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郭沫若的是是非非,有多少是误解、故意曲解,甚至是泼污水? 原创 刘愚愚 2019-04-25 11:12:30
痛贬郭沫若,在这几年,似乎都成了绝对的“政治正确”,乃至“文化热”。这股舆论潮流,是为“郭沫若现象”。 郭沫若,1892一1978年,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
郭沫若其人,在现代知识分子中,确实有普遍意义。他已死40年,依然还是大众围剿中心,是事出反常,又理所必然。其实,说句实话,更多的人,根本不关心“郭沫若”特么是谁,是怎样一人,只是突然也有资格教训“大师”了,口沫飞溅中,有种凌迟现场模拟围观的快感。 王小波当年说,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活在不理智的时代。这真是睿智的观察呀,郭沫若最大的悲剧,不正是因为生前活在疯乱的岁月,不得已或违心或忍辱,死后还要遭受国民非理性的攻斥么?
郭沫若出名很早。40岁左右,这位四川大才,就被同道尊称为“郭老”,是现代中国文化界备受崇仰的地标式人物。 1941年,郭50大寿,社会各界为之大庆,他手扶受赠如椽巨笔,偕幼子汉英重庆留影
1941年,郭50大寿,社会各界为之大庆,他手扶受赠如椽巨笔,偕幼子汉英重庆留影 哪知时移世易,现在大多数人谈郭沫若,实际是出于恶而加以研究,或加以贬斥的。但我个人一直以为,郭沫若作为一种现象,社会提出反思,固然是合理且极有必要的。但是对于郭沫若其人,有些责骂不仅是不合事实,脱离语境,诛求过甚,甚至有点故意找茬的意味了。 郭沫若的问题,在于一个很模糊的“人品”争议。他学问方面的成就,大家当心里有数,我就不加评论了。郭沫若论起人品,确实难称完人,是有些问题值得检讨。但同时可以明确的是,他绝非是一个小人,不是一个投机分子,实并没有多少权力欲,一生更不曾主动加害过人,即便实在率兽食人的时代,手上也没有沾血,没有作恶,只是敷衍,只是点缀。 1948年,尽管政治倾向受质疑,但是郭沫若依然缺席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实这一点,上了年纪的人,都会体谅,并觉得难能可贵。只有未经世事、不明历史的小年轻,才会责骂人为什么不去做烈士。中国人喜欢站道德高点,去讨论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论说是非,这一点和西方人有异。但是,不管好坏,我们都需要再明确的是,讨论道德或人品问题,是以理性、语境为基础的,而平情与换位思考则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之必要辅助。 平实地讲,再怎么样,郭沫若都无愧于一个爱国者、一位学术大家的称号。虽然我本人也不喜欢他。但论人当实事求是。
郭沫若论为人,是有种性格悲剧色彩的,致使他的言行也多有不让人佩服之处。这一点,无需曲为之讳,也不必去“洗白白”。 郭沫若的书法题字
而我的观感,可能与普通论调有所不同,以为若“责备贤者”起来,他最大的问题,也最该受些诋苛的,并不是在于政治和男女等方面,而是性情懦弱,一贯地明哲保身,一般大家所谓的风骨嶙峋,他确实不及。鲁迅般的刚烈气节,顾准式的受难意识,甚至是郁达夫那样的实诚坦荡,作为并世名人、文人同类、左翼同仁,他是始终都缺乏的。但是,以此为代价,他得以安心作学问,优越地读书,便利地研究,其文化成就,又确实是现代中国高高山顶立,罕有人及的。 在一般公众看来,他生平有两大污点,是难以洗清的。一是男女关系混乱,二是政治投机。其实多读往事,了解其人,即可知他并非众所臆想的那般不堪。男女方面,他是多情而乱,但细究并没特别出格的地方。惟年轻时代混上海滩时,确实私生活不大检点,跟着海派那班浪子吃花酒甚至嫖娼什么的都是有的,但是而后的感情生活并说不上滥。比如,和乡下原配离婚,是当时新派文人通行做法,即鲁迅也不能免俗;与日本妻子分开“抛妻弃子”,是为了偷偷回国抗日,为了能让妻子们安全而不得已而然。 与妻子于立群等——于氏在他指授下,后也成为名书法家
而后,孤身多年,中日战火全开,想不到还会与日本妻子重见,一个单身汉子,在组织的撮合下与粉丝于立群结婚,也没什么好苛责的。况且,以后的数十年,他对于立群是尽心尽职的,夫妻和气,相携以老,再没有过任何绯闻。 这些,读点历史、看些时人回忆录,查看他本人的诗文集,都是可以加以验证的。他不是一个像陈寅恪、胡适之那样,在男女方面异常洁身自好之人,但实也说不上什么污点。
