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岚悦读 原创作品《作家那些鲜为人知的童年》王朔 萧红 张爱玲 文学天堂 2019-02-05 20:07:33
作家那些鲜为人知的童年
《作家那些鲜为人知的童年》 出品 荷岚悦读 .mp3 21:44.50299999999993
来自文学天堂
作者/古逸
诵读/荷岚
编辑/荷岚
《作家那些鲜为人知的童年》来自荷岚悦读
有一个出生于军区大院的小男孩,因为父母忙于工作,一岁半就送到保育院,一直到10岁才回到家里。当时的大环境正在进行上山下乡文革运动,到家后仍旧难得有机会与父母相处。
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岁月里,他渐渐学坏:跟着院里一帮孩子旷课、打架、抽烟、调戏女孩……。直到这孩子上了初中,父母才回到身边,可以天天见面,他却已经很不习惯有人管教,父母严厉的教育方式更激起了他强烈的叛逆。
每每跟院子里的孩子疯玩,他最忧心的是不能一下认出自己的父亲。必须及时认出父亲,否则很可能就要挨揍。最怕正玩得高兴,身后传来父亲的吼声,那喊声能叫他全身血液凝固,头皮发紧,几乎昏过去……。
然而,父亲总是一大早就离开,只模糊记得是一个个子不高的阴郁暴躁的黑胖子。每天下班父亲回来,在都穿着军装的人群中这第一面,总像是突然冒出的一张脸,每次都吓他一跳,陌生大过熟悉。有时认错别人的爸爸是自己爸爸,转身魂飞魄散地跑回家,跑回家呆了半天发现爸爸没上来,才觉得可能是认错了人。
他的父母对大人眼里所谓的“坏孩子”一点好脸色没有,妈妈嫌伙伴们把家搞乱了,父母的理由是:院里很多坏孩子,怕他和哥哥受到影响。
他有一个好朋友,是父亲认为典型的坏孩子,每次这孩子见到他父亲喊叔叔,父亲理也不理人家,还叫人家以后不要来找他。那样的粗暴,针对一个小孩的笑脸,是他小时候觉得最没面子的事之一。
他十五岁犯事,第一次从公安局出来,朋友们为了祝贺他出狱,在他们家窗户下放了一挂鞭炮。父亲正在跟他谈话,一溜烟跑出去,想逮一个,没逮着,在院里破口大骂“混蛋”,很多人闻声出来站在门口看他。他觉得父亲真是失态,心里就算郁闷也用不着这样,从那以后他就对父亲不怎么尊敬了。
也就是那时候,他最恨大人不理解小孩的友谊。把小孩贴上标签互相隔离,自己家孩子是纯洁的羔羊,别人家孩子都是教唆犯。他最好的几个朋友,都被父亲堵着门骂过,害人家挨家长的打,简直叫他没法向朋友交代,好在小孩间互相谅解,都知道大人在这个问题上无法理喻,否则直接陷他于不仗义。直到他进了公安局,成了院里公认的坏孩子,被别人家长当作坏孩子隔离,父亲自认为颜面丢尽,也不再好意思去找人家。……
这个父母眼里叛逆、学坏的孩子,后来却凭着一枝笔写文章出了名,开创一条狂傲不驯夹杂痞味的文学之路,他写的作品被翻拍上了银幕更是火爆一时,他就是作家王朔。
大概他的父母也没想到,王朔会有这样的成就与名气吧?然而,中年的王朔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却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生这场戏,我算是演砸了。”
一直对着别人“开炮”的王朔,终于也对自己开了一回炮。在面对女儿时,他显出柔情的一面,写下完全不同往日风格的《致女儿书》。书中详细回忆了他儿时的经历和心路,表达了自己未能参与女儿成长的深深愧疚。
当初王朔与舞蹈演员沈旭佳结婚,次年女儿出生,在女儿咪咪六岁时与妻子离婚,女儿随着沈旭佳去了美国。
王朔坦言自己从小怕和别人亲密接触,一挨着皮肤就不自然,尴尬,寒毛倒立。长大了,和心里喜欢的人亲一口,拉一下手,也脸红,下意识抗拒,表面总给人冷漠和害羞的感觉,其实内心是渴望的,然而就是克服不了。于是,他在女儿小时候,逮着机会就会去抱女儿,亲她的小脸蛋,怕她也得皮肤肌渴症。
平日里他从来不给女儿压力,没有任何束缚。他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制造的,反抗是一种条件反射,有压力才有反抗。孩子经历青春期时,对她的一些事情不用过分关注,越关注就越强调了压力。……然而,即使清醒的意识到,还是在年青时因为不会处理情绪,不会与亲密的人相处,最终错过了婚姻。从他身上清晰的看到儿童时期的影响有多深。
他回忆起过去,说:“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就是现在的他,在父亲去世后,曾给自己定了个要求,不要再和母亲吵架,很遗憾,又没做到。每回王朔气完母亲,立马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很不是东西。毕竟是自己的妈,她就不能招他,一招就特别歹毒。好几次王朔跟母亲通话,旁边有人都会问他:“你跟谁打电话呢?这么凶。”
母亲是特别能激起王朔恶的一面那种人,他对别人,从来不这样,再瞧不上忍无可忍,也至多是一副眼睛朝天的德性。他说:可能是因为是妈,不怕得罪。也可能是吵了半辈子,形成了模式,好话也不会好说,和父亲也是这样。
这种虽然有才能,性格里却有着矛盾的人格,无法与亲密的人好好沟通,都是童年伤痕的证明。若一个人超越不了创伤,这种影响会跟随一辈子。这种例子在作家里很多,比如萧红、张爱玲。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而又倔强的一面。她在《呼兰河传》里多处写到“荒凉”二字,后院是荒凉的,老房子是荒凉的,连“粉坊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荒凉二字很能说明萧红内心深处的孤独,这两个字也让我想到有同样文字气质的张爱玲。
