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前世今生 外滩抱朴美术馆 2019-04-12 10:16:58
我叫《兰亭序》,出生于公元353年。那是东晋的永和九年。 那日,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风雅集会。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的捧场。 多亏了那场微醉的风雅,我出生了。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4ecbec9816d6462782d6793aa3f5a0ad)
江南的三月三,通常都是在细雨绵绵的雨季。但是这天的天气,却格外晴朗,远处崇山峻岭,眼前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和畅,潺潺水声听得人神清气爽,山间的景色更是恬静宜人! 为应上巳日的习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在春意绵绵的大好时节里,祈求着消除病灾与不祥。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ad2706464f64f8dbdc711d7f635bb62)
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想出了流觞曲水的玩法儿。 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澄澈的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途中,觞在王献之面前停了下来,不满十岁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没做一句来,也被罚了酒。后世的清代诗人还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1cc5c971bee4511b90565d9f598f524)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四十二人的风流集会与美好时光,不知不觉地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中悄然流逝。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f5011c4929844dcb82de745104e8f5b8)
为了把这些酒后佳作保存下来,大家打算把诗汇总,编撰成集,以此纪念此次盛事,也给后人留个念想。可光有诗,谁来做序呢?于是有人起哄推举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的雅集。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脱,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我,就是在那文人狂欢的一刻,出世了。 这就是我,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268b38521214e7a9f5d9887e1027c8e)
酒后神笔,妙在哪里?
《兰亭序》之“三绝”
据说,该序是当年王羲之一挥而就草拟的一篇序文。第二天羲之准备抄写成正稿时,反复抄写都觉得气韵布局和笔画结构都不如草稿。他又是惊奇又是苦恼:一是为自己的书法所惊喜,二是草稿太多涂改,不好拿去见人啊!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ddab5c625ee4847bde112cf856e60fe)
犹豫之下,最后还是挑选一份正式稿拿去作序,把草稿也保留了下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王献之。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590d8599a2ac4dc29fb025ab4b9d8b0a)
1 “重”字不“重”样 说起《兰亭序》里的一绝,那不能不提其中的重字了。其文及款字中共出现21个“之”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态。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f01e8e4b16194e2d843f2917c896a4ea)
短短三笔,变化无穷。之字的变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 1,行书、楷书、行楷书用笔的变化; 2,行书用笔变化,比如折笔、顿笔、回锋等; 3,主笔变化、比如第二笔三笔主笔转换变化。 “以”字: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f930b0ee5b8429baf61f8722d5e618b)
“其”字: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abb00341cd6248b0824200305759fc35)
“为”字: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011a277c3db74ccb80b60ce8858f1e2c)
“事”字: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c8c505c6a4074dd19fe9a25227fb9b52)
“修”字: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f90bb6cece6747e08192f3921aaf02cb)
“也”字: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6f30f1e71b84c5fa544188d7dc0df0b)
“文”字: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4bbd00464c3d4ce88a34154d2387cfa7)
“会”字: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7cf18a27bcf44faaa30ad66e0f615151)
“山”字: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a83640c51fa425297819841a4d20b95)
“有”字: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c8af24ec0088477d9b5d94226adeec1a)
“竹”字: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e3f5e9d0a17472ab5c763ff9a4fdcf4)
“和”字: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4a2ee6a065e46e490389fcaa5fe5398)
2 酒后真言,情深意浓 而《兰亭序》里的第三绝,就是用情至深了!故事再往后发展,唐太宗因爱骗取了《兰亭序》,并与自己合葬在了昭陵。我们今天虽然见不到真迹了,但从草稿版的后人摹本中我们仍然能在行文中的多处涂改里,看到王羲之酒后吐纳的那份掖不住的喜与藏不掉的愁。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8dec718c1acb4d90b407871d06b34206)
在《兰亭序》开篇,我们读到的尽是美好愉悦。天也清朗,风也和畅,宇宙是那么大,万物是如此盛,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这份舒畅的心情是在丧乱年代长大的王羲之,很少能拥有的,所以倍感珍惜的。 而到了《兰亭序》后半段,羲之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那抹忧愁。他说: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9fdadeb4c044e8fad17d361147ba4d6)
1666年过去了,在我324个字的笔触里,我们依旧能闻到,那遥远的时代里飘出的阵阵浓重且蕴含了三分喜悦一分哀愁的酒香、淡淡温雅香薰味儿,看到附着在行云流水中的畅快与凝重之情。 1666年过去了,王羲之对生命无常的惋惜,依旧飘零在这悲喜交集里的篇章里……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