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herinspace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查看: 518|回复: 1
收起左侧

易中天:唐僧取经熬过千辛万苦,竟然是空忙一场?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 名

发帖:NO. 1 名

在线:NO. 1 名

划过指尖的烟云 发表于 2019-5-4 22: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易中天:唐僧取经熬过千辛万苦,竟然是空忙一场?读史 2019-05-02 12:59:19



本文摘自《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 系授权发布
唐僧取经是空忙一场?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讲述了徒弟三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西行路上,孙悟空降妖除魔,猪八戒助猴哥一臂之力,沙僧肩负行李。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餐风露宿,好不容易才抵达西天取回真经。但他们却是空忙一场。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在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的第二年,玄奘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印度,入住佛教最高学府。年轻的玄奘以此为据点访师参学,誉满印度僧俗两界以后,才带着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回到祖国。


开明的太宗皇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尽管玄奘出国违反了他的禁令。帝国政府还为法师的译经活动提供了种种方便和大力支持。作为在印度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得道高僧,玄奘译出的当然都是真经。他和弟子窥基共同创立的法相宗唯识论,在他看来当然也是真理。然而怎样呢?


没过多久就被忘得一干二净。被遗忘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那一套理论实在太专业也太难懂。仅仅“阿赖耶识”这样一个根本无法意译的名词,便足以吓退许多人。就连“外境非有,内识非无”这样最浅显的道理,对芸芸众生也是丈二和尚,更不用说高等数学般的论证过程。何况就算弄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又能如何?能立地成佛么?不能。那就不学也罢。真正兴旺起来的,是净土宗和禅宗。


图注:佛教十大宗派净土宗和禅宗都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也都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宗派。不同的是,知识界对禅情有独钟,一般民众则多修净土。净土宗的最受欢迎之处,是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简单易行。即便目不识丁,也能借此脱离苦海。净土宗的道理,就是求来世,求往生。可惜,净土宗仍有问题。


图注:净土宗为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西方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解决佛教与中华传统,尤其是与儒家伦理的冲突。不要忘记,在他们宣扬鼓吹的西方净土和极乐世界中,并没有给皇帝安排特殊的地位。那个地方可是人人平等的,这让至尊天子情何以堪?因此,帝国的统治者便难免怀疑这很可能是一个阴谋,目的是要用谁都无法证明的所谓来世,颠覆君君臣臣的现存秩序,甚至政权。禅宗应运而生。


拈花微笑的故事佛祖在灵山说法那天,他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没有人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弟子摩诃迦叶(叶读如社)破颜微笑。于是佛祖说,从今天起,我另外开辟一条传法的途径,什么话都不说,只靠相互之间的心心相印。这个新的法门和宗派,现在交给摩诃迦叶。禅宗,就这样在会心一笑中诞生。它的宗旨,则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但这故事靠不住。因为释迦牟尼创教,跟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一样,从来就靠言说。佛经也像《古兰经》,是弟子们记录整理出来的,所以往往开头就说“如是我闻”,意为“我是这样听佛祖说的”。摩诃迦叶也不是什么“道体心传”的开创者,反倒是将佛经编纂成书的发起人。


实际上,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印度佛教并没有类似的主张。禅(Dhyana)的本义是静虑,与定(Samadhi,专注)合为禅定,跟鲜花和微笑八竿子打不着,也没有什么“教外别传”的意思。因此,不但摩诃迦叶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就连将菩提达摩尊为中国禅宗初祖也颇有可疑。何况禅宗不立文字,代代相传靠的是心心相印,这就难免会有问题。是啊,难道历代掌门交班,都靠拈花一笑?口说尚且无凭,微笑岂能算数?因此,主张“心传”的禅宗反倒更需要物证,达摩传授衣钵时也说了这样十六个字: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衣钵传人,即典出于此。


禅宗如此衣钵相传,直到出现了禅宗大师六祖惠能。


禅宗大师不认识字六祖惠能不认字。的确,惠能与穆罕默德有太多相似——出身不错,但家道中落;幼年失怙,又自强不息。先知是遗腹子,惠能的父亲则在罢官流放到岭南(今广东省)不久就撒手人寰。三岁丧父的惠能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上山砍柴艰难度日。如果不是一位居士赞助,他根本就不可能到弘忍那里学佛。不过,先知创教靠天启,惠能成功靠天赋。这位后来的六祖确实是有慧根的。因此,当他在双峰山东禅寺(今湖北省黄梅县境内)初见五祖弘忍时,就让弘忍刮目相看。弘忍照例问:你从哪里来?惠能答:岭南。弘忍又问:想干什么?惠能答:作佛。弘忍说:岭南人野蛮,怎么能学佛?惠能反问: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吗?


