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70年 | 1977,伤痕文学 碧桂园集团鲁西南区域 2019-04-13 12:56:25
凤言凤语
虽然有一段时间流行过一阵所谓伤痕文学,然而,根据我的看法,那不过是碰伤了一块皮肤,只要红药水一擦,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地埋在许多人的心里,没有表露出来。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日会表露出来。
——季羡林《牛棚杂忆》,1998
1977年,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如大病初愈,虽心有欣喜,却依旧虚弱、甚至胆怯。这一年的11月,正值壮年的刘心武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出乎刘心武意料之外的是,这部小说引起社会强烈的共鸣和空前的反响,那年的寒冬竟生出了春和日丽般的明媚。 这是一只报春的燕子,报告大家春天到了。《人民日报》对《班主任》的评价
《班主任》发表9个月后,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彼时,卢新华是复旦大学77级的本科生。这篇后来被誉为“新时期文学第一潮”的作品很快便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文汇报》一度将该日报纸加印到180万份,还是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读者来信也“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向卢新华所在的复旦中文系信箱飞来。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卢新华收到了近三千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许多读者向他倾诉自己家庭在文革中的遭遇,表达与主人公王晓华的共鸣;还有读者因为小说主人公是女性,误以为是卢新华自己的故事,在来信中亲切地称呼他为“姐姐”。
《伤痕》手稿
这部同样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伤害的小说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此后一大批反思文革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它们一同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伤痕》内容梗概: “文革”中,王晓华的妈妈被定为“叛徒”,她毅然与母亲划清界限,不辞而别,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上山下乡了。漫长的九年中,王晓华一直在孤独彷徨和痛苦中熬煎。尽管她采取很决绝的方式对待妈妈的来信和寄来的东西,但她的入团问题还是迟迟不能通过审查。她的男朋友苏小林,由于王晓华的家庭成分问题而不能调动工作,一对有情人被迫中止往来。从那以后,她几乎完全变了一个人,比先前更沉默寡言,表情也近乎麻木起来,只能把自己残存的感情献给在乡村学校所教的孩子们。粉碎“四人帮”后,被严重摧残而患了重病的妈妈,经上级领导部门甄别后彻底平反了。她渴望见上女儿一面,可当王晓华赶回家探望时,妈妈已经离开了人世。百度百科《伤痕》词条
《伤痕》带着浓烈的悲哀情感,急切的叙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通过主人公遭遇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和家人的生离死别的场景描述,来控诉家庭遭受的迫害和心灵的创伤,作者忠实地刻画生活的细节,小说弥漫着感伤与阴郁的氛围。 伤痕文学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苦难年代的控诉,也许,这些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略显稚嫩,但是伤痕文学的问世确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就像《人民日报》对《班主任》评价:“这是一只报春的燕子。”
「芳华70年」系列回顾
不平凡的1949 1950,“婚姻法”与妇女解放的演绎 1951,关于北京的想象 关于1952年的好奇心 1954,山水画命运的转折点 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 第一部国产剧诞生于1958年 1962年的毕业作品,成就难再现的传世经典 1963年,风靡30载的童梦小英雄 1964,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诞生 八个样板戏,始于1966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