还有,现在很多朋友,振振有辞数落他是政治投机,其实更是说不上的曲解,甚至是毁谤。 困处日本时期,他潜心学问,很快成为一代甲骨学大家
要知道,他年纪轻轻二十来岁时就暴得大名,是诸种势力争取的对象,但是他很早就很毅然地选择了共产信仰——他实际是最早的一批。尽管以彼时的处境,谁都明白,选择这么一条人迹罕至之路,不仅难说有啥功名利禄,甚至是要搭上性命的危险之事。 这个信仰,无论艰难平顺,他一生都没有变易过。他此生何尝有过退缩,有哪来的投机?比如,很多人责备他在当初跑到日本避难,其实不了解这根本就是周公的安排。比如,抗日时期,他在后方,似乎确实不曾亲尝炮火,但是这是统战和宣传的需要。而且,他的同道中人,也从未对他的操守有过怀疑。像毛主席,眼空四海,但一直都很尊敬他,视其为亦师亦友之列,即便晚年对他的思想意向有过批评,可是也从未对他有过猜疑。 与家人
所以,以我看来,郭沫若的核心问题,在于他性格缺陷十分明显,以至于后半生沦为懦弱词臣,被倡优蓄之。只是,这样的悲剧,实在不是郭沫若一人之过,而是中国文人集体之罪,是整个国家之殇。他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最爱的小儿子惨死于非命,欲救不能,只能饮恨吞声,常年在夜深人静后的灯下,抄录亡子的日记以寄哀伤之痛。真的,我们与其罔顾事实众恶集之骂郭,不如去检讨整个社会机制问题。 他作为一介文人,只是与之俯仰,不作恶,但也无大善可言。 他有罪,可也只是罪在沉默。检讨郭沫若,以推尊知识分子的气节和独立精神,是正确和需要的,但是对郭氏其人,我们最好也需要原其情,知其处,这样的言论才会尽量公平。
现在看来,晚年的郭沫若,更像个笑话。太多人觉得他媚颜奴骨、曲学阿世,因此而瞧不起他,甚至厌恶他。 可平情而论,那时的他,确实写过一些批判文章,但多是为人授意;也动笔写过不少阿谀的诗篇,可多是不得已的场面话。他的位置在那里,早已没有了不说话,不附和的自由。他的信念在那里,有些话又确实是他心里话,尽管时过境迁,再看令人啼笑皆非。 与茅盾等同仁在一起
郭沫若晚年,曾和一个信得过的弟子私下有段谈话,我阅读所及,以为颇能呈露他的无奈心境。那是一次有关歌德的讨论——因为彼时国内都尊誉他为“新中国的歌德”。可不知怎地,聊着聊着,郭氏忽然话题一转,谈及自身。 他说,现在我们两个在这里,没有外人,一块谈天,是有什么说什么,我无需遮掩,你也不会陷害我。可是等下子,我出去与别的人接触,往往就不得不逢场作戏了。他还说,这是很悲哀的。因为歌德最痛苦的,是理想的不能实现,实现的不是理想。“如今有人说我是中国的歌德,这实际上是在骂我,在打我的耳光”。 暮年的郭沫若
晚年郭沫若的内心,当是清醒而痛苦的。但他早已无力去改变什么。那年,不经意间读到这段记载,我心里是有些感伤的。为他,也为这个国家。 午前,闲敲
写下您的评论...
评论
- 飞得更高167418544 2天前
这算是对郭老一个公正的评价。忽然觉得郭的才学和四川老乡苏东坡有一比,都是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为人中翘楚
回复 ⋅ 29条回复 489
- 叶x3 2天前
我信鲁迅先生的评价
回复 ⋅ 9条回复 97
- 诗意栖居249260824 2天前
凭这个取消关注了
回复 ⋅ 9条回复 54
- 燕园博雅教育 1天前
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学术成就,在解放前是很高的,公认的说法是他的成就止于49年。气节方面,郭确实差了些,比如他弯弯绕绕地,半跪着和伟人对诗,比起柳亚子之类人确实差远了。不过郭这种干革命很长时间的人,对伟人内心是崇拜的,所以,半跪里面其实也有服气的成分,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别说他区区一介文人,当时那么多建功立业的牛人,不也对伟人佩服加屈服么?与政治掺合太深,郭在后面已经完全身不由己了。现在自媒体黑他很厉害,一来是为了流量,极力放大其所谓的“污点”,二来现在的普及的教育质量太差,有学历没文化能识字没头脑的喷子太多了,一引导舆论,很容易群体性跟风,被人当愚人用,还自以为聪明,最搞的是,还正义感爆棚。这从某东米国犯事后的网民意见中展示得几乎淋漓尽致。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