟时代,真的落幕了?
⑭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
⑮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⑯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能随处可见鸽哨编队呢?
①王世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曾编著《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书。
1..阅读全文,简要说出本文围绕“鸽哨”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鸽哨”二字)(4分)
、、、、令人期待的鸽哨
2..阅读①-④段,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4分)
3..本文⑫-⑮段,作者连用六个问句,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再联系现实,说说这些情感带给你的思考。(不超过150字)(7分)
答案:
1..答案示例:①魂牵梦萦的鸽哨;②难以寻觅的鸽哨;③令人遗憾的鸽哨;④引人深思的鸽哨 (共4分,每空1分)
2.答案示例:①因为群鸽在天空中盘旋的形态看起来很美:有着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像雨点般的精灵;鸽哨听起来很动听: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②鸽哨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共4分,每个要点2分)
3. 答案示例:复杂情感:对人们破坏环境的谴责,对飞鸟时代逝去的遗憾,对鸽哨的怀念,对人们只重物质追求的忧虑……思考紧扣作者情感中的某一点作答。(共7分,情感3分,思考2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
【当堂练习】
A 沙漠玫瑰的开放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望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直到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起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了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了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要“试试另外一个说法”,依据文意,“另外一个说法”是什么?(2分)
2.联系语境,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了那一个时刻。
(2)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
(3)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
3.本文叙述了一个关于“沙漠玫瑰”的故事,描述了这种地衣植物由枯萎而逐渐丰润、舒展的过程。文章从日常小事中引起沉思,深入开掘,既有情思,又富哲理。
(1)请谈谈文章传达了什么样的哲理?(2分)
(2)这种写法,有人肯定为以小见大、因事悟理,也有人稍有微词,认为有点小题大做、人为雕琢。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作者擅长简洁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在他的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几乎惊天动地。
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经历了“疑-喜—思”的过程。
D.给一种不起眼的地衣起上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表明了作者对生命坚韧的礼赞。
E.突出的描写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意在引出感悟: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答案
1.用沙漠玫瑰开放的鲜活故事,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或:告诉人们,了解一个事物的历史,才能对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1)邻居只看到开放时的沙漠玫瑰,而没有看到沙漠玫瑰开放的过程。(2)沙漠玫瑰的复活开放演绎出生命诞生的过程。(3)我们知道沙漠玫瑰最初的一蓬干草的模样。
3.(1)参考要点:①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②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的;③过程往往比结局更重要;④要全面地了解事物;⑤坚毅是美。(答对一点计1分)
(2)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4.C E
B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3分)
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4分)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6分)
5.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4分)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参考答案
1.(3分)①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此傲人;②树绝对不伤人;③树比人坚忍;④树会帮助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2.(3分)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1分)。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3分)(意思正确即可)
3.(4分)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每点1分)
4.(6分)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2分)。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2分)。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立着、怡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意思正确即可)
5.(4分)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字数不够扣1分。
C 说竹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
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
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破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无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1.作者认为“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
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②“听萧”“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4分)
2.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分)
3.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6分)
4.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答案
1.①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柔、豪爽、高远于一身”)
②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的外形相似)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听萧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
2.想为百姓做点好事,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或济天下)
3.(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4.A
【当堂检测】
空山鸟语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③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④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⑤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⑥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⑦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5.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那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3分)
6.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摘抄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7.仔细阅读文章第④段,概括写出作者感到“悒郁”和“怅然”的原因。(3分)
8.你怎样理解第⑤段中作者的“梦境”?(3分)
9.文章开头说“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结尾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试联系全文说明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答案:绿背黄纹的鸟,重复缠绵;山雀,短促嘹亮;鹧鸪,忽断忽续。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评分:写出比喻句得1分,分析恰当得3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人不能永远像山雀那样欢乐,因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是自然中可悲的族类。
评分:答对得3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这是作者因听到鹧鸪的鸣叫声而勾起的对故乡的回忆,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评分:答对得3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憧憬自然,赞美生命,讴歌自由。
【家庭作业】
虫草的村落 你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们,忘却了田野的妩媚了么?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春秋佳日大自然把乡村盛装起来的时候,你也曾有过愉快的郊游吧?请闭一下眼睛,记不记得那时你是如何地伸开手臂,用喜悦的姿态,奔向田野的?
我总爱怀着一份稚气,把城市遗在身后跑到田野里来,来呼吸一下弥漫着草香和泥土香的空气,来听一听森林和小草的密语,甚至,我有时候,放纵得像孩子一样,在旷野脱了衣服躺下来,躺在阳光里,躺在上帝制作的绿茵里……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必然的幸福之感渗透在我灵魂深处,我变成一只空灵的贝壳;再也不去想忙碌的众生在做些什么?我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我的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我看到的:空间扩大了,细小的草茎变为粗大的森林。一只小虫,生着一副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虽然,它迷失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跟着它的脚步,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的虫子,它们都互相地打着招呼。我真想也道一两声寒暄,如果我能懂得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我知道这是虫子们艰巨的工程。英勇的黑甲虫,走进村子,这里很多的黑甲虫,xī xī rǎng rǎng地往来,我敢夸口,要不是凭着我心灵的眼睛查看决不会认出这黑甲虫的爱人。在许多同类虫子之间,我看见一只娇小的虫子从小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意味深长地看着,对看了良久,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这是街道,这是小巷。街道和小巷大部分的行客都是黑甲虫,但也有不少别的虫子。有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之间,好象是南国的少女,轻悄地披着彩衣,逗得多少虫子伫足痴望。有庞然大物的蜥蜴,在他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纷纷投以好奇的目光,攀谈得好象很投机似的,交流着和善的友谊。看呵!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了,他背着几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这房远亲的住宅。
耸立在两条大道路口的,是不是天堂呢?一大队黑甲虫打从里面出来,每一个脸上都带着虔诚的光辉。我想,他们是做感谢和晚祷吧?在这些善男信女的脸上,我找到了对于上帝的感激,和生活着的喜悦。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了,他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酌得熟透了。可是,甲虫的音乐家们,全不注意这些,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子。于是,优美的音韵,便像灵泉一般地流了出来。我敢说他们的音乐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的智慧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们的目光离开这些欢乐的地方,顺着偏僻的小路探索,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一队队虫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以致我不能发现他们工作的地区,现在他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他们的担子是沉重的,更重的是他们对于家庭的责任吧?要不,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如此勤勉地奔忙呢?
我完全迷惑了,我不知道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到测侯者早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在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有各个专门的虫子担任。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整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才把我心灵唤回来。我多么得意呵!得意我竟然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也许,还有人会笑我仍然像孩子一样幼稚。我不愿加以辩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丛的村落里去散散步。别说这是渺不足道的事情吧!你懂不懂得?一只小黑甲虫的翅膀上,也闪耀着生命的光彩。别笑我傻,我爱在草丛的村落里散步。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语
xī xī rǎng rǎng():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虫草村落的特点。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4.文章开头一段的语言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5.从一只小甲虫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6.为什么说“一只小甲虫的翅膀上,也闪着生命的光彩?
答案
1.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2.这是一方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村落的成员团结和睦、相亲相爱,他们勤劳而有智慧,他们有信仰,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强烈的责任感。
3.拟人手法,借物喻人。情感态度:(1)对大自然美好世界的向往和陶醉。(2)对城市喧嚣忙碌纷争生活的厌倦、讽喻。
4.连用三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为下文写虫草村落埋下伏笔。
5.提示: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回答。
6.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从“一只小甲虫的翅膀”我们能感受到整个虫草世界的美好。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