弘忍心里一惊:肉身菩萨来了。同时他也明白,这件事不能张扬。于是不动声色地命令惠能到厨房劈柴踏碓,也不为他剃度,八个月后才宣布以示法偈定接班人。惠能果然不负厚望,在神秀之后写出偈来。不过因为声称不识字,只能口述,再请人帮忙抄在墙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回头再看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用多说,高下立判。


图注:惠能的慧根胜过神秀老和尚决定再试一把。第二天,也可能是当晚,弘忍悄悄来到厨房,看到惠能腰里绑块石头正在舂米,便问:你这个米好了没?惠能说:早舂好了,只欠一筛。这是双关语——筛字下面是师。弘忍懂了,拿起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惠能也明白,三更时分进入了方丈室。惠能进了方丈室,弘忍便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突然大彻大悟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清净,众生的本性不生不灭,众生的本性具足佛性,众生的本性不可动摇,众生的本性包罗万象。弘忍也立即明白:禅宗六祖,非他莫属。于是当即传他钵盂和袈裟。弘忍还说,初祖西来,无人相信,这才以此为信物。现在立足已稳,不可再传。衣钵本是争端,传衣命若悬丝。此处不可久留,快走快走!


图注:六祖慧能坐像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上船以后,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摇橹。弘忍不肯。他说:本该我来度你。这又是一语双关。佛家讲慈航普度,度人是为师的职责所在。度与渡谐音。渡惠能过江,就是度他到彼岸。惠能却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意思也很清楚:我不明白的时候,感谢老师度我。现在已经开悟,当然自己度自己。这话很对。觉悟,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弘忍连连点头,一声长叹:是这样,正是这样啊!三年以后我会圆寂,佛法就靠你弘扬了!佛教中国化惠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这句话中有儒学的精神。


图注:皇帝首先考虑的是政权的稳固、统治的长久中国的皇帝,也没谁真有信仰。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权的稳固、统治的长久,佛教却总让他们放心不下。五胡十六国以后,佛教兴盛发达,僧尼不入编户,不纳赋税,不敬王者,许多寺院甚至有着自己的法律法规(僧律)和武装力量(僧兵),俨然王土之上的国中之国。幸亏它们规模有限也未联成一体,否则那些方丈岂非割据的诸侯?


图注:三武一宗法难,邺城佛像埋葬坑于是,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之后,又有了唐武宗的会昌毁佛和后周世宗的整顿佛门,史称“三武一宗”四次大法难。尽管此前由于武则天和其他皇帝的扶植,佛教在唐代曾达到鼎盛。但在武宗的打击下,已是元气大伤。但,三武一宗以后,却再也没有灭佛的事情发生。佛教不但与朝廷,与道教和儒家也相安无事。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佛僧和道士还往往联手。明代嘉靖皇帝崇道,清代雍正皇帝信佛,都没有引起政局的动荡。自称破尘居士或圆明居士,在宫中举行法会说法受徒的雍正皇帝,甚至照样毫不留情地刮起廉政风暴,将帝国的财政扭亏为盈。


图注:雍正佛装像这当然不会是皇权政治变成了神权政治,只可能是佛教发生了变化,当权者、儒家和道教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他们学会了和平共处和中庸之道,也懂得了“斗则两败,和则俱存”的道理,终于携起手来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共建。首先是佛教在帝国的结构中摆正了位置。他们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对寺院规模和僧尼数量的自我控制,一再向统治者表明心曲:自己将永不谋求执政地位,也不打算将中华帝国变成中华佛国。但,这只能保证他们不再遭受迫害和法难。要想长期生存,必须自我革命,自我拯救。也就是说,彻底中国化。中国化早就开始了。第一步是巫术化的浮屠道,时间在东汉到五胡十六国;第二步是玄学化的般若学,时间在西晋到东晋。靠着这两步,佛教从鲜为人知的外来文化变成了风靡天下的中华时尚。这就让他们意识到,与华夏传统相结合才是自强自立的不二法门,而代表着这传统的是儒家,因此还必须迈出关键的第三步——实现自身的儒学化。禅宗虽然创始于唐,大行其道却是在宋,佛教不再有性命之忧也是在宋。这说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切都是从惠能开始的,他提出的“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正是佛教的儒学化纲领。儒学化的佛教就是禅宗。禅宗兴起实际上先秦诸子之后,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就是玄学和禅宗。在玄学和禅宗影响下,我们民族不但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变了,就连生活方式也焕然一新,比如全民性地喝起茶来,而此前的茶是药用或者加葱姜的。


更有趣的是,饮茶甚至跟科举和禅宗一样,也是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极于德宗之世——坐禅的僧人带头喝茶,禅宗流行后成为风气,最后在德宗时代有了陆羽《茶经》。茶与禅的关系,岂非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难怪赵州和尚的名言是“吃茶去”。显然,禅宗的中国化相当成功。他们岂止中国化,也是化中国。事实上,越到后来,禅宗就越是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唐诗、宋词、元曲、山水画、明清小说,处处可见禅宗的影子。就连慷慨纵横不可一世如辛弃疾,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不也禅意盎然吗?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然而禅宗只可能向儒学靠拢,不可能变性。毕竟,儒家要修齐治平,禅宗却只要心境湛然。他们甚至与道家也不可能融为一体,却一定会跟儒道两家争夺人心。这就最终要逼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来,只不过这是后话。其实,这里面有得有失。


禅宗最大的正面意义,是丰富了中华智慧的宝库。他们强调的顿悟成佛,以及留下的机锋公案,都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即不要执著,不要拘泥。这就在老子的反向思维和庄子的诗性思维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后世许多学者和思想家以禅为喻、借禅说理,并不足为奇。


其次,禅宗让我们明白了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因此,他们只要求学佛的有慧根,开悟的有机智,却从不提供标准答案。相反,那些公案和禅偈是不妨反复琢磨的。比如宝剑出匣那段话,便可以有多种解读。中国人原本就善于领悟,长于鉴赏,现在更是升级,就像学会了品茶。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我们民族从此建立了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模式: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必须中国化,否则就没有容身之地。这可是屡试不爽的。从佛法西来到西学东渐,都如此。然而正是禅宗创造的这一模式让我们错失良机,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巨额亏欠,直至今天都无法还清债务,补足功课,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而要讨论这样一个重大话题,却必须有全球视野。因为只有在那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我们才能看清文明的走向。


收藏
举报




509 条评论


评论





  • 传承的力量 2天前

    怎么说呢,有的话听着还挺有道理,有的话尤其涉及到佛法见地的问题就明显和于丹老师一样了——-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来推理佛法应该怎样,而非深入佛经弄明白佛法到底说什么。说玄奘大师白去了,其实瞎说。大师的唯识法相学确实晦涩难懂,但确实修证佛法绕不开的。不懂唯识,学密法,禅宗,都有可能遇到问题无法从理论上给出解释或指导。另外,禅宗印心,以心印心,到底对不对,这是真正悟道的人才懂的。悟道的人洞悉了世间真相,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维度了,又怎么可以被普通人揣测境界呢?那是不可思议的。

    回复 ⋅ 28条回复135


  • 薛太祥1 2天前

    某大学有选修课佛学,师弟见师兄选修后考试交了白卷而居然得满分,不解,师兄解释:我四大皆空,自然满分。师弟也选修佛学,考试交白卷后,一直担心中,最后终于忍不住打电话问导师:老师,我已四大皆空,能满分不?导师失望曰:我已欲给你判满分,可是你终归还是放不下啊!

    回复 ⋅ 5条回复88


  • Kmacth 2天前

    易中天真的可以贻笑大方,静虑说成禅定,没入门而已。古代汉语一字一意,“静”就是定,“虑”就是思,借鉴了《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静是定后的境界,虑是定中的思维。禅那的根本意思可以参照《圆觉经》中的定义“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这是悟后安住理体,寂灭随顺,是无为法,也并非是口口相传的“止观双运”,不证菩提不知禅为何物。

    回复 ⋅ 13条回复67


  • 九地天心 15小时前

    真懂禅宗的,不会说出这种易中天这种论断。玄奘所代表的唯识学,也叫瑜伽法相之学,其实是大乘佛教两大基础理论体系(中观与唯识)之一 ,所有后来产生的汉传佛教宗派,包括禅宗在内,都受这两个体系影响并孕育。易中天老师不知是否看过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这一名著?是否知道禅宗法师早期叫“瑜伽师”?是否知晓禅宗印心经典《楞伽经》其实就是唯识经典——而且是法相宗重点研究的经典之一?是否知晓禅宗六祖惠能的思想其实是“瑜伽法相”与中观思想的融合——所以禅宗与印度、西藏的“瑜伽行中观派”有很多共同语言?是否知晓禅宗初祖达摩其实还不算初祖、早期在中国翻译唯识经典的求那跋陀罗可以算一半初祖?是否知晓华严宗开山祖师曾经是玄奘译经的助理? 是否知道南怀瑾先生讲《南禅七日》时,他手里拿的讲义就是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 对于这些佛学、禅学历史发展视而不见,用割裂的眼光看问题,这就让人大跌眼镜了。玄奘、窥基所创唯识宗虽然消失,那只是一个学术流派的消失(准确地说,他们只是代表印度唯识学其中一派,新派唯识)——但这不等于玄奘、窥基的佛学历史功绩的磨灭,他们的著作、译作一直都是汉传佛教的基石。同时,禅宗向社会各阶层传播时,固然不讲这些深理,但不代表禅师不学不会——历史上大部分顶级禅师都需要宗说俱通,这就好像你不能因为体育运动的普及就否定体育运动的理论研究一样。

    回复 ⋅ 1条回复16


  • 玫瑰一号8 2天前

    据说玄奘西行,取回了真经: 人有八层意识,通往四种境界,而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能活在浅薄的前五层。由浅入深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潜意识,第八宇宙识。前五识就是五感官,也就是欲望,世上绝大多数人就是受欲望的支配,在欲海中沉沦,第六识发展好了叫理性,第七识叫修养第八识叫境界。八识并没有错,想要立地成佛,必须大彻大悟,"烦恼即菩提,只在一念间",转识成智,才能成佛,关键在于修行。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8 12:55 , Processed in 0.251036 second(s), 5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