张爱玲幼年虽未丧母,却也是没得到父母完整的关爱。张爱玲母亲是受到西式教育的新女性,父亲是不思进取天天吸食鸦片的遗少。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摔掼东西。在张爱玲4岁时,其母随小姑子到国外留学四年,后短暂与一家人相处后,又与丈夫协议离婚,最终彻底离开。
张爱玲在父亲时好时坏阴郁的脾气里长大,期间受到后母的挑唆被父亲惨打关押半年,终致其对家庭生出逃离的念头……。后来遇到汉奸胡兰成,张爱玲感觉自己卑微的从尘埃里开出了花,足见其多么缺爱,以致那么容易就陷入男人的甜言蜜语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胡兰成是个典型的渣男,玩弄女人无数,始乱终弃之。
萧红和张爱玲长大后都未能处理好自己的感情。萧红在三段感情里纠缠不清,后因生病早早去世;张爱玲虽有晚年,却因为性格原因,曾经名噪一时的才女离群索居,在死后7天才被房东发现。两个如此有才华的女子,都未能收获自己的幸福,这一点与王朔何其相似。从小熏染的不安全感,让卓越如他们的背后却有着浓浓化不开的苦涩。
这不禁让我想到王朔在《致女儿书》写的这段话:“很多有过家庭破裂经历的人说,孩子大了都会理解的。我一点都不怀疑你将来充分观察过人性的黑暗后,会心生怜悯,宽大对待那些伤过你的人。那是你的成长,你的完善,你可以驱散任何罩在你身上的阴影,但我还是阴影。在黑暗中欠下的就是黑暗的,天使一般如你也不能把它变为光明。……”这段话说的何其情深,也何其真实、深刻。王朔在接受采访时感叹:我们的父母这一代丧尽安全感,下意识不自觉把自己的恐惧传递到孩子身上,家庭其实都破裂了但还拿铁丝箍在一起假装完好。多少家庭演正常的父母,其实已经疯了很多年了……。
这些作家的经历,与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完全吻合。试验中哈洛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猴分离。一些小猴子与母猴分开喂养后,虽然身体上没有什么疾病,可行为上却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同时,观察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
后来,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这个实验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作家,他的童年充满温馨与童趣,以致在他后来长大遭受文革的催残,在晚年还能写出《受戒》那么干净温暖的文字。这个人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在《花园》里详尽叙述了他的童年,那种有着书香、花草充满暖色的氛围,让他得以施展孩子的天性。他在《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如此描述他的父亲:“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无一不通。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最令人惊艳的是,汪曾祺的父亲能与自己17岁的儿子像兄弟般相处:“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这是多么难得的如此有童心、胸怀豁达、有趣的父亲啊!这样的父亲才能熏陶出来汪曾祺这样的大家。
晚年的汪曾祺像个邻家老爷爷般随和,端壶茶水,晒着太阳,翻看杂书,话语里仍旧童心未泯。我一直在想,大概只有童年沐浴过爱的孩子,才能如此豁达的度过人生中所有的苦难吧。这样的人内心定是盈满温暖与爱意的,所以汪曾祺与自己的孩子关系也不错,这是父母传给他的爱的接力棒。
在《多年父子成兄弟》末尾汪曾祺如此写道:“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这段读来对天下所有父母仍有警醒作用。
从这些作家的经历和心理实验中,清晰的看到父母关爱的缺失会导致孩子沮丧、焦虑、心理残伤,会在其身心方面上发生严重而久远的影响,直至终生。这充分说明父母与孩子仅仅血脉相承代表不了全部,后天的陪伴与爱的给予,才是至关重要的。天下所有人都是从零开始学习为人父母,那么就很有必要了解这些宝贵的经验,不断的成长、完善自己,既能让自己受益,也能防止类似悲剧重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立即撤回 敬请谅解
作者简介
古逸,生于80年代,江苏人。业余热爱文学、音乐、旅行,希望用自己笨拙之笔写出人间冷暖。数十年坚持写作不止,现创建微信公众号:阅游逸思。
诵读者简介
荷岚,先后从事企业新闻宣传、新闻编辑及工会工作。曾担任企业电视台主播、地方电视台兼职主持人。
现喜马拉雅“荷岚悦读”栏目主播,荔枝 荷岚悦读 栏目主播。热爱诵读、热爱文学,热爱运动、热爱生活。信奉的一句话是——健康快乐才是真!